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如何做出“味道”

作者:■ 张天南

“战争是一种人类交往的行为。”这是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言。人类交往需要信息,新闻的价值就在于其广泛的传播,能影响广大受众对事件本质的认知,进而能影响甚至左右人们交往的行为。

1960年10月2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测试的R—16新型火箭意外发生爆炸,导致包括战略火箭军司令涅德林在内的近100人全部遇难,这次爆炸事故也被称为“涅德林灾难”。3年后的同一天,R—9型火箭也发生爆炸……此后,前苏联任何发射任务都不再选择10月24日这天举行。

1929年10月,受伦敦股市崩溃的影响,美国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加深,在连续多日的下跌后,纽约股市10月24日出现空前的抛售潮,华尔街股灾由此开始。周末过后,道琼斯指数继续大跌,仅周一周二两天就有300亿美元蒸发,而在当时,美国一年的货币供应量也就是460亿美元。

类似这样的巧合,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不过是匆匆一瞬。然而,由此产生的关于“战争”和“和平”的话题,却因其“军”和“民”兼而有之的属性,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军地结合部新闻就是如此。

一、什么是军地结合部新闻?

和平不等于“太平”,一时没有战争不等于永久的和平。因此,和平年代的人们应该清楚这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强军才能安邦。正因为如此,身为新闻媒体应想方设法让军地结合部新闻走进寻常百姓家。这对于展示人民军队新风貌,普及国防教育,提高全社会国防意识,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之前,在与一些通讯员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军地结合部新闻的认识,经常会陷入几个误区:

A、军地结合部新闻=来自国防动员系统的新闻

B、军地结合部新闻=抢险救灾+扶贫帮困+好人好事

C、基层部队与地方打交道少,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军地结合部新闻

……

军地结合部新闻,顾名思义,可以简短解释为,社会发生的军事新闻和军营里出现的社会新闻。如果把这两层含义再做进一步剖析,军地结合部新闻是指发生在部队但和社会大众紧密相关、或发生在地方但和部队官兵关系密切的报道,这里面既包括某项工作、某项法规、某次行动,还有某些突发性事件的防范处置等等。

由此可见,军地结合部是一个蕴含着好新闻、暖新闻、硬新闻的富矿。以《维吾尔族大叔卡德尔39年痴心撰写解放军爱民日记》《京郊四胞胎应征记》《追你追到天边边》《请你理解我的爱》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屡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军地结合部新闻呢?不妨,来给它画个像。

第一道工序:画眉。学过素描的人都知道,素描人像的关键就是五官的画法,而其中的眉毛代表着人的精神面貌。

这是刊发在1993年8月31日《解放军报》一版的文配图消息,题目是《儿子全当兵姚妈妈好光荣 陆海空武警四兄弟都过硬》。

文中这样写道:在下南村,军属姚大妈可算是个十里八乡闻名的“新闻人物”。她在一人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并照顾瘫痪的婆婆、长期患病的老伴和小女儿的同时,把4个儿子全送去当了兵。更巧的是,4个英武的儿子依次分别在陆军、海军、空军和武警部队服役,并全都入了党、荣立军功。

瞧,大儿子郑庆明,一入伍就在保卫南疆的战斗中立了战功,后被送到桂林陆军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某守备连,带领连队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他本人也被树为“标兵连长”。

瞧,二儿子郑庆奎,入伍到海军某部后,主动要求到南沙守礁,第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海军工程学院。毕业后他又申请回到了海岛,先后6次立功受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

当记者要向姚大妈要一张“全家福”时,她不无遗憾地说:“这4个孩子在部队上工作忙,很少回家,十多年了也没照成一张团圆像。”

消息连题带文不到640字,却写出了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独有的味道。特别是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的描写,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像极了给眉毛化妆,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消息类奖项。

第二道工序:画眼。标题被视作新闻的“眼睛”。像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皆是以标题勾勒出作品的意境,言志抒情成为经世之作。

随着信息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广泛应用,大众传媒已进入 “读题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新闻报道能否在“一瞥间”就抓住读者,成为传播能否产生实际效果的关键。

“勇于开拓者—升 平庸无能者—降 以权谋私者—撤”,这是1985年1月2日刊发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新闻,在让读者钦佩光泽县委改革举措的同时,标题中语音的起伏变化、三个破折号及破折号后面醒目的三个动词,加之整齐的排列,都给人留下咀嚼的余味。

