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发展前景探析

作者:李 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军事题材纪录片面临的现状、收视形势等,力求找到存在问题的症结,对军事节目的创新和准确定位提出建议对策,从而提高军事节目的传播和影响效果。

关键词:军事题材纪录片;模式创新;项目化管理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电视作为一种媒介的影响力正在减弱。这种减弱,一方面指的是电视作为播出平台,它的传播效用有所弱化;另一方面指的是电视台作为视频生产者的地位也在不断弱化。然而,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来看,只是生产和分配环节弱化了,而从交换和消费环节来看,电视产品(电视节目)不仅仍创造着不断刷新的巨大产值,也在塑造社会文化、表达社会情绪、引导审美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就为电视或者视频节目制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电视节目生产、播出渠道的垄断已经打破,在一个公平的市场上,只有性价比高的产品才能得到观众的青睐。在买方和卖方相对自由的意义超市中,尽管意识形态的作用以及媒介本身的属性仍然会限制这种自由的程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众已经可以通过消费选择对节目的生产施加全面的影响。

具体到军事题材纪录片而言,我们或许还做不到在创作之前或者在播出的同时观察市场反馈,及时调整节目创作,但是我们必须对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受众需求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片面迎合市场并不是最佳的销售策略,而一味高冷慢热也难以达到传播效果。分析目前军事题材纪录片面临的收视形势,找出问题的症结,将有助于我们准确定位,提高节目的传播和影响效果。

一、现状及趋势

大型军事题材文献纪录片创作,一直承担着主流舆论引导和宣传的功能,以影像化历史的方式,在价值追求上秉承唯物史观和英雄史观,在叙述方式上沿袭宏观的编年史方式,揭示时代风云变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潮流。

从近年来大型文献纪录片的受众反应上可以看出,有不少纪录片在收视率和观众反应上表现平平。究其原因,从诸多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调查显示,这些节目在叙述方式、表达内容上与时代很“隔”,既不能表达社会情绪,也不能融入百姓生活,把不住时代的脉搏,无法与观众的收视诉求形成共振,因此往往仅仅成为一种历史资料的梳理和解密,无法介入现实,产生实际的效果。

栏目化纪录片面临的形势稍好一些。因为制作周期短、人为控制和导演的痕迹较淡,栏目化纪录片容易触及一些真实的时代变化。比如近年来央视《军事纪实》栏目制作的一些纪实类节目《走边关》系列、老兵退伍节目《军营又响驼铃声》系列、《清明祭—怀念战友》系列、包括一些突发事件的深度专题报道节目,如《烈焰中的雕像》《重兵汶川》《滇北集结令》等等,这些节目能够深入部队官兵生活,展现在改革发展中基层官兵作为一个群体的所思所想和他们的生存状态,具有一定的纪录价值。

然而栏目化纪录片面临的危机也在日益加深。除了电视总体收视率的日益衰微,在综艺类、真人秀类节目的冲击下,军事题材纪录片所占的收视份额相对不高。军事题材纪录片除了收视低迷,还面临选题资源的枯竭、经费有限的制约、制作播出周期短、节目创作人才的流失等诸多困难。可以说作为一个有着较高品质和广阔发展空间的视频门类,军事题材纪录片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如果不能尽快突出重围,则有可能丧失主流舆论宣传这块阵地,被其他社会资本抢占。

二、原因分析

意识形态与市场历来是硬币的两面,表面看来是两个具有矛盾的存在,然而深层看来,有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同一性。

受限于理论创新人才的缺失,目前国内大型文献纪录片创作面临一些困境。导致的结果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完全依靠底层和市场进行创新,造成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金的损失。从大型纪录片的创作者角度来看,多年形成的固有创作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节目的创新,将历史教科书图像化,配上解说词,仅仅在画面品质、动画特效、音乐和包装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在思想蕴含、叙述方式、画面表达上下功夫,舍本逐末必然导致事倍功半。

历史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书写的,如果仅仅叙述发生变化的大事件,而没有深入到具体的个人在历史中的选择和命运际遇,这样的记录就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如何打通宏观与微观的隔阂,完成“从一叶浮萍窥见狂飙将至”的过程,需要对历史与人性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体察。

在栏目化纪录片的制作层面,由于没有完全市场化,还是以上级拨付经费为主,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制作标准不断提高,栏目化纪录片已经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而经费短缺会造成从业人员薪资报酬不高,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作品质量。

对比近年来通过网络渠道热播的现象级网络剧,例如《太阳的后裔》《芈月传》《纸牌屋》《权力的游戏》等等,对比真人秀类节目《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再对比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故宫》《京剧》等,可以发现,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受众稍微小众一些。然而,也并非受众对军事题材纪录片不感兴趣,恰恰是因为当前的军事题材纪录片创作缺乏创新,缺乏“料”,缺乏对时代的呼应,缺乏对人的关心,缺乏对社会情绪的表达抒发,从而影响了收视效果。

三、建议对策

(一)要讲好当代中国军队故事

喜欢故事是一个日益碎片化时代人们内心对因果关系的深刻诉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故事,承载的文化和价值诉求也不尽相同。中国古代文化中曾有一些经典的故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而当代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就是因为讲好了一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反映了当代人的奋斗和努力及其命运,才具有史诗性的力量。军事题材纪录片要承担起为当代中国军队书写影像史诗的功能,就必须深入部队,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官兵,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内心,通过记录,折射一个大变革时代普通官兵的内心诉求,以及他们个人诉求与社会体制机制之间的碰撞,从而反映一个时代的主题和一代人的命运。

(二)适应受众需要,建立需求评估反馈机制

《极限挑战》节目总导演严敏在一则访谈中表示:“未来的趋势将是反推的过程。也就是说很多项目,并不是由电视台来发起,也不是由我们做内容的人发起,而是由做投资、做广告、做内容的人共同发起。然后反过来反推动平台的过程。”根据受众需求定制节目,如同根据客户订单生产产品一样,这将是一种可能的趋势和方向。

(三)创造栏目化军事题材纪录片的新模式

原《中国好声音》总监制陈伟表示,现在网络综艺遵循“135法则”,即每一分钟出现一次笑点,每三分钟出现一次高潮,每五分钟出现一个悬念。军事题材纪录片也要尽快探索一种区别于以往的新模式。新模式将包括栏目的包装标识及主持人标识,醒目的栏目符号,精心设计的习惯用语、色调,还包括在节目推进过程中的工业化流程制作。

(四)实行项目化管理和动态评估管理机制

项目化管理指将重大题材节目以竞标的方式发包给合适的制作团队,制作团队作为执行方,双方签订合同,对节目质量、制作播出时间、收视效果都要有明确的约定;采取动态监管和评估的方式,监控节目生产的流程,将节目的拍摄计划、经费、用人等权利下放给执行团队。类似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这样将极大提高效率,同时能够让专业的人发挥各自专业优长,建立的专业与市场的直接反馈机制。

发展创新军事题材纪录片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通过新媒体进行推介,扩大播出平台和渠道,开发军视网APP,增加互动性和娱乐性,融入真人秀和综艺节目的时尚元素,借助明星增加收视效应等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呼应时代需求,表达社会情绪,回应受众关切。纪录片是一个高端节目类别,它存在的哲学依据在于人类对真实性的深刻需求,只有掌握丰富的历史、社会、人文素养,掌握科学的统计、调查、分析、综合等方法,才能不断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抵达世界的真实。军事题材纪录片从来不仅仅是关于军队和战争的纪录,它永远关注的是处在特定背景下人的状态、人的情感,只要抓住了这一点,就一定能创作出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