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用影像呈现人民军队全面重塑后的崭新风貌

作者:■ 穆可双

摘 要:为全景式、多维度呈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盛况,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编辑室,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统一部署下和报社领导的决策指挥下,紧贴时代特点,精心策划设计宣传方案;加强协调沟通,用精品意识和勇于突击、敢于创新的精神,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瞬间。

关键词:阅兵盛况;崭新风貌;摄影报道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是人民军队全面改革重塑后的一次崭新亮相,备受国内外关注。为了全景式、多维度呈现阅兵盛况,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编辑室,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统一部署下和报社领导的决策指挥下,精心筹划、科学制订采访拍摄计划,较好地完成了《解放军报》和《解放军画报》阅兵摄影宣传报道和留存影像资料任务。

在30多天时间里,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编辑室9名参加阅兵采访的编辑记者,克服各种困难,深入训练场一线,拍摄了大量阅兵训练和国庆阅兵当日的精彩照片,用影像记录人民军队走向强军征程的足迹,展示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崭新风貌。此次阅兵宣传,前方采访的摄影记者团队与后方编辑团队默契配合、团结协作,无疑也是宣传报道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笔者作为解放军报社阅兵摄影报道的协调者,亲历了一线采访和版面编辑的全过程,深深感到在重大宣传战役中,团队协同作战和融合创新的意识是传统媒体出新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紧盯时代特点,精心策划设计宣传方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活动举世瞩目。这次阅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是共和国武装力量全面重塑后的首次整体亮相。如何用影像语言讲好强军兴军的辉煌历程,展示好人民军队全面重塑后的崭新风貌,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及报社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就阅兵宣传报道工作作出指示和部署。报社摄影美术编辑室也多次组织采编人员召开主题宣传策划会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宣传的基础上,围绕《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摄影宣传的特点优势,集思广益,从采访拍摄、编辑、版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制订出了特色鲜明、视觉新颖、理念时尚的阅兵宣传方案。

经与报社军事编辑室思维理念的深度融合,最终确定了《解放军报》在2019年10月2日以“阅兵专刊”“阅兵专号”两个板块40个专版(其中32个文字版、8个影像版)的规模和结构,全面展示此次阅兵盛况的宣传报道方案;《解放军画报》确定在10月份推出一期阅兵专刊,增至180页,精选近300余幅图片,力争全景式、多维度再现阅兵盛况,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影像纪念。

实践证明,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重在策划。《解放军报》10月2日推出的阅兵专刊专号,以版面设计理念新颖时尚、照片选用视觉独特和图文并重等特点,形象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此次阅兵盛况和受阅官兵的精神风貌;《解放军画报》以独特的思维理念、大量的独家照片和富有时代特色的视觉传达,为全军官兵和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道精彩的视觉盛宴,成为此次阅兵宣传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次阅兵宣传的成功策划,不仅取得可喜的宣传效果,也为我们今后执行重大采访宣传任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

二、加强协调沟通,为顺利采访拍摄创造条件

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部队,编为15个徒步方队、32个装备方队、12个空中梯队,兵力达1.5万人,各型飞机160余架、装备580台套,是近几次阅兵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次阅兵宣传,《解放军报》和《解放军画报》参加摄影采编力量比以往少,但无论是采访拍摄,还是后方编辑,都取得了不菲成绩。成功背后,除了所有参与阅兵宣传报道的同志无私付出之外,我感受更为深刻的一点是,采访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一定要及时、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阅兵采访期间,通过我们积极主动地协调沟通,在采访拍摄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都较好地得到及时解决,确保了采访任务的顺利完成。

阅兵采访工作展开后,为高标准完成宣传报道和留存影像资料任务,上级确定编辑室9名编辑记者参加拍摄采访。作为编辑室摄影组组长,我不仅要参加阅兵的采访拍摄,还要完成后方的编辑工作。除此之外,我还担负了很多繁重琐碎的联络、协调等工作,尽职尽责当好记者与中心、报社、阅兵指挥部和受阅部队等单位协调沟通的联络员。