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缺水问题是其中之一。1997年4月21日《经济日报》在报道原兰州军区某给水工程团为当地百姓寻找水源的事迹时,用“水! 水? 水……”作标题,既反映了备受全国人民关注的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又用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把当地驻军为群众寻找水源的轨迹表现出来。

清代诗人袁枚在《读诗品》中曾写道: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近年来,《解放军报》刊发的一些军地结合部新闻,皆是从标题制作入手,不仅把新闻稿件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展示给读者,还以思想性的引领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性质和意义。

第三道工序:画形。“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他看见一切景物都带着希望的赤色。”茅盾小说中的话,常被奉为“空间化结构方式”写作的圭臬。的确,将多重结构因素在不同层面上勾连映照,使作品既自然天成,又浑然一体。这启示我们,一篇合格的军地结合部新闻,要考虑画形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将新闻置于时代背景之下。

《37支军地力量异地同步探索联训联保新模式》,这是2018年12月29日刊发在《解放军报》二版的一篇消息。文中写道:机场油料保障队与空军场站联合为飞机加注燃料,地方物流企业与联勤力量共同开设补给站,野战医疗所运用无人机、全地形救护车搜救伤员……37支军地力量异地同步探索平战时军种联合、军地融合联训联保新模式。

文章的时代背景是,联勤力量调整改革以来,郑州联勤保障中心聚力加快联勤保障体系升级,推动保障模式由军队自主保障向军地融合保障拓展。这篇稿件看似是一篇反映军地力量携手探索联训联保新模式的稿件,实则是我军战场保障由生活型向打仗型转变的一个缩影。

二、军地结合部新闻该如何采写?

按照我的理解,军地结合部新闻一般应具备3种“特性”。

(一)新闻性。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新闻就是射中了绷得最紧的社会之弦。这道出了新闻的内涵所在,即新闻不但是生活中“新”的东西,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意义。军地结合部新闻也是如此,它一般是近期发生的能代表一种社会发展趋向、能表现一种观念更新、新旧更替的事件;是一种新的政策、法规和重要活动的确立和实施过程;是一种品格升华、奉献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二)可读性。读者群覆盖面大,它所表达的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现实。比如双拥共建、抢险救灾、国防教育、国防动员、转业安置、优抚优待、复转军人、脱贫攻坚、国防科研试验等等。几乎在每个阶段、每一天,人们都想知道其进程和发展变化。

(三)广泛性。军地结合部新闻题材丰富多样,可满足读者不同的欣赏“胃口”。在写作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笔法灵活,比纯军事类新闻、政工类新闻有更大的“自由度”。

具体到《解放军报》而言,军地结合部新闻的消息稿字数一般在千字以内,属于概略性描写,抓住新闻事实后,一般只需要用一到两件有代表性的事例讲出新闻的来龙去脉。而消息之外的通讯、特写、综述、侧记等稿件,则需要用事情和场景来串联,选取的例子一定要符合主题要求、符合人物身份、符合环境背景,同时又带有新闻性质。

那么,如何发现新闻中的线索和故事,把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做成美味佳肴呢?我认为,主要分以下步骤:

1.步骤一:准备食材,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那些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话题,历来是《解放军报》报道的重点。以退役士兵安置为例,广大在役士兵对“后路”问题非常关注。

2011年8月,为了鼓励更多大学生携笔从戎,北京市在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上推出一系列颇具含金量的优惠措施,最具突破性的就是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务员名额,定向招考退役大学生士兵。

这个消息一经刊登,我们就敏锐地嗅到了其背后的新闻价值,接连组织了《期待北京市兵役新政推向全国》《北京市兵役新政出台的前前后后》等多篇重头报道,在社会上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乌鲁木齐烈士陵园与驻疆部队开展共建共育活动》,这是刊发在《解放军报》“国防视野”版上的一篇文章。文中这样写道:双方互动带来的不仅仅是触动。2018年,陵园工作人员赴某部军史馆参观见学,他们学着部队官兵的样子,整齐列队步入军史馆,瞬间被庄严的氛围感染……

