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出版新闻化:全媒体时代图书与新闻的深度融合

作者:■ 李 旭

摘 要:全媒体时代,出版作为新闻的“近亲”,正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转变。本文着眼这一时代特征,提出“用新闻思维做出版”,旨在倡导用互联网思维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出版选题,探索“出版新闻化”方法,让图书出版成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深度“书媒体”,推进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出版新闻化;深度融合;全媒体时代

“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一新概念。当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广运用,出版作为新闻的“近亲”,正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转变。出版人如何适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转变传统出版思路,成为一道时代课题。

本文着眼全媒体时代特征,提出“用新闻思维做出版”,探索“出版新闻化”方法,倡导出版人像新闻记者抓新闻一样抓出版选题,将新闻敏感转化为出版敏感、选题敏感、新出版物宣传敏感,策划推出更多捕捉和贴近新闻热点的时令出版物,让图书出版成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深度“书媒体”,推进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的深度融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出版新闻化是全媒体时代一种典型的“跨界”

新闻与出版同属于大众传播领域,但在行业属性上,新闻与出版不尽是同一个行业,新闻业与出版业各有侧重,新闻与出版是两种不同的传播形式。新闻重在传播最新发生的事物,属于即时性单体传播;出版则重在传播具有一定文化含量的积累性的或原创性的专题内容,属于延时性集约传播。新闻重在一个“新”字,是最新发生而没有报道过的事物,而出版则重在一个“版”字,是对于拥有知识版权的文本、内容的编辑、加工、印制、出版、发行、推广。全媒体时代,新闻的载体可以是报纸、新闻周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出版的载体则是图书、杂志、电子书、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数据库、大数据出版、智能出版等。

由此可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出版新闻化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是一种传播方式的融合,即用图书等出版形式将最新具有新闻特质的内容加以传播,将书也当做一种新的媒体。

二、出版新闻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

对于“用新闻思维做出版”这一理念的描述,可用“用新闻的思维做出版”或“用做新闻的思维做出版”的语句或语式来表述。若再进一步简化的话,浓缩为5个字的表述,在“新闻化出版”“新闻式出版”“新闻型出版”“出版新闻化”等此类概括中,笔者更倾向于用“出版新闻化”这样的概念来简称,出版为体,新闻为用,出版的选题角度和内容选材为反映新闻性所用。“用新闻思维做出版”这一理念是一种实践性的应用性的,若用“新闻类出版”描述更不准确,因为新闻类出版的概念在出版领域往往是指新闻类专业图书的出版,是一种出版领域的界定,而不是理念或概念上的约束性表述。本文“用新闻思维做出版”的表述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做书做出版的思维方式、方法、方略,是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

新闻周刊类的报道本是新闻和新闻体,但如果将周刊换成图书,将刊号换做书号来出版,就是出版和出版体了,区别只是使用的传播载体和刊号书号的差异。像最近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被评为新的一处世界遗产的报道或出版,《中华遗产》杂志2019年第6期第一时间推出良渚古国专辑,就是出版新闻化的一个典型。以前广州《新周刊》以某一专题如“第四城”写成都,文章是新闻采访和综述内容,采用的是杂志这种出版形态。再如,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一篇报道属于新闻,但如果将若干篇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一组报道或系列报道结集成书,就是出版。这种在一两周内结集出版的书,就具有出版新闻化的特点了。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期间,笔者尚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工作,为了抢在第一时间出版国内第一本全面、深度反映汶川地震现场的图书,我们一个“攻关小组”几个人不分昼夜连轴作战,10天左右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生死不离:汶川抗震救灾纪实》的书,获得当年全国大学出版社特别出版奖。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思维方式延伸开来,用新闻的思维做出版的理念可以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就是立身出版界的出版人能够具有新闻人的敏锐和眼光,及时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出版选题,快捷反映社会新闻热点,用图书的方式深度传播具有新闻特质的内容,即出版新闻化。如2006年中国取消2000多年以来农业税的重大新闻,笔者在出版界第一时间组织撰写《皇粮国税:税制流变与王朝兴衰》的历史深度书写,以尽快的速度出版成书,书的内容还被中央电视台作为脚本拍成了8集电视纪录片。假若书中的各章内容在日报上连载,以“日刊”的形式在报纸上连续发表,就是一种新闻化的热点书写。又如1993年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笔者发现一个选题,800多年前南宋学者洪迈写作的《容斋随笔》,因为毛泽东逝世前第13天还要阅读,于是想出一种名为《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书:容斋随笔(白话本)》的选题,成为“北京第二届图书节”评出的十大畅销书和1993年的全国十大畅销书。这是借助一个人物新闻节点进行出版新闻化策划的一个经典案例。

