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夏洪青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思想力:重大时政报道的“引擎”

作者:■ 费士廷

摘 要:思想力是决定重大时政报道成败的关键因素,是重大时政报道的“引擎”。我们在采写时政报道《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阔步前进》时,注重处理好强国与强军关系、把握报道灵魂,梳理建军治军特点规律、搞好谋篇布局;思考忠实记录军队变迁、用好历史细节。

关键词:思想力;重大时政报道;“引擎”

2019年9月29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媒体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阔步前进—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七十年纪实》。这篇反映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头报道,无论是报道主题、报道内容,还是报道形式、推出时机,都堪称为重大时政报道的范例。重大时政报道由于份量重、影响大、关注度高,写什么、怎么写,如何谋篇布局、提笔行文,是作者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思想力一般指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在参与采写这篇报道期间,我体会到:对于重大时政报道来说,贯穿于报道筹划、报道实施全过程的思考层次与思想深度至关重要,可以说,思想力是决定重大时政报道成败的关键所在,是重大时政报道的“引擎”。

一、在思考强国与强军关系中把握报道灵魂

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灵魂”是一种比喻,指起主导或决定作用的因素。撰写重大时政报道,核心要把握好报道灵魂。

就这次报道来说,要抓住报道灵魂,首先要关注两点:一是报道所反映的内容;二是报道的时间节点。报道内容就是反映70年来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历史成就,时间节点则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从这两点不难看出,这篇报道是在国家重大庆典之际反映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性变化和历史性成就,内在逻辑则要把握好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只要把这个关系想透了、想明白了,谋划这篇报道就有了灵魂。

那么,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稿件筹划期间,我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等理论书籍,通过学习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增强报道本领。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富国与强军,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回望新中国70年的伟大历程,党中央、中央军委深谙“富国”和“强军”之间的内在逻辑,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在撰写第一部分《领航强军伟业 勠力民族复兴》时,首句开门见山:“富国和强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奠定了报道的整体基调。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都紧紧抓住“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的相互关系,全力展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一次会议:1950年9月,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面对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战斗英雄和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毛泽东同志谈到新中国必须要做“两件大事”—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

在回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时,我们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邓小平远见卓识的战略判断,拨正了国家建设发展的航向,突出“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

总之,无论哪个历史时期,我们都紧扣强军与强国的内在逻辑关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抓住了报道的“纲”,拎起了报道的“魂”。

二、在思考梳理建军治军特点规律中搞好谋篇布局

在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每个历史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都有鲜明的历史印记,也都有着相应的特点规律。以往的此类报道,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一个历史时期单独写一部分,时间脉络清晰,各个阶段特点鲜明,一目了然。

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阶段不断叠加,而今,如果再按以往结构,框架内容增多,篇幅过长,各个时期平均用力,也不易突出重点。经过反复思考,我们觉得,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都有顶层谋划,抓国防和军队建设都始终围绕“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来展开,这样,我们总体上把报道分成了4个部分:《领航强军伟业 勠力民族复兴》《铸牢强军之魂 坚定政治方向》《扭住强军之要 锻造精兵劲旅》《夯实强军之基 永葆作风本色》。

历史时期不同,建军治军特点规律也各有侧重和不同。摸准不同历史时期治军建军的特点规律,也就抓住了谋篇布局的主线。

比如,专注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应该拥有一支什么样的武装力量?

1981年秋,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演习在华北大地拉开帷幕。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按现代战争要求组织的诸军兵种合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邓小平登上敞篷车检阅演习部队。面对征尘未洗的将士,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作出高度概括: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再比如,新时代,如何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大势,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郑重宣告:“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强军目标,谋的是民族复兴伟业,布的是富国强军大局,立的是发展安全之基,标定了人民军队作为大国军队、强国军队的样子。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军队在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探索,出台过不同的举措,把这些治军建军的特点规律一一梳理出来,把全军部队在这些特点规律指导下取得的成效展示出来,就构成了这篇报道的基本框架。

三、在思考忠实记录军队变迁中用好历史细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时政报道要正确认识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即,通过选择事实以及选择报道事实的角度,按照事实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联系,准确恰当地描述事实。通过“用事实说话”,来体现观点、表明态度,来引领导向、凝聚力量。

作为宣传党、国家和军队大政方针政策,记录党、国家和军队发展历史的重大时政报道,更需要用好事实和史实。就这篇报道而言,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篇记录国防和军队建设70年历史的史实,更应该选择、甄别、用好每一个历史细节。

比如,以往的报道,在讲述毛泽东同志当年谈新中国必须要做的“两件大事”—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时,只说毛泽东同志是面对战斗英雄时讲的。其实,这是毛泽东同志1950年9月25日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讲的,也就是说,听众还有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而且增加这一“听众群体”既符合历史,也更加客观,更能体现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据此,我们在撰写报道时我们就写上了“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

细节是报道的血肉,也是历史的注脚。在“听党指挥”这一部分,我们写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党指挥枪’这条原则一直紧抓不放,不断提请党内军内同志注意”时,特意写上了这样一个细节:在起草《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时,毛泽东同志写道:“军队必须放在党委的领导和监督之下,现在基本上也正是这样做的,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这样的细节,比直接写“毛泽东同志指出、强调”之类更为生动、具体。

新闻是生动鲜活的,报道也应该是生动鲜活的。重大时政报道,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更要在力度、分寸的把握上准确、精当,增加重大时政报道的说服力、感染力。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文字采编室主任)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