文章的作者是个有心人,他选取了“换位”的视角来采写新闻,从部队官兵触摸历史到传承基因,从地方人员走进军营到深入内心,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回应和升华了主题—军地携手传承爱国奉献精神。

2.步骤二:精心烹制,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读者产生美感的契机。作家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写道:“靠近西主峰的地方,有一具风干冻僵了的雪豹尸体。雪豹在那么高的地方寻找什么,没有人做出过解释。”据说,小说是作者在生病中写出的。为了详尽观察高山雪景,他抱病乘坐飞机,忍着病痛爬上驾驶员背后的座位,飞机升空不久,远远地就看见乞力马扎罗山覆盖着白雪的山峰。他没有看见什么雪豹。显然,文中的雪豹既是象征,也是寓言。

某一年冬天,在北京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一家报社的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冒着病情加重的危险,毅然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的突发事件多了人性的温暖,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步骤三:加料提鲜,提高新闻的延伸力

新媒体环境下,纸质媒体要以“快”取胜愈发困难,以“深”取胜被实践证明是提高竞争力,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途径。我理解,提高新闻延伸力的过程,就是寻找新闻“第二落点”的过程。

2019年以来,关于灾害救援,习主席多次做过重要指示,强调指出要注意科学施救。如果你是一位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在施救前加了“科学”的字眼,这启发我们今后在采写抢险救灾等类型的稿件时,需要多关注突发新闻背后的科技手段运用,积极寻找第二落点新闻。

《抗击台风“利奇马”新闻背后的思考》,是刊发在《中国国防报》上的一篇报道。该文围绕“军地联动机制让信息更高效”“预征民用装备成为攻坚利器”“军民联保体系凸显重要作用”展开, 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印证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军地联合应急提供了沃土;反过来,军地联合又有力推动了部队战斗力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第二落点新闻做成了具有思辨色彩的深度报道。

三、军地结合部新闻报道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要紧贴时代脉搏取材用材。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如果有了好选题却不善于取材、用材,可能会“一头牛卖个猪价钱”。“你为我做好事,我为你解难事”,当然是好事,但总是这样的新闻就会出现“固化倾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时刻关注军政之间、军民之间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用创新的视角去研究解读那些带有倾向性的、发展变化中的军政军民关系,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会接地气、冒热气、带兵气。像《解放军报》的“双拥纪实征文”专栏中刊登的《董仲芳浦东落户记》《老船工摆龙门阵》《洋老板的拥军心》《哨位和摊位》等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二)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新闻界名宿范敬宜曾和同事到辽宁去采访,在公社办公室里接连住了几个晚上,都没有电话打来。按说这种情况是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范敬宜换个角度想,原来贫困地区的公社办公室里人们经常要围着领导反映生活困难。这几个晚上他们睡得这么踏实,说明原先存在的困难没有了,不正说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吗?从这个角度出发,他采写了《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了安稳觉》的报道,在《辽宁日报》发表后,很快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

(三)对灾害救援报道不要过度渲染。一般来说,国家和人民群众遭受灾难之时,往往是军地结合部新闻诞生之日。实践中我们发现,对灾害事件的报道,除了及时披露重要信息、抢险救援情况外,还要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对受伤者、死难者家属进行人文关怀。但是这种关怀不是无底线的,需要把握好度。2013年11月22日,青岛发生了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最终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某报在报道这起灾难事件时,各版标题做得像诗歌一样,工整押韵:“最佳医护 最好救治”“昼夜鏖战 击溃死神”“住安置点 如家温暖”“官兵做饭 百姓喊香”等等。这种煽情性的报道方式,在突出其来的灾害面前,显然很不合时宜。

(四)点滴细节入手讲好鲜活故事。一位哲人曾说过:“细节是历史最丰富的表情。”一个个细节的积累和串联,就构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暴雨像天河倒泄,从漆黑的夜空中落下,弹丸小岛像万顷汪洋中飘浮的一片树叶,在暴雨中颤抖。放眼望去,天地之间仿佛扯起千万条银线,在闪电的照耀下编织成悬垂的雨帘……”这是2003年1月31日《解放军报》现场短新闻《珊瑚沙滩风雨骤》中的片段,作者在文中通过对黑夜、雨线、闪电等特质景物的细节描写,把报道写“活”了,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总编室)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