阅兵训练前期,编辑室争取到了3个拍摄留存影像资料的名额。受领任务后,我们积极与阅兵联合指挥部等相关部门协调,确保了3名记者第一时间进入训练场采访拍摄。由于报社到训练场路途远,每天大量时间花在路上,记者也很疲劳。为此,我们与阅兵指挥部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最终在阅兵训练场内争取到一个住宿房间,解决了记者的住宿问题。后续采访期间,为便于记者携带摄影器材进出阅兵训练场地,我们进一步与联合指挥部相关部门沟通协商,争取到了一张进入阅兵训练场地的车辆“特殊通行证”。在采访拍摄空中梯队训练期间,我们积极与空中梯队指挥部联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使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采访拍摄任务。

这次阅兵采访,确实遇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和难题。阅兵部队第三次合练时,摄影记者原定的机位出现了很大变动,几个采访机位都被调整到了长安街。面对突发情况,中心、报社领导亲自出面协调解决。在两级领导的关心下,经过中心综合办的积极协调,阅兵当日的拍摄机位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通过此次阅兵采访,我也深深感受到,有中心、报社两级领导做后盾,只要我们耐心地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遇到的很多问题和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从而为采访拍摄创造有利条件。

三、时刻冲锋一线,用镜头记录精彩瞬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活动已经成为历史,但那催人奋进、令人自豪的阅兵盛况,受阅官兵挥汗如雨、刻苦训练的场景和穿行于训练场地采访拍摄的记者们的身影……这一幕幕,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清晰可见,而且将终生难忘。

军事记者首先是军人,其次才是记者。这次阅兵采访,军报的摄影记者更加体现出了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优良作风。面对此次采访任务,老同志主动请缨,编辑室领导带头披挂上阵。参加阅兵采访的9名编辑记者,有的年近六旬,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家里有不少困难……但大家都不计得失、不言苦累,精神饱满地投身阅兵采访拍摄工作中。特别是前期担负资料拍摄任务的3名记者,每天起早贪黑,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摄影器材进出训练场地,与官兵融在一起。白天在酷热的高温下挥汗如雨采访拍摄,晚上挑灯夜战挑选照片,筹划第二天的拍摄方案,用军报人能吃大苦、耐大劳、打硬仗的精神,高标准完成了资料拍摄任务。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为了全面真实展现受阅官兵的精神风貌,参加采访的记者们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从方队训练全景到人物特写,从官兵日常生活到衣食住行,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了认真拍摄。有的记者为了拍摄到一个精彩瞬间,在烈日下跟拍,一拍就是一上午;有的记者举着十几斤重的长焦镜头等待最佳拍摄时机,直到举不动才肯罢休;还有的记者为找到一个好的拍摄角度,不惜趴在泥水里取景构图……在多天的采访中,大家在拍摄、记录受阅官兵训练生活的同时,也与官兵结下深厚的情意,在官兵心中留下一个个“美丽瞬间”,成为训练场上的另一道风景线。

9月21日,天安门广场进行第三次夜间阅兵合练时,参加采访的记者下午4点多就赶赴现场,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3点多合练结束。大家结合现场情况,思考拍摄角度、确定拍摄位置,为10月1日的阅兵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国庆阅兵当日,为多角度拍摄阅兵盛况,每位记者都携带了多台相机和多个镜头,力争用不同视角拍摄到精彩照片。

这次阅兵采访,也是报社改革调整后摄影美术编辑室第一次执行重大采访任务。大家克服手头工作多、日常采编工作任务重等困难矛盾,全力投入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宣传采访战役。采访中坚持做到不干扰阅兵训练、不违规采访拍摄,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阅兵训练的全过程和阅兵现场的精彩场景,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影像资料。

我们深知,此次阅兵宣传也是对改革调整后报社摄影力量的一次检阅。参加阅兵采访的编辑记者,有的不仅要到前方采访,同时也承担着版面编辑任务。大家9月30日晚上9点多就陆续进入阅兵现场,次日下午采访结束后赶回报社开始挑选照片、编辑稿件,直到10月2日凌晨5点才结束工作休息。在30多天的时间里,担负摄影采访的编辑记者们用精品意识和勇于突击、敢于创新的精神,完成了一次值得纪念的时代冲锋。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编辑室摄影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