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智媒体:媒体融合的新样式与新未来

作者:■郑文达

摘 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催生智能时代。面对这个数据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媒体行业未来会怎样?媒体融合的困局能否借助人工智能来打破?未来的智能媒体具备哪些特征?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智媒体这种向后兼容并能创造出全新内容的媒体样式,为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一个参考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大数据;智媒体

智媒体时代,未来已来。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催生智能时代,媒体行业的未来面临诸多选项。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之路究竟走向何方,成为一道时代课题。

一、媒体融合的三个阶段及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

媒体融合转型,任重,路长,且阻。

媒体融合在过去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媒体融合初始阶段,以全媒体为代表,以门户网站为载体,追求媒介形式的全,种类多,品种齐全,是物理反应;媒体融合中级阶段,以融媒体为代表,以“两微一端”为载体,各种要素、资源重新组合、重新嫁接,努力形成合力,是化学反应;媒体融合高级阶段,以智媒体为代表,以智能化的聚合新闻为载体,让信息生产与传播跟人工智能相结合,是核反应。

新媒体,本质上是内容适应新技术。技术的变革带来内容的变革,催生新的媒体样式。当前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信息生产关系落后于信息生产力的发展。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探索之路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想利用旧有资源,在原有的媒体样式上进行媒体融合。殊不知,媒体融合的每一次推进,都是媒体样式的率先变革引发的。同时,这种全新媒体样式一定可以容纳旧有媒体样式所承载的内容,并创造出全新的内容。

纵观整个媒体发展史,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能够向后兼容的媒体样式变革才是媒体融合的核心。广播可以读出报纸的内容,同时增加了音频内容;电视可以播出报纸的内容及广播的音频,同时增加了视频内容;网站可以将报纸、广播、电视的内容全部发布出来,同时还可以建立起相关的链接;“两微一端”不仅可以将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的内容全部播发出来,同时还创造了社交链接。反过来,就很难。门户网站难以体现“两微一端”的社交关系,电视难以体现门户网站的相关链接,广播播不了视频,报纸看不了音频。想在旧有媒体样式上融合新的媒体样式,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目前,全国大多数媒体都是依据人民日报社提出的“中央厨房”理念来解决融合问题。实践证明,目前的“中央厨房”,通过对采编流程的再造,提升了生产率和传播率,可喜可贺。但与媒体融合的真正目的相比,尚有一定距离,还没有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媒体样式。“中央厨房”在面临重大宣传报道任务时,能够很好地集中整个媒体的人力物力,高效地完成宣传任务。但在日常报道上却力所不逮。为何?因为,“中央厨房”并不是一种媒体样式,它无法融合各种样式的媒体内容,只是将各类平台媒体提供的素材进行再加工,以生成新的内容。假设我们有5种平台媒体提供的素材,加工后再生成5种媒体样式进行分发,其复杂度为5×5。对于大项宣传,可以不计成本。但是,如果每篇报道都采取这种方式,此消彼长,各个媒体平台自身的日常报道会面临非常大的缺口。

“中央厨房”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在各类平台媒体共享素材的基础上的。但在实践中,各媒体大多是共享已在各自平台发布出来后的成品稿件,而非素材。“中央厨房”更多成为一个分发平台,而非加工平台。为何?因为,“中央厨房”本质上是围绕互联网设计的,并没有向后兼容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的需求。但绝大多数素材其实还是掌握在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手中,“中央厨房”不能为传统媒体生产新内容,却要求传统媒体共享其掌握的独家素材。这种互联网的共享理念与传统媒体追求独家的理念不可避免地会有冲突。如果传统媒体的记者还想保有成名的想象,就一定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稿采购机制,自己去采而让别人来写,从而让“中央厨房”的运行变得难以为继;而如果要维系“中央厨房”的共享、众筹理念,就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记者将成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多渠道产品成为同质化产品,就很难再有成为名记者的可能。

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采编流程再造只是媒体融合中的一部分,它所缺失的那一环—末端融合,才是解决媒体融合的关键一步。