无疑,出版新闻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之一。

三、出版新闻化是媒体深度融合在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实践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过:记者“可以嗅到一英里以外的某些东西”。

全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广运用,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加之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使得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这就要求出版人要具有更敏锐的职业敏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通过发现隐藏在大众背后的兴趣点关注点,策划新选题,谋划新内容,选好作者,及时出书。出版人的职业敏感往往首先是选题敏感,能第一时间瞅准空白市场,发现空白选题,这实际上就是出版人的一种新闻敏感。新选题新创意本身便具有一定的新闻性,是以前没有人做过的,通过书的实物化形成一种新的出版产品。新书发布也是一种新闻发布。新书出版本身往往就是一种新闻。

抓新闻,就意味着最先抵达、触及,新闻意味着快捷、敏锐,新闻意味着事实、真相,新闻意味着现场、现景,新闻意味着独立、立场,新闻意味着前所未有、前所未闻,新闻意味着勇气、责任,新闻意味着客观、理性,新闻意味着第一、唯一。做出版,抓具有新闻价值的选题,就是要紧紧抓住以上这些特性,抢抓选题机遇,抢第一出版时间,抢宣传最佳时机。同时,新闻也意味着很快成为过去时,抢新闻节点做书做出版,就要在策划选题、约稿、编辑等环节争抢速度,开始一种高强度高速度高竞争性的“时速出版”。这种用新闻思维做具有新闻价值的图书的实战案例,历史上有许多典范。在自己近30年的出版策划实战中,也有不少成功案例。

从历史上看,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写作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在世界出版,既是图书出版行为,又是出版大新闻。当年新华社记者穆青写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雷锋》《张海迪》一类的人物图书,1996年几个文学青年写作《中国可以说不》,唐山大地震、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第一时间出版反映地震状况的图书,海湾战争、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第一时间出版的相关图书,以及像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出版界策划出版的一系列相关图书,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冠军后《当代》编辑部策划出版《中国姑娘》,美国“水门事件”爆出后出版界第一时间出版《水门事件》等,都是围绕新闻热点策划出版图书的“用新闻思维做出版”案例。

再举笔者亲历的两个案例: 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改之际,协助策划出版《重温入党誓词》;2019年,中宣部组织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策划出版了《从瑞金到延安:七旬老人单骑重走长征路》等,都是用新闻思维做出版的成功案例。

全媒体时代,用这一新闻思维做出版的潜在选题,还有很多很多,如“中国天眼”望远镜、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中国在调研中的西部最大水利工程“红旗河”的宏伟规划、上海对口援藏扶贫等,都是值得一做的具有新闻点的出书选题。值得注意的是,全媒体时代,跟踪热点新闻策划图书,在时间节点上要关注两种情形:一种是先于新闻的先行出版,一种是新闻出现后出版界及时跟进组织书稿,出版图书。以出书的方式展现一个新闻点,是对新闻事件的图书化或数字化呈现。对于大众来说,未知、新知就是一种“新闻”。新知即新闻,新思想即新闻。根据新闻节点发现和确定出版机会,包括策划选题、快速出书,也包括策划新书宣传、推荐活动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媒体时代的出版新闻化就是让书的出版契合某种新闻热点,或者是围绕和依托某一新闻热点、新闻事件、新闻态势而制作图书,是媒体深度融合在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实践。

这其实是互联网思维在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中的具体体现。互联网思维第一位的就是用户思维,得用户者即得市场。对出版人来说,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让媒介变成产品,将受众当成用户,让更多受众乐意接受我们的“产品”,形成以良性互动为主的态势。出版新闻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深度融合,使读者实现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即由模糊的、缺乏具体对象的大众营销,变为提供具体清晰的、个性化内容的服务,达到精确营销,定点传播。

