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解放军报社走出的理论名家

作者:■刘新如

解放军报社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历史上出了许多蜚声军内外的名人大家。这里介绍几位从解放军报社走出的理论名家。

邵华泽:“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我在军报的21年是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对于我后20年的发展影响很大”。谈到军报对自己的培养,邵华泽感慨地说,“军报可以说是伴随我一生的”。

邵华泽1933年出生于浙江淳安美丽的千岛湖畔,1951年入伍后不久参加解放军第二政治干部学校理论教员训练队学习,后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哲学教员。1964年1月27日,邵华泽在《解放军报》“思想战线”专版发表《浅谈“一分为二”》,毛泽东主席看了这篇文章,称赞“写得有理论,又通俗,讲得活” 。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点名作者可以调到解放军报社工作。从此,邵华泽开始了人生的新闻、理论宣传生涯。

一篇文章受到表扬或许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偶然中蕴含着必然。邵华泽平时爱读书、爱看报、爱动笔写东西,1957年就在《解放军报》发表文章,并被聘为《解放军报》通讯员。调入解放军报社后,长期的学习研究和理论编辑实践,使他夯实了鲜明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素养、灵敏的理论嗅觉和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邵华泽始终以一个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责任感,站在时代前沿,倾听时代呼唤,把握时代脉搏,发出强有力的时代声音。

1978年1月9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风与认识路线》一文,较早提出真理标准问题,文中排黑体字的小标题在当时引人注目:“检验工作好坏、水平高低的标准是看实践,还是看别的什么东西?”此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被称为“真理标准讨论前奏曲中的重要音符。”

在真理标准讨论中,邵华泽还发表了两篇重头理论文章受到胡耀邦同志表扬。一篇是1979年3月5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119期内部刊发、《人民日报》3月20日公开发表的《实践标准和科学预见》,胡耀邦批示称赞“我也觉得很不错”“报刊发表时用特约评论员,效果可能更好”。一篇是在197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打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开始报送的文章清样题目是《新的长征需要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胡耀邦在清样上批示:“总的看来很好,题目可考虑改为《打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979年4月20日《理论动态》第128期刊登此文,《人民日报》转发时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邵华泽坚持几十年笔耕不辍,著述不断。其主要论文和著作有《不能用“异化”的观点解释社会主义的改革》《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和启示 》《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转变中的思索》《思想方法和理论思考》《生活与哲学》《新闻评论概要》等。他还参与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几次重要会议文件起草工作。

邵华泽在解放军报社21年间,先后担任时事处副处长、理论处副处长,1981年10月被破格提拔为报社副社长。1985年2月任总政宣传部部长。1989年6月调入人民日报社一干又是11年,先后任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社长。后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在人民日报社和解放军报社两个重要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这在我国新闻史上是不多见的。

林岗:“虽千万人吾往也”

无独有偶,就在邵华泽担任解放军报社理论处副处长期间,他的下属中有一位新调来的年轻编辑—1971年入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林岗。在同一办公室上班的,有卢纯田、邱存平、章炳元等较有名气的理论编辑。谈起解放军报社生活时林岗曾回忆:“当时身边有一种钻研业务、精益上进的良好氛围,邵华泽老领导经常在外起草文件或写文章,就把办公室借给我用,并鼓励我去大学深造。”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榜样是最大的动力。林岗一入伍就对学理论有浓厚的兴趣。1977年调到解放军报社理论处当编辑后,正值思想解放大讨论时期。这位来自基层部队的理论骨干,一下子接触了很多新的理论观点,在更高层次上打开了思维视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论争,使他更加关注经济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的研究。

林岗虽说只是个“文革”前的老初二学生,但经过多年的刻苦自学,大学本科的那些基础理论早已掌握,1982年径直报考经济学研究生,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林岗又回到解放军报社工作了一段时间。1987年,再次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吴树青教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成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一个初中生,能够成为经济学硕士、博士、博导,在常人眼中够 “牛”的,但这种“牛”是以其才学、智慧和胆识作为基础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林岗用《孟子·公孙丑上》这句话自励自为,反映了一种学者治学执着、勇毅和豪迈的心境。

林岗主攻所有制和产权理论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尤其在不少人望而却步的《资本论》研究中有较深的造诣,撰有《〈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诺斯与马克思》等专著。他不但投入大量精力参与《〈资本论〉导读》的编写,还走上电视讲坛,以“不朽的《资本论》”为题,深入浅出地向大众宣讲《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理论编辑、教学工作实践锻炼和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观察思考,让他更加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穿透力和巨大生命力。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国际各类经济学思潮的对比,林岗不时指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错误,让师生和读者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他将理论思考、历史批判融入现实生活实践中,发人未发,见解独到,常常引发不小的社会反响。当社会上出现“国进民退”的舆论倾向时,林岗提出,我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应该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企不应“退”还要“进”。

林岗论著颇丰,其中以研究所有制问题的著述见长,著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研究》《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制度》《并存与竞争中的协调发展》等。他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副主任、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副院长,1995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并被聘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理论经济学评审组副组长等,同时还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其前任是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宋涛 。

李慎明:“凭栏静听潇潇雨”

2014年4月15日,解放军报礼堂四楼的“军报大讲堂”,请来一位地方专家作理论辅导报告,精彩的演讲赢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这位报告者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慎明。

