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宜宾长宁:地震无情人有情

作者:宋康飞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

6月18日清晨,我注意到了这条新闻,相关内容在手机上已经刷屏了!

我边为灾区群众默默祈福,边集中精力投入当天的采编工作。8点50分,像每天一样走进办公室。四十分钟后,我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准备,直飞宜宾,投入抗震救援报道!

来不及多想,迅速和共同执行这次任务的同事李鹏做了分工:他负责联系驻宜宾的武警部队,我负责订机票、准备采访设备。

回家取行李—奔向机场。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至今依然激动不已。因为这是我入职一年来,执行的最紧急的一项任务。从受领任务到出征,这中间不足两个小时。急难险重任务,是对一名记者最好的考验。

18日14时50分,我们乘坐的航班飞离北京,三个多小时后降落在宜宾菜坝机场。在滑行阶段,透过舷窗,我看到机场跑道上停着数架陆航直升机,身着迷彩服的官兵们忙前跑后。一种临战的状态让我异常兴奋。

此时宜宾支队的勇士车已经在机场出口等候我们,支队新闻干事吴遥告诉我们,这里距离震中安置点长宁县双河镇还有100公里。勇士车沿着“S型”的崎岖山路,朝震中长宁县双河镇开进。一路上,除了零星的军警车辆和运送救灾物资的货车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社会车辆。吴遥干事说,出于安全考虑,地方交通部门已经对宜宾至长宁段公路采取交通管制。

在行驶途中,我们遇到了一次小的险情,这也是我来到震区之后,第一次体会到地震的存在。路上车不多,勇士车车速很快。正当我低头翻看地图时,勇士车突然弹了起来,我赶紧抓住头上方的手柄。这时车速也减了下来,顺着车灯的正前方,我看见路中间有几条长约几米的裂纹和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我想,刚才应该是碾到路中间的石头了。吴遥跟驾驶员说,开慢一点,同时又向我们解释,这是地震发生时从山上滚落的碎石,还没有来得及清理。

晚上9点多,我们才赶到长宁县双河镇。镇上电力还没有恢复,一片漆黑。借着车灯,能看到外面正在下着小雨,一队穿着印有“长宁民兵”字样反光马甲的人从勇士车旁跑步通过;交警在十字路口维持秩序,警车顶上红蓝相间的灯光格外炫目;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头上裹着白色纱布,着急地走在街道上,纱布上还有血迹;街道两边的商户们正在清理碎玻璃和砖块。灾情比我想象中的要严重,虽说前几年在新疆当兵时也曾参与过救火,但远没有这里的情况复杂。

我们几个都是第一次来双河镇,手机上的导航这会儿也不太好使。驾驶员用了一个笨方法,朝着灯光最亮的方向开。绕来绕去,终于到了双河中学运动场,这里是此次地震灾区最大的安置点,同时也是武警四川总队“6.17长宁地震”前方指挥所所在地,武警部队所有救援安排部署都是在这里展开的。

我看了一眼手机,上面的时间显示是晚上9:30。此时距离地震发生时间已经超过20个小时,在中国之声临时组建的“四川地震报道”微信群里,我看到死亡人数已经上升为13名。这是20日我们撤离震区时,官方通报的死亡人数,同时也是截至目前,“6.17长宁地震”最终统计的死亡人数。

雨下得更大了一些,我们把行李卸下,换上迷彩服、穿上雨衣,背上装备开始工作。

这是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夜晚。运动场上,几台大功率发电车发出“突突突……”的响声,照明灯几乎把整个运动场照得亮如白昼。现场对讲机的声音响个不停,救援、医疗、电力、交通、通信、民政等部门都在忙碌着。

我们在指挥所了解到,1200多名受灾群众已经被安置在100多顶救灾帐篷里,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在一顶帐篷里,我们见到了已经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的武警四川总队宜宾支队长宁中队文书翟羽。他说,地震发生后,指导员王立栋带上包括他在内的10名战士,第一时间赶到双河镇的老街,成为第一批赶到震中的救援力量,此次地震第一位获救的群众,就是他和战友用双手从倒塌的房屋中扒出来的。

翟羽告诉我,17日晚上23点30分,天空还下着小雨,在民警的指引下,他们来到双河镇一处倒塌的房屋前。由于房屋是砖木结构,为防止造成二次伤害,他们不能使用大型机械,他和两名战友徒手将老人周边的砖块、木头进行移除,一点一点从废墟里救出一位60来岁的老奶奶,随后又在废墟下救出了她的老伴和一条宠物犬,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总共成功救出5名被困群众。

