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全媒体时代:军事摄影记者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作者:穆瑞林 邬泉生 陈德辉

摘 要:全媒体时代,摄影理念、摄影技术与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摄影记者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军事摄影记者只有从自身源头入手,校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学习、创新,提高媒介素养,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军事摄影记者;媒介素养

“摄影挺难的!”这是业内人士的一个共识。

为什么?摄影难就难在太简单了。这是摄影界的一句玩笑话,但也的确有其道理。摄影是一种易学难精的艺术形式,上手很容易,但深入后就会不断遇到瓶颈问题,想自我突破很难。身处全媒体时代,随着自媒体井喷式发展,人人都是摄影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给摄影记者带来很大冲击和挑战。对于此,军事摄影记者应该如何应对?

一、努力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要当好一名记者,首先要深入学习。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军事摄影记者要努力学习,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吃透”精神,了解国防与军队建设发展情况,熟悉部队练兵备战情况,知道官兵们在忙什么、想什么、关注什么,努力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这样才能以更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拍摄出精品力作,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强军兴军事业鼓与呼。

有家国情怀。真正的摄影大家应该有情怀、有担当,并有悲悯之心。老一辈军事摄影记者沙飞就是一位让后人敬仰的革命前辈,沙飞曾担任晋察冀画报社和华北画报社主任,这两种画报也就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2011年,记者采访曾担任沙飞警卫员的赵银德老人时,83岁的赵老谈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非常激动。他说,面对鬼子的轰炸和扫荡,部队要进行转移,沙飞对他说:“底片是摄影记者流血牺牲换来的历史记录,关键时刻你不要管我,一定要确保底片的安全,人在底片在。”就这样,赵银德老人把两麻袋的底片在枪林弹雨中保护下来。这些珍贵的照片底片现保存在《解放军画报》资料室。

胸怀天下大势。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一名军事摄影记者,就要像自己手中的广角镜头一样,要有广阔的视野。要关心时事政治,对国际、地区形势有掌握,这样,在理解了宏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之后,自己手头上具体的工作就会更有方向感。一个好的摄影记者,要做到胸中有丘壑,要类似于无人机的角度那样,站在万米高空来思考问题、寻找角度,这样看到的才不是表象,而是本质,也就能够跳出来看问题、抓问题,采访内容会更有见地,更接近新闻真实,而不是人云亦云。另外,军事摄影记者不同于普通摄影记者,如果在战时,那就是一名战地记者,是要冲锋在战场、打仗一线的,如果平时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有了对国际风云发展变化的清晰认知,到时就会从容应对。

西方一些摄影家很羡慕中国的摄影人,他们认为咱们国家处于一个变革图强、飞速发展的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摄影记者可以采访、拍摄的题材就很多。相对而言,国外的有些摄影家认为他们所处的一些西方国家各方面相对固化,新事物、新变化不多,可以取材的“原料”就相对较少。所以,军事摄影记者应该不辜负我们所处的时代,珍惜光阴,努力进取。

二、既要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军事记者来说,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要有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勤于练兵。一勤天下无难事。无论外界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有多快,自身要以平和、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新闻摄影需要有思想水平,有技术能力,既要有想法,更要有行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摄影记者要不断和自身的惰性作斗争,坐在办公室里是出不了好作品的,要多拿起相机到基层,到演训一线去采访拍摄。有个国外知名摄影记者说,他每天一睁眼就拿起相机,一年到头没有一天懈怠,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摄影水平是需要通过不断训练来提高的,每天强迫自己拿起相机,坚持拍摄摄影日记,这是锻炼自己思维和技艺的有效途径。

在勤奋、苦练的同时,还要巧练,这里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关于视觉冲击力。对于军事新闻摄影来说,大家以往都觉得视觉冲击力强的照片才是好作品,这样的说法无可非议。但现在许多的摄影人喜欢用超大广角,或者是鱼眼镜头来拍摄,拍出的画面很夸张,甚至有了很大畸变,变形严重。这样的照片乍一看,的确挺有冲击力。可是如果过段时间来审视,几年后、几十年后再看,常常会觉得还是那些没有所谓的视觉冲击力的照片更耐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照片的夸张与变形越大,图片会越显得不真实。我们现在观看几十年前、百余年前的历史照片,那时的相机远没现在先进,成像质量一般,也没有超大广角镜头,拍摄角度也往往是“四平八稳”,但是大家看了之后却感慨:拍得真不错,照片上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有史料研究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摄影人需要老老实实、安安静静拍照片,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和扎实的采访,拍摄出灵动的或厚重的、有时代感的作品。

好的摄影作品不一定要非常唯美,但一定要有情感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有的照片看上去光鲜亮丽,但是让人感觉缺少味道,看一眼就过,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指大家所常说的糖水片。就是说拍摄时只注重光线、人物表情等等,而没有去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拍,有时候想一想,为什么拍其实比拍摄本身更重要。摄影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艺术门类,许多人没有专门学过摄影也可以拍出不错的照片。但是要深入研究的话,想要更上一层楼,就需要理论体系的支撑。这启示我们,军事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时应该有使命感、责任感,要让拍摄的照片有意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真正扎在基层,耐得住寂寞

加强自我修养。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摄影作品也是一个人性格、气质、特点的反映,一幅好照片,是作者思想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摄影最忌浮躁,新闻纪实类摄影不能只图热闹,应该严肃认真对待,边思考,边拍摄,千万不要拿着相机到处张牙舞爪,非得让大家知道你自己是个照相的。有人批评部分摄影者:拍风光,破坏环境;拍人文,打扰百姓。这些话,应该引起摄影人的警醒和反思。在采访时,要真正扎在基层,耐得住寂寞,在一个地方至少蹲点采访十天半月或者更长时间,这样才能拍出沾有泥土和露珠的作品。

要有耐心和定力。一些优秀的摄影记者,他们长期关注一个摄影项目,关注一个群体、一个地域、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拍摄一个题材,他们的执着和坚毅令人钦佩,这样的长期项目拍摄值得学习借鉴。《解放军画报》曾连载式报道了3名沂蒙地区入伍的战士,以《士兵年轮》为主题,从他们入伍开始,持续关注两年时间,刊发了多篇报道,生动记录了3名战士的成长历程,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军事摄影采访、报道方式上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真实生动,摆拍是被摄影界反复讨论,不断诟病的话题,在当今的新闻传播环境下,观众更喜欢看一些真实的、生动的、感人的图片,而不是摆拍出来的那种假大空。许多摄影人都有一种感受,摆拍出来的东西自己怎么看都觉着假。军事摄影记者要用图片说话,让作品来代替作者发声,拍摄的画面要有意蕴,有画外音。摄影记者要善于用图片讲故事,故事讲好了,其实采访拍摄也就成功了。在军事摄影方面,大家都喜欢拍摄大场面:地上铁甲轰鸣、空中战鹰呼啸、海上蛟龙游弋……我觉得可以更多关注人,关注普通官兵,拍摄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

有人说,随着5G加速到来,以后短视频将包打天下、一统江湖,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短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更具体也更生动,有的传播方式将被替代。当然,笔者认为,摄影还是会永远地作为一种独立的影像形态存在的,但是确实受到了短视频铺天盖地的冲击。近几年各种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许多人随时都在刷抖音、搞直播。面对传播方式的变化,军事摄影记者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学习新理念,拥抱新技术,学习视频拍摄制作,学习无人机使用等等,不断给自己充电、补短板,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

(作者分别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编辑、95866部队副处长、31614部队干事)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