   “我曾是军报的一员,调离后经常怀念和咀嚼那段难忘的工作和生活,难忘报社各位老领导和战友们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1970年入伍的李慎明,1978年至1983年任解放军报驻乌鲁木齐军区记者站记者。5年多的记者生涯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记者队伍中已崭露头角,有了业界同仁认可的代表作。他采写的消息《直升飞机代替了马拉爬犁》,获1979年首届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参加采写的通讯《冰峰哨卡》,是第一篇反映后来军委命名的全军重大典型—海拔最高的 “神仙湾哨卡”事迹的长篇通讯。

   可以说,李慎明是在当记者成“型”之后转型的。如果说当军报记者,是李慎明人生的第一次转折;那么,由记者转任中央办公厅、军委办公厅秘书,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人生的路常常赢在转折点。当转折来临之时,惟有“致修身以俟之”,耐心做好自己,积蓄足够力量,才能抓住新的机遇,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       

    当秘书期间,他结合工作实践,主攻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李慎明不是搞理论出身的,但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当军事记者养成的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把握全局的战略思维、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为他从事党的科学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李慎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陆续发表《党的绝对领导是新时期我军质量建设的根本保证》《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等理论文章,人们开始认识了这位非科班出身的理论工作者。

  1999年8月他撰写报送了《新世纪之初的世界格局与我国的国际战略》,提出“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前二三十年甚至上半个世纪,整个世界将极不平静,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可能出现较为严峻的局面”。当时有几位中央领导作出批示肯定。

2012年他的专著《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多次印刷,被中组部评为党建优秀读物。

《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重要时期》,是李慎明在2013年第九期《红旗文稿》发表的一篇重头文章。这篇文章较早阐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不能互相否定”的思想,一时间引起人们的热议。

      李慎明六次带领团队亲赴俄罗斯考察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2010年12月,李慎明主笔的47万多字的专著《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正式出版,被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鉴定为优秀成果。他还担任总撰稿,先后完成八集电视政论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六集电视政论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五集电视政论片《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等,其中有的经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批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被列为学习教材。 

     党的建设、民主政治、国际战略,是李慎明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主要论文、著作还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等,数部作品获国家级重大奖项。

     1998年,李慎明调到理论界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先后任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国际问题组组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中共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等。

赵可铭:“诚既勇兮又以武”

新华社2007年9月24日报道,为展示新时期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中宣部以“学习理论文库”丛书的形式,组织出版了33位专家学者的大部头精装本 “自选集”。与邵华泽、李慎明等理论名家一同入选的还有军队一位高级领导干部,他就是时任国防大学政委赵可铭上将。

“我从当新兵时就爱读《解放军报》,起初主要是文艺副刊,后来《解放军报》‘思想战线’的理论文章又深深地吸引了我。不少理论大家的文章,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文字简洁,深入浅出,这些文章有的我要反复研读几遍,渐渐培养了我的理论兴趣。”赵可铭在纪念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一篇征文中称,“军报引领我成为思想理论战士”。

赵可铭与邵华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解放军报社走出的总政宣传部长。他1961年入伍,1980年从部队新闻干事调任解放军报社记者,后任广州军区某师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政治部秘书长。1988年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后接任邵华泽任部长。1996年从某集团军政委升任国防大学副政委,2001年任政委。

赵可铭长期从事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杂志等报刊发表了多篇理论文章。主编《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重要论述研究丛书》等论著和教材,主持编制《飘扬,共和国旗帜》《走向英特纳雄耐尔》《太阳之歌》《中国之路》《边关军魂》等电视政论片、专题教育片,并著有《赵可铭军事教育文论集》《老兵议政录》《老兵建言录》和新闻作品集《留下那一片记忆》等。

赵可铭把《建设我们的思想高地》一文作为“自选集”的代序言,而他自己就是在思想高地前沿冲锋的战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斗争和重大现实理论问题上,他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发出充满正能量的声音。面对社会上歪曲、丑化、抹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的错误言行,他在理论文章和会议发言中尖锐指出,英雄的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伟大中国梦的深厚精神底蕴,具有久远的思想活力和时代精神,我们决不允许让我们的英雄倒在人民自己的法庭上,决不允许“颜色革命”的悲剧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他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旗帜鲜明地批驳否定十月革命、否定中国革命的错误言论,有理有据地阐明,十月革命的光芒,照亮了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方向,坚持马列主义和苏俄革命的经验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道路。当社会上出现否定土地改革等党的历史的思想倾向时,他义正辞严地撰文阐述“土改”的历史合理性和社会进步性,强调对错误倾向必须严肃批评而不能任其蔓延。

作为戎马一生的军队理论工作者和高级干部,赵可铭的理论研究带有鲜明的国防和军队特色。加强军队先进文化建设、培育军人战斗精神、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等,他都曾做过专文阐述。退休后担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赵可铭,敏锐地意识到军民融合战略的时代意义。他领衔一个课题组,辗转10多个省市和国家、军队单位做专题调研,用一年多时间拿出了调研报告,军地领导同志作出批示,明确肯定这个具有可行性的调研报告是一项重大成果。

“做一名忠诚于党的理论战士”,是赵可铭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生涯的生动写照,也可以说是从解放军报社走出的理论名家的共同心声。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原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