四、出版新闻化是实现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双赢的重要途径

如前所述,全媒体时代,出版作为新闻的“近亲”,更加密不可分,并正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转变。这正是媒体深度融合所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出版人必须要有新闻敏感。因为很多出版项目本身就是新闻的拓展和延伸。任何一部原创图书的出版,本身即是一种文化新闻,是一种可供报道的新闻点。一部图书畅销带红一个作者,这些被畅销图书带红的作者也便成为一个个新闻人物。畅销书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个新闻源、新闻点、新闻元素。

在新闻事件发生前后第一时间推出的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图书,我们且称之为“新闻书”。这种“新闻书”的题材选择,是对于某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或事件等进行深度挖掘或全景式书写。是对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深度记述,对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企业的深度采访,对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思想或活动的深度呈现等。一个人内心思想活动的创新,从新闻的角度讲,写出来都是一种心灵新闻的发掘。从出版的角度说,新闻是广义的,对任何没有报道过的内容以图书形式传播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用新闻的思维做出版。

“新闻书”作为一种特指的专用名词,指那些首先以图书的形式发布的新闻。新闻书更接近于新闻中的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是对于新闻点的一系列相关元素的集约式发布,以“书”这种传播介质的形式,而不是以新闻纸或广播电视的形式出现。书也可作为一种新闻发布的载体。

全媒体时代,将新闻思维或者说做新闻的思维用于做出版,就是让出版搭上新闻的快车和时间节点,赋予出版物以新闻性,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成为“新闻书”。做出版的人一旦具有这种新闻思维,即如前所述的互联网思维,就会将书做出闻所未闻的新意来,让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种新闻。比如,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快阅读需求,在图书的写作方式方法上,也可尽量借鉴新闻式的书写方法,在全书开头和每一篇的开始,对于场景的导入,对于事实的发现,写作角度的创新等,都可以借鉴或运用新闻导语、新闻事实、新闻评论的手法。又如,一本好书书名就像一篇好的新闻标题一样直抵人心,让人过目不忘。对于书名的选择,其实也可借鉴新闻标题的写法,打造具有新闻点的书名。

实践证明,出版新闻化是实现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双赢的重要途径。再以主题出版为例,这是根据某一特定年份、特定事件、特定人物等策划的主题出版物。如2000年电影《哈利·波特》引进发行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时间出版“哈利·波特”系列图书; 2001年中国足球旗开得胜之际,知识出版社及时出版《零距离:与米卢的心灵对话》;2006年“百家讲坛”“讲”出一批畅销图书,如东方出版社根据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讲稿,在第一时间出版了《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2007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根据长篇武侠动画连续剧《虹猫蓝兔七侠传》出版同名图书,狂销1600多万册;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举行,由上海世博局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版的《上海世博会导览》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等。大多数畅销书都是时代的产物,是与所处时代、所在年份的社会经济文化热点、大众心态、特定事件(如名人诞辰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地震、“非典”)紧密关联,是社会热点在图书上的呈现、反映、浓缩。

五、结语

媒体融合的关键在于思维融合。在思维融合的基础上搭建平台、以平台的融合构建新型传播生态,这是融合发展的方向。

也就是说,观念是最大突破口,是实现出版和新闻双赢的“指路标”。出版新闻化归根到底就是用做新闻的思维、方式、方法做出版,或者是用出版的形式、手段将原本可用新闻手段呈现的最新发生的事物加以深度传播。本文从出版新闻化的角度来探讨全媒体时代图书和新闻的深度融合,并非把这看成出版与新闻的唯一融合之路,而是提倡从根本上确立融合发展理念,既把融合发展看成是一场关系到新闻出版长远建设的革命,更当成是一场始于足下的攻坚战: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或量的增长,而是整个系统集成后形成质的裂变;不是各自为政,而是联合作战;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此长彼长的双赢。

【参考文献】

①李旭:《畅销书<容斋随笔>策划始末》,《编辑之友》1997年04期。

②郝铭鉴:《编辑的职业敏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研究院官网。https://pub.bnu.edu.cn/jzyg1/78020.html

③李旭 宣晓凤:《新中国成立70周年畅销书发展演进的16个基本判断》,《中国出版》2019年17期。

(作者系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出版工程办公室主任、编审)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