采访完翟羽,帐篷外面的雨越下越大,虽然有雨衣保护,但我手里的采访机在往下滴水,我赶紧摘下帽子护住它。我们穿梭在运动场上的帐篷之间,寻找新的采访对象。我看到幼小的儿童偎依在妈妈怀里,用好奇的眼睛上下打量我们;我看到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小女孩,盘腿坐在床上写作业;我还看到一位老人已经进入梦乡,发出轻微的鼾声。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名叫顾永琼的志愿者,今年53岁,我看到她时,她正拄着双拐在帐篷里给群众讲解防火知识。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了解到,她是宜宾市恒善义工协会的会长。18日早晨,她组织23名义工会员带着价值8万余元的饮用水、方便面、牛奶、花露水等物资送到安置点。她告诉我,由于自己腿脚不方便,只能在救援外围开展群众疏导工作,与协会的义工们对接,帮助寻找爱心商家,将物资送到双河镇震区。

谈及初心,顾永琼坦言:“我只是希望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爱的火炬传递下去,让受帮助的人以后也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采访完顾永琼,我深呼吸了一口气。在大灾大难面前,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像顾永琼一样传递着爱的火炬,形成一股强大的暖流。这暖流,既温暖了灾区群众,也温暖了我们。

采访结束已近深夜,在武警四川总队前方指挥所的帐篷里,伴随着余震,我和同行的记者李鹏完成了写稿、剪辑录音、合成制作,发回在震中的第一篇报道《救援第一夜》。当我最后按下发送键时,已经是19日凌晨2点,在发电车旁的帐篷里,我们也度过了在震中的“第一夜”。

19日上午。此时,还处在宝贵的“黄金72小时”内,各方救援力量都在抓紧时间展开救援工作。早饭之后,我们联系到了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一支队作战支援大队,我们跟随他们,前往双河镇附近受灾比较严重的前进村和胜利村,逐户开展搜索、排险工作。

大队长张启东带领官兵帮助受灾群众转移贵重物品,加固危险房屋、搭建临时宿营点、清理建筑垃圾,并对不愿离开家去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做劝离工作。

在返程途中,我们遇到了原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一支队退伍老兵李光磊。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地震发生后,他停止了自己建筑公司的经营活动,带领30多名公司员工和专业装备赶赴地震灾区。我们见面时,他刚刚联系到自己的老部队。在未来几天,他将配合老部队一起开展排险搜救工作。他说,再次和自己的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像是又回到了当年自己在部队的时候。央广军事微博网友这样评价他:“退伍不褪色!”“若有战,召必回!”我想这也是全国5700万退伍军人的心声。

老兵的话让我很感动。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经历,我和他交流起来显得格外亲切。同样身为一名退伍老兵,我退伍后有个习惯,无论是出差,还是个人行为的外出,都会把在部队穿过的那一套夏季迷彩服带在身边,准备随时在群众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接近中午,我们回到安置点,我看到武警宜宾支队为灾区群众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我凑过去看了看,有萝卜烧排骨、西红柿炒鸡蛋、莲白回锅肉,主食是米饭,还有西瓜。

这时,一个刚刚领完西瓜的小男孩走进了我的视线,他手捧饭盒,面带笑容,脸上写满了开心和满足。我按下相机快门,留下了灾区孩子幸福的笑脸,连同现场的情况一起制作了图片报道。图片在国防时空微博发出之后,我的大学同学把网友评论截图发给了我。

采访中,宜宾支队战勤保障处参谋徐纪红告诉我,这是一支准备去参加武警四川总队后勤专业比武的队伍,所有人员都是从各中队抽调出来的训练尖子,前期已经训练了一个多月,地震发生后,他们立刻转入到实战当中。

平时,每名炊事员正常保障的人数应该是40人左右。而现在,安置点1200多名群众,再加上救援官兵、志愿者等人员,将近有2000人需要这10名炊事员提供饮食保障。

在武警四川总队医院在现场开设的医疗点,由急诊科、骨科、皮肤科等科室组成的医疗队,正在给受伤群众诊断治疗,医疗队各小组成员之间协调配合默契,工作开展有条不紊。武警四川总队医院政治工作处主任薛栋告诉我,这是一支经验丰富的应急医疗队伍,早在“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等救援任务中,他们便作为专业的医疗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薛栋说,穿上这身衣服,就需要有这个责任和担当,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

他的话,道出了广大救灾官兵的心声。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