我们能否创造一个全新的媒体样式,将现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两微一端”的内容全部容纳进去,并创造出全新内容,这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同时,这也是目前成本最小、阻力最小,未来影响最大、效能最大的一种有效方案。

媒体融合本质上是媒体行业的一场革命,是新动能的再生和再造,而不是传统动能的延续。她是从0到1的创造,而不是从1到N的复制。

二、智媒体,一种向后兼容并能创造出全新内容的媒体样式

当前,媒体深度融合极大多数难题的关键都指向了技术。

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无疑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媒体融合指明了方向。

同年9月19日,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这是人民日报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智慧媒体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编发各环节,从而形成《人民日报》内部、《人民日报》与外部企业之间的一体融合。

媒体突破,唯有借力未来。预见未来,方能创造现在。

人工智能对媒体未来的影响,主要有三个阶段。按传统媒体的采编发来划分,目前人工智能在媒体业应用得较成熟的是发布阶段,如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本质上是基于统计的分发算法颠覆了基于人工规则的门户模式。下一阶段应用的重点是编辑阶段,一句话概括,就是人工智能将取代编辑现有的更多工作。最终的目标是应用到采写阶段,这个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方能实现。

当下,那些媒体融合发展得好的媒体,人工智能的应用一定也是走在同行前列的。但即使应用了人工智能的媒体,大多也只是将人工智能分散地应用到采编发的各个环节中,这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但无法创造出全新的内容。

全新的媒体样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兼容性,能向后兼容旧有媒体样式创造的内容;二是创造性,能在旧有媒体样式创造的内容的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内容来。这个全新的内容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智媒体创造的全新内容是同一事件不同新闻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通过分散的信息复原出一个事件的全貌。新闻的本质就是向客观存在不断逼近的过程。现有的媒体形式所能表现的都是用独立稿件来展现整个事件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媒体侧重点不同,不同时段揭示的细节不同。如果有一种媒体样式,可以让读者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全貌,知道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新线索、伪线索、结果、人物关系、时空关系、读者情感等。一句话概括,关于此事件,看这一篇新闻即可。它比传统媒体样式呈现的信息更全、更快、更准,也更吸引人。这种新型的媒体样式,有点像乐高的积木搭建,将分散在各个媒体的新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关系链条。

与今日头条一样,智媒体不采写新闻,只对现有的相关新闻进行重新编辑,通过人工智能寻找各条新闻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从而整合出整个事件的原貌,给受众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

智媒体需要将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而不是仅用于改造采编流程的某个环节。采编发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应用到人工智能。如,新闻聚合,根据多篇新闻自动生成一篇新闻;自动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根据文章内容自动生成新闻标题、新闻摘要及关键词;智能校对,对文本内容进行错误自动检测及纠正;关联规则,对新闻中的关键人物进行自动关联;知识图谱,提取新闻事件的关键点,并生成关系树;情感分析,根据网友评论对事件进行正负面分析;图片识别,对新闻中的照片进行头像识别,发现更多相关线索;线索验证,对新出现的线索进行多方面求证,可用于辟谣;个性化推荐,根据受众阅读习惯推送相关的内容;等等。

简单地讲,在整个过程中,人工只做发布前的最终审核工作,绝大部分编辑工作全部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

智媒体可以向后兼容,不论是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的网站和“两微一端”,甚至包括舆情。简版的智媒体可用于新闻业务,详版的智媒体可用于舆情分析,从而让新闻更好地服务舆情,同时也可以让舆情成为新闻。对于假新闻、假线索,智媒体也会关联与之相关的权威新闻,从而让谣言不攻自破。

智媒体创造的全新内容,将为媒体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一条新路。过去我们一谈到新媒体,就是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互联网企业创造的媒体样式上发了多少稿,点击量多少。“借船出海”是可以带来一时的高点击量,打造个别的现象级产品,但是我们的主营业务在哪?我们的核心产品怎样?我们的航母旗舰在哪?传媒格局演变到今天,依赖别人平台被动融合只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了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及抖音这些平台,我们还剩下些什么?构建生态闭环的入口级平台才是我们自身的首要任务,这可能也是时代留给我们的,突破互联网企业重重包围的唯一机会。智媒体,正是我们将要开创的一种全新媒体样式,不仅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融合中心现有的各类媒体样式,而且可以打造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为核心的新闻生态圈。

