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从《烈火英雄》的视觉艺术看主旋律电影奇观化转型

作者:■ 刘小铭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电影经历了从“叙事电影”向“景观电影”模式的转变。主流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建构和精神内核传播经由更为多元直观的方式和路径呈现在银幕上,而后融贯于观众心中。《烈火英雄》以“大连7·16油爆火灾”为原型,票房高达15亿,也成功引起了一股致敬“消防英雄”的社会热潮。合理运用表述策略强化主流电影的视觉建构,不论对于扩大中国电影的市场空间,还是正确地引导大众的心理趋向,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就《烈火英雄》这一主旋律影片视觉表意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主流电影进一步有效发展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流电影;英雄形象;视觉建构;文化传播

一、奇观电影:主流与商业融合

“奇观”的概念来自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的《奇观社会》,在消费社会中,媒体塑造出一个个奇观,人们的认识通过这些奇观被规定、被控制,大众的生活体验透过媒体获得,而长期以来,电影又是奇观的滋生地。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长期接受微博、微信和网络游戏等各种娱乐化和碎片化的视觉信息,潜在地影响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受众的消费审美更倾向于求新和猎奇,更多地追求精神娱乐和感官刺激,对于电影而言,数字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逐渐影响受众的观赏习惯,诉诸感官刺激成为受众重要的审美期待,电影的娱乐消费功能占比越来越大。此外,电影还在社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受众的共同话题,基于这些特性,电影进一步向“奇观电影”转型,利用图像来吸引受众,更注重影像的奇观化书写。

电影通过视听手段讲述故事和传达情感,顺应消费时代潮流,当下主旋律电影注重新技术的运用,加入到了制造奇观的队伍中,以视觉震撼吸引更多人走入电影院。

二、《烈火英雄》视觉建构分析

震撼实景灼热情绪。《烈火英雄》是一部主旋律商业片。作为一部以消防官兵为题材的电影,影片大部分场景没有依赖特效,而是在实际救火基础上完成的。这种真实感,能加深观众的身临其境之感,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刺激。在灾难场景和恐惧情绪的营造上,《烈火英雄》可谓达到了国产灾难片比较高的水准。影片的主线剧情为沿海油罐区发生火灾,消防部队官兵团结一致、奋勇抵抗,以生命维护国家及人民财产安全。为了拍出油罐火灾的真实度,影片以1:1实景搭建了火灾现场,修建油罐聘用了从事该专业的工程师,施工人员不少是真正修建油罐的工人。搭建罐区的总面积达到50000平方米;调用罐区常驻消防车20辆,地方支援消防车30辆。在拍摄火灾场面的840小时里:使用了容量为50公斤的放火煤气2890瓶;3000公斤的流淌火燃烧液;20000张放烟用环保纸板;7600公斤的特效火粉;30吨辅助爆炸用道具。同时,影片巧妙运用场景对比:消防车列队争相赶往火灾现场,火灾现场烈火熊熊的背景下扛着受伤队友的消防队员目光坚毅步伐沉稳,这与密集的新闻报道,混乱的机场地铁,万人涌向游轮的拥挤形成鲜明对比,救火现场的残酷使得消防战士们的牺牲奉献精神得以彰显,将“以生命维护国家及人民财产安全”这样一个抽象的命题视觉化地传递给受众。

视觉符号引发共情。惨烈的喷水近战、近镜头的火光、烧伤的面部、堆积如山的泡沫和水枪,这些具有强大视觉冲击的符号激发受众的强烈共情。人物符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以郑志这一角色为例,作为即将退伍的消防战士,他在影片开始时以训练时偷懒耍滑、出警时直接把没吃完的鸡腿丢进警靴的孩子气的形象出现,最后在火场上战友们面临危险时,他独自扛着水带呐喊着冲进火海,为了救战友被重达100公斤水压的水枪猛击面部,从昏迷中苏醒后再度冲入火场,牺牲前,他用尽全身最后一点力气把消防帽抛给战友并嘱咐“队长,带给我妈”。这顶消防帽象征着一个消防战士的成长牺牲和奉献,影片的尾声,马卫国队长把啃了几口的鸡腿放到郑志的消防帽前,象征意义和情感符号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郑志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体,还成为了消防战士队伍的符号代表,他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特质是整个消防官兵的缩影,更是消防队员在天灾人祸面前不畏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暗示。个体的蜕变与成长往往代表着整体层面,每一个个体的奉献牺牲与消防队伍成功救援火灾辩证而统一构建出电影的主题。

