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做好媒体融合的基础性工作

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 李学勇

摘 要:搞好媒体融合,除了需要紧密跟踪前沿,更要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一是深入研究全媒时代的受众,二是加强全媒采集能力建设,三是完善全媒体运行流程和机制,四是强化技术引领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受众研究;全媒体采集;全媒体运行流程;技术引领;数据支撑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既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课题,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前沿”,是因为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传播样态、媒体形式不断刷新,新情况、新课题不断出现;“基础”,是因为媒体融合领域广泛,涵盖新闻传播的方方面面。搞好媒体融合,除了需要紧密跟踪前沿,更要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深入研究全媒体时代的受众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要求我们确立受众意识,分析受众,聚集受众,引导受众,服务受众。

当年毛泽东同志强调改进文风就讲过,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要看对象。军事新闻报道要让官兵必看、爱看、离不开,就必须深入了解官兵需求,做好调查研究,进行精准化分析。

这方面,有些外军媒体的做法值得借鉴。2011年,以色列军事新闻代表团访问解放军报社。座谈交流中,他们对传播对象研究之深之透之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创办的网站用英语、法语、德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七种语言对外传播,每一种语言,因为受众不同,传播策略的制订、传播的内容也不同。即使对其国内受众,也进行了细分。针对军队官兵、社会民众、政界人士等,传播内容都不一样。其中的政界人士,针对左翼、右翼,传播内容也有变化。其对受众的研究、分析和相关成果的应用,已到了十分精准的程度。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中央、地方媒体对受众的研究,有的也做得十分到位。新华社引入心理学、生物学前沿技术,分析受众的接受心理;南京广播电视总台在专门的研究室,通过科学实验研究受众对节目的感受。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成立之后,传播平台更多,在受众研究方面也需要投入更多。平台不同、栏目不同,受众肯定不同。明确读者定位、内容定位,才能避免谁发谁看、发谁谁看、自我循环、自我欣赏。

报纸和网络的受众肯定不尽一致。比如,《解放军报》主要面向部队官兵,传递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交流工作经验,展示部队风采,指导部队工作。互联网、客户端的受众更广、更加多样。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利用新华社平台进行对外传播,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应该考虑怎么更好地面向世界阐释中国国防政策、传递中国军方声音、展示中国军队形象、讲好中国军人故事。2019年八一报道,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编辑直接用英文写稿,按西方受众习惯接受的方式制作产品,取得良好效果。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各平台需要精准分析受众定位,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分与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没有精准的分,不看对象,合也是笼而统之,难免事倍功半。

二、加强全媒体采集能力建设

媒体融合是一项全流程工程,要从源头做起。媒体传播的源头,就是新闻采集。

新闻界有一句话:“脚板底下出新闻”,脚上沾有多少泥土,笔下才有多少华章。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是基本的。脚走不下去,或者虽然走下去了但采集能力不强,其他的也就谈不上了。

媒体融合有一个要求: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样分发。这“一次采集”,应该是全媒采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素材采集到位,才能有后面的撰写、制作、分发。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总体来看,当前军队媒体正处于转型中。我们所适应的、熟悉的 、常用的,还是传统的采集方式。具体来说,文字记者从思维方式、兴趣关注、方法手段等各方面,还基本上是习惯于过去的模式,摄影记者也往往如此,有的新媒体记者的文字功底又不够扎实。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体操,文字不仅仅是表达方式,更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就军队新闻媒体而言,总的来说,全媒体采集能力还不是很强。

军队媒体有深厚的群众办报、开门办报的传统,以前,部队报道员队伍数量多、素质高、能力强,作品数量多、优质作品也不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新闻单位专业采集力量的不足。目前,部队报道员的的作品有所减少,而专业记者队伍的数量也有所下降,导致军队新闻单位新闻全媒体采集能力与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相比还比较弱。

新闻报道要以新闻采集为前提,新闻采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是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没有充分完善的新闻采集体系,新闻的编辑、加工、发布、传播就无所依托。高速公路建起来,关键是要有车跑。媒体融合的高速路上,关键是要有内容。当前,媒体融合最大的隐忧、制约因素是内容不足、产品不够,根源是全媒采集能力不强。这是一个基础性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强培训、深入挖潜,转变观念、增强素质,对采编人员加大全媒体素养的训练;二是重大采访加强力量整合,组织全媒体采访小分队,从源头端开始进行媒体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加强全媒采集;三是抓住文职人员大量加入的契机,从招录、培养、使用等各环节入手,培养全媒体人才;四是继续发扬群众办报、开门办报优良传统,加大通联力度,加大与部队的沟通交流,逐步建立健全部队报道骨干队伍。

三、完善全媒体运行流程和机制

大部分媒体的运行包含策划、采集、编审、发布、评估这几个基本环节,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完整体系。目前军队媒体往往存在两头不足的现象:策划不够,评估缺位。

部队打仗要进行毁伤效果的评估,以校正下一步的行动。一次战斗,从侦察、分析、决心、部署、行动到评估总结,流程和一次报道大体是一致的。军队媒体需要采取措施,解决两头不足的问题。流程完整,媒体融合就有了依托。

目前来看,在策划、采集、编审、发布、评估这五个基本环节上,军队媒体在编审、发布这两个环节比较强。一是军队媒体的编辑队伍一直过硬,编辑经验丰富、制度完备、机制健全;二是在发布上军队媒体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另外三个环节,策划是关键,采集是基础,评估是收官。做好媒体融合工作,需要把这三个环节的短板补足,形成完整的全媒体运行流程。

为此,需要尽快完善、推广全媒体采编系统。从新华社等几家中央媒体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报业集团、南京广播电视总台等一些省市媒体来看,全媒体采编系统已经广泛投入运行,涵盖各发布终端、各流程环节,成为基本的工作平台。

长三角几家有代表性的媒体已经实现了全媒体一体运作、移动优先,报纸、网络、客户端等多个终端平台一体运行。在浙报集团可以看到,每篇稿件都根据内容特点,标明供报、网、端哪个平台使用。与此相应,该集团主要业务部门都是全媒体采编,媒体融合深入到各组成部分,部门名称也都冠以“全媒体”,如“全媒体政治新闻部”“全媒体社会新闻部”等。看起来是名称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融合意识和行为。

四、强化技术引领和数据支撑

在全媒体时代,既要强化技术引领,也要强化数据支撑。军队媒体需要建立强大的技术团队,分析技术发展趋势,预测技术发展未来,抢占技术制高点。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万物皆媒不再是臆想,新闻传播生态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几大中央媒体对此都高度关注。军队新闻媒体也要以前瞻视野,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媒体融合,需要加强数据库建设。没有必要的储备,没有数据的支撑,媒体融合就会捉襟见肘。当前,无论中央媒体还是有影响力的地方媒体,其媒体融合平台上往往都链接比较强大的数据库,各种资料、素材、线索,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使用,支撑全媒体制作,提高工作效率。

全媒体时代也是大数据时代,数据是宝贵的资源,能够有效助力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舆论引导的精准度。大数据时代,媒体融合如果没有强大的数据做支撑,是很难成功的。

以新华社为例,媒体融合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加强数据库建设,打通社内信息资源,通过“现场云”拓展用户资源,对外合作扩大数据来源。军队媒体在掌握独家数据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军队许多部门掌握着大量权威的数据资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成立后,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加强和军队有关部门的合作,建强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针对传播对象制作新闻产品,提高传播精准度,提升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增强军事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