三、得到与使用大数据的能力,是衡量媒体融合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方法论。

很多时候,落后与先进的差距,不是购买一些设备或者引进一些技术就能弥补的,落后最可怕的地方是思维方式的落后。机械思维曾经是改变了人类工作方式的革命性的方法论,并在工业革命和后来全球工业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确定性和因果关系,这依然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今天媒体行业面临的复杂情况,已经不是机械时代用几个定律就能讲清楚的了,不确定性才是今天社会的常态。在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时,大数据为媒体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大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帮助媒体消除不确定性,而大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原来的因果关系,人工智能就是通过大数据寻找相关性,这才是智媒体的核心。

机器学习同人类学习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几千年以来,人类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归纳法之上,归纳法隐含的假设是“未来将继续和过去一样”,换句话说应该叫连续性假设。但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可以说人类将遭遇前所未有的“不连续性”。如何在新的时代里生存,跨越底层认知的不连续性,是前进的第一步。

过去传统的方法是首先了解人类是如何产生智能的,然后再让计算机按照人的思路去做,即规则的方法。而今天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不坚持“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才能获得智能”,当我们回到图灵博士描述人工智能的原点时就能发现,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能够解决人脑所能解决的问题,而不在于是否需要采用和人一样的方法。就像AlphaGo在围棋上战胜李世石,它靠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这个模型里没有任何人工的规则,而完全是靠上千万盘的对弈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型当中有数千万个参数,人类无法描述这些参数所揭示的规律,但是AlphaGo赢了,这就是人工智能的方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数据就是数字,其实不然,数据的范畴比数字要大得多。互联网上的任何内容,比如文字、图片、视频、语音及用户行为都是数据,这些都可以转换为计算机可运算的数字张量。

很多人容易将大数据与大规模数据混为一谈。体量大只是大数据的特征之一,它还包括多维度及完备性,多维度可以将原本杂乱无章、看似无关的数据联系起来,完备性可以有效提升训练模型的准确率。在有大数据之前,计算机并不擅长解决需要人类智能来解决的问题,但是今天这些问题换个思路就可以解决了,其核心就是变智能问题为数据问题。

大数据是智媒体的基石。人工智能时代,得到与使用大数据的能力,是衡量一家媒体融合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

《解放军报》创刊以来,所有的新闻数据约为93万余条,中国军网成立以来发布的新闻约为100万余条,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及今日头条这些互联网大公司,拥有的都是千万级甚至亿级以上的数据。他们会在开展算法竞赛时,提供其中一小部分给参赛选手。《人民日报》也提供语料,但只提供一年的语料。他们通过竞赛的方式挖掘人才和发现新算法,从而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凯文·凯利曾说过,“技术都会有一个前进的方向,它叫必然,就是这个趋势像重力一样,一定会发生。比如有了芯片、电波等,必然会出现互联网,会出现手机。”同样,有了人工智能,必然会出现智媒体。

人民日报社成立智慧媒体研究院极具前瞻性,其目标就是针对未来将会出现的智媒体。目前,一些媒体的媒体改革是建立在现有媒体样式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媒体样式的研究以及新闻大数据的挖掘,缺乏相应的专职部门。人民日报社的做法值得借鉴。新的领域将带来新的机会,未来,人做人擅长的事,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人机协同将成为潮流。对媒体行业来讲,媒体人的专业优势和AI的高效智能将会更加完美地结合。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最初受益的都是发展它、使用它的人,而远离它、拒绝接受它的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将是迷茫的一代。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以未来视野彻底改造自身的勇气和毅力。

注:本文的标题及关键词是计算机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正文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深度学习训练模型使用了包括《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微信公众号文章、新浪新闻、搜狗新闻合计500万条新闻数据,该模型有337万个参数。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网络产品室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人工智能方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