细节特写烘托内核。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在日常生活中,眼神交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交流。当我们被别人以强烈的信赖和认同的目光注视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冲动,对这种信号做出类似的反应。凝视是电影中最常见的动作。凝视可以很容易地在参与者之间建立一种无形的联系,因此也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影片中数次聚焦消防队员的眼神。在生死关头,江立伟和马卫国在即将分头完成任务时互相勉励的眼神,特勤部队的消防战士们在消防车没有供水千钧一发之际,决定手挽手站成一排死守化学罐区时迎着火光而毫无畏惧的眼神。这些眼神令人印象深刻,令人感动,形象地表达了消防战士们之间深重的情谊和坚毅勇敢的品质。除此之外,消防战士们在劫后余生的火场啃着油条,互相靠着睡觉,视觉的有效缝合引领观众走入那种表面平静之下浓郁的情绪氛围之中。情急之中喝泡沫水,往消防员烧伤的腿部浇酒精等镜头利用特写最大限度地增强现实感。马卫国在回家之后,一直对他要求很高的父亲,换上了自己的旧军装,用一个庄严的军礼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认可和深沉的爱意。这些画面冲击力很强的细节特写,无不在观众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明星策略增强号召力。通过明星加盟来增强影片的票房号召力,可以满足消费文化视域下受众的消费欲望,使其获得“看”的快感。《烈火英雄》请了一众知名演员,通过借助他们的知名度、外形特征和表演特色来提升影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当下主旋律电影中,明星策略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商业策略。

诚然,《烈火英雄》也有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为了凸显消防战士们英勇的营救,在人物塑造和火灾的呈现上部分镜头有些失真,受到质疑的几处镜头包括用石头堆砌隔离带隔离火,脱了手套徒手关闭阀门、用手机录像留言、徐小斌被垃圾缠绕溺水等。用石头堆砌隔离带隔离火和脱了手套徒手关闭阀门的镜头都是基于事实拍摄的,用手机录像留言和徐小斌溺水的镜头则是在现场还原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但是影片在拍摄这些关键镜头时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和铺垫,使得观众首次观影时难免产生质疑而影响观影体验。影片无论是从商业类型片还是从主旋律角度看,都是合格之作,但假若能在对牺牲地渲染上稍微克制一些,不要为了煽情而煽情,合理调度视觉呈现张力,可能会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主旋律电影奇观化转型意义

人们常常通过电影来获得生活体验,电影所展示的奇观取代了人们切身对生活的感知,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有效地对大众进行了引导和控制。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转型,单向度的宣教逐渐被隐性化的意识形态表达所取代。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转变, 表明了电影文化从话语中心模式向图像中心模式、从时间模式向空间模式、从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如今,主旋律电影越来越注重于通过借助影片中人物形象和行动来实现意识形态的阐释,如继续因袭其以往只注重剧情叙事而忽略呈现方式的老套路,它将很快被观众和市场淘汰。形象可以表达出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东西,它更加接近人的感性欲望和更具情感煽动性。主旋律影片具有彰显国家实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功能,可以很好地借助画面进行直观呈现,观众看完一部电影后,可能记不全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但他们很容易对某个画面印象深刻,这样,就达到了传播的预期效果。国人对于主旋律电影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因为英雄是一种立足现实又指向未来的愿望理想和行动力量的化身。英雄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社会不断发展、人性不断丰盈的重要力量。人们心中永远葆有崇拜英雄的情怀,英雄叙事仍然是电影影像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母题。观众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实际上已经有了一种要把自己的“身份”向群体去认同的动机。《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等主旋律电影不俗的票房成绩,《烈火英雄》上映后互联网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掀起的“致敬消防英雄”“最美的消防员”等网友互动评论热潮,以及根据川航备降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和作为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引发观影热潮,都强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主旋律电影应该把握住奇观化转型的浪潮,借助更为精妙的镜头画面让观众获得超越日常经验的观感体验,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从而更好地激起观众对影片的认同感,完成意识形态的有效输出。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