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作者:■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副社长 刘鹏越

摘 要:媒体深度融合绝不是谁取代谁的“零和博弈”,也不是谁主谁次、谁强谁弱的关系,而应该是通过内容优化、流程再造、人才升级,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深度发掘各媒体自身的优势专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关键词:媒体融合;内容为王;流程再造

2019年,是顺应军改成立的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正式运行元年。一年来,按照 “主力军、轻骑队、战斗群”的功能定位,中心统筹宣传文化两条战线,整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等业务板块,初步完成了从合编到合心、合力,从相加到相助、相融的转变。在国庆70周年和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中,以“全要素编队”和“全媒体矩阵”的全新姿态,对内宣传教育凝聚共识、对外讲好空军故事。尤其是在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纪念日前夕,采取全媒全网全域联动方式,持续刊发系列报道、播出空军宣传片、推出主题文艺演出、推广特色外宣品等,形成了多点开花、体系铺开的浩大声势。

一年来,中心在缺少技术平台支撑的情况下,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战场,勇挑主题宣传重担,整合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守住了一方阵地,作出了不少探索实践,有很多经验可圈可点。

内容为王

——统领全媒体矩阵壮大主流舆论

面对愈演愈烈的媒体竞争,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海量宣传产品,业界一直存在着到底是“资本为王”“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之争。而这种争论往往更多的是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从社会效益出发来评判。

军事新闻宣传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这从本质上要求军事新闻宣传必须服务强军兴军。做到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正因如此,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军事新闻宣传要想真正守好主阵地、发出最强音,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就要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突出主题。以主题的高站位来统摄全媒体产品形式上的多样态,以主题的高格调来提领全媒体产品内容上的高水准。

只有这样,才能在平时的日常报道中,杜绝一味迎合受众以媚俗搏眼球,避免因格调低下而导致的低级红、高级黑,确保日常宣传的稳定常态;在应对突发舆论事件时,避免不知所云、甚至人云亦云,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站上舆论攻防制高点,发出舆论引导最强音;在重大主题宣传战役中,以更加鲜明的主题,统领全媒体产品形成更加强大的舆论引导力,从而取得更有成效的宣传效果。

在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中,中心推出的全媒体产品,紧紧围绕“人民空军忠于党”这一主题,牢牢把握“练兵备战谋打赢”这个总基调,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空军风貌、空军精神、空军气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宣传效果。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强调主题宣传绝不是倡导一味地板起面孔空洞说教,而是恰恰相反,对内容为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主题宣传是建立在好内容、好故事基础之上的,用好内容、好故事来彰显主题,从而使受众更自然地接受我们的观点,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流程再造

——形成全媒体矩阵最大宣传合力

提起媒体融合,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构建一个集采、编、播于一体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实现各媒体网络化一体化工作模式。对于军队宣传文化中心而言,囿于技术等各方面条件限制,这种模式一时还难以实现。因此,当前更重要的是立足现有条件,在优化模式机制上下功夫、在流程再造上想办法。

在中心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的力度。通过一年的运行实践,我们深刻感到,中心的媒体融合绝不只是把下属的各家媒体进行物理“相连”,更关键的是要进行化学“相溶”,其中最核心的是业务融合。而这仅靠各家媒体之间自发地“互相帮助式的协作”是不够的,必须在中心层面建立相当于“总编辑”“总编室”的职能和机构,做到上知首长意图、宣传口径,中间熟悉所属各家媒体业务专长、产品优势,下知受众关注热点、阅读偏好。从而担负起高位确定宣传主题、有力调度统合全媒体资源、精准协调各媒体产品推出时机等各项职责。

中心在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中,立足现有编制体制,初步形成“媒体联席会议制度”,很大程度上担负起了这一职责,在中心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家媒体齐聚一堂,对重大宣传任务进行集体会商、现场办公,共商宣传策略、统一配合步调,较好地统合了各方力量。

媒体深度融合绝不是谁取代谁的“零和博弈”,也不是谁主谁次、谁强谁弱的关系,而应该是各种媒体以适应新的传播模式为标准,去除自身的赘肉痼疾,深度发掘自身的优势专长,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来实现整个媒体矩阵的大美共赢。

传统纸媒要继续做准、做深,巩固党委机关报的地位,在舆论场上发挥党委“喉舌”引导舆论的定海神针作用。新兴媒体要继续做快、做活,呼应官兵心声、回应民众关切,冲浪舆论的风口浪尖,做好引导舆论的轻骑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战线的官兵,他们是在这次改革中新融入的一支力量。必须紧跟新闻宣传重点,开展文化创作,以提供产品的方式融入新闻宣传工作链条。有时候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一个在网上广为传播的节目,甚至是一部叫好卖座的影视剧,发挥的宣传效果都是其他宣传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人才升级

——打造全媒体矩阵强大人才方阵

媒体转型的核心是人才转型。对于部队宣传文化战线而言,相对于人才的数量,更迫切需要提高的是现有人才队伍适应全媒体生态、开展全媒体新闻宣传的能力。

当前业界关于媒体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培养全媒体记者。加强记者一专多能的培养,无疑是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路径。但寄希望于在新闻现场,由一名记者既写文字稿又拍视频,既发报纸消息又发微信传图片,在实践中很难真正实现。

相对于具体技能的培养,更为根本的是思维理念的升级。其一是编辑记者对自身角色的再认识,认识到自己不再只是报纸、广播、电视台某一单一媒体的编辑记者,而是整个全媒体矩阵产品生产链条上的一环。要对自己的“优势何在,如何发扬?”“劣势何在,如何弥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加准确的定位。

其二是对全局意识的再拓展。正如报纸的编辑记者要有版面思维一样,融入全媒体矩阵的各媒体编辑记者也要强化全媒体意识,从产品生产之初,就站在全局上思考问题,深刻地意识到任务面前不能靠一家媒体单打独斗。对在全媒体呈现时“我的产品功能是什么”“优势是什么”“怎样实现宣传效果的最佳呈现”等问题有深入的思考,甚至对“是否会引发不良舆情?如何应对”等也要有所预判。

对于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而言,以上两种思维理念也同样需要升级。以前,文化工作的战场更多是在舞台,节目公演往往是工作的终点,现在更要将战场拓展到互联网和整个舆论场,主动为全媒体矩阵提供文化产品。

当然,推动这些思维理念的升级,既要在平时完成一般性任务时加强养成,更要在完成重大宣传任务中加强淬炼,从而使各媒体平台编辑记者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全媒体人才方阵。

除此之外,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全媒体时代人才升级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而这恰恰是军队宣传文化中心相对薄弱之处。随着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传播效果对新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引导鼓励他们勇敢走出路径依赖,大胆学习新技术、大胆运用新手段。另一方面在文职人员招考、新进人员选调时增加技术人才的选拔比例,从而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构建起一支兼顾全媒体采编和平台开发运维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