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时代在检阅人,时代也在塑造人

作者:■魏 兵

编者按:

国庆70周年阅兵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是以军队为主承担的光荣重大任务,做好相关新闻宣传报道,是展示国威军威、传递和平友谊、凝聚奋进力量的重要工作。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作为军事宣传阵地的主力军,充分发挥改革后多媒体形态融合联动的“军媒矩阵”效能,坚持聚焦服务强军兴军,始终突出兵味战味,产生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传播力的精品力作,通过营造强大的舆论场唱响了一曲铿锵的强军赞歌,彰显了人民军队改革强军的崭新风貌。2019年11月下旬,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组织召开专题总结表彰会,全面梳理在这两项重大宣传战役中开展新闻策划、重头产品制作、报道力量统筹、融合呈现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表彰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本刊遴选刊发6名获表彰代表的交流发言,以及另外几位参加军运会报道记者的体会文章,与读者分享他们对搞好重大活动报道的探索思考,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吕正韬)

有人说,人类社会是一种“时间的文明”。

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天,这一刻站在讲台上,时针仿佛又指向了2019年10月1日。我仿佛又身处天安门广场,眼前方阵绵亘、铁流蜿蜒,激荡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力量。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当速度变快时,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作为军事新闻人,应该如何透视和理解这一段不同寻常的时间流变?

眺望阅兵之路,东西华表之间的正步区,仅有96米;自建国门而向复兴门,不过十里长街。以军人的步频来量度,将是短暂的瞬间。而“以大历史观之”,走过的不仅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中华民族奋争崛起、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史时间。

阅兵时间,举世瞩目。《解放军报》(以下简称军报)于10月2日推出4个版的阅兵专刊和36个版的阅兵专号,生动反映了我军官兵昂扬的精神风貌,准确传递了阅兵承载的深邃政治寓意,在主流媒体宣传中独树一帜,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影响。

从结绳记事开始,对定量化的时间如何认识和掌握,成为历史拓进的一个向度。作为军报阅兵宣传“战斗队”的成员,回顾战斗的日日夜夜,“复盘”这场重大宣传战役,我们有三点感受与战友们分享:

以“全域作战”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

对于大阅兵,军报人并不陌生。然而,在“全媒阅兵、全民阅兵”的新闻大潮中,军报阅兵宣传如何抢占“舆论高地”,必须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考量和运筹。

谋战之初,中心和报社领导就强化战略指挥,要求我们抬高政治站位,围绕党和军队事业的全局谋划阅兵宣传的顶层设计和分层设计,以大格局观、大新闻观去“构图”“分镜”,呈现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而作为军报阅兵宣传战役的“前沿指挥所”—军事新闻编辑室成立专号策划团队、视觉设计团队后,首先确立的就是“全域作战”理念。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纸媒以二维版面为传播方式,却不能只以二维视角谋篇布局。相对于新媒体较为零散化、碎片化的业态,以“全域作战”理念来统领,报纸能够形成特色浓郁、品质醇厚、回味悠长的系统性、综合性报道,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和有限空间内得到较全面、系统的信息把握。

历经一次次“头脑风暴”的碰撞,阅兵专号风格渐渐显现:突破平面维度,呈现立体解析;突破现场维度,引入历史景深;突破静态维度,展示行进姿态。力求通过兼顾宏大视角与微观细节的整体设计,达到“纸上阅兵”的效果。

以“全景报道”思路,创新版面形式

观测角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版面气度。

如何在版面上“全景化”呈现震撼人心的阅兵盛况?我们认为,报纸版面是一种传播语言,通过对字符、图例、线条、色彩等编排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在对现场的求索中,扩展新闻的诠释空间。读者也可以通过花线运用、色彩搭配来了解版面语言的不同意义和独特感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要讲究点线面,更要让整个版面“立”起来、“活”起来,让受阅方队破纸而出、徐徐而来。

为此,在分析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我们注重用图例、影像、文字构成立体的解析式版面。比如每个版面报眉之下的阅兵示意图中,都加入了天安门城楼平面图、行进方向、梯队和方队的队形展示等细节处理,让人一目了然、回味悠长。

在直播中,几十分钟的阅兵式转瞬即逝,军报的阅兵专号却将精彩时刻“凝固”在版面上,为读者提供独特的“代入式”体验。

以“全维传播”策略,深化融合联动

要在移动传播时代切实打通两个舆论场,必须确立“全维传播”的策略,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的运作向形成全介质的传播能力转型。

在中心指导下,报社与网络部携手联动,军报推出的版面上,附有中国军网、军报客户端、军报记者微博微信、八一电视等融媒体支持,对阅兵新闻信息进行二度释放,延伸版面阅读空间,提升了原创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这次阅兵宣传战役也是一次联合作战行动,军报军事室、摄美室编辑团队与时政部记者团队混合编组,与新媒体工作人员建立协同机制,同时为中心融媒体矩阵提供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报道产品。从“末端融合”走向了 “全程融合”,从“移植式融合”走向了 “订制式融合”。

在探索中成长,阅兵宣传战役对军事室来说也是一次全员战斗、集体冲锋,不论老同志、新编辑,还是刚刚入职的文职小伙伴,在一个个夜以继日的战斗中,在那数不清的汗水和泪水中,以“受阅者”的姿态交出了无愧于使命的答卷。这是属于集体的胜利,我们在同一个方阵里。

一切梦想的花开,都离不开时间的浇灌。阅兵时间已成过去,但触动人心的故事仍在继续,鼓舞人心的力量仍在萌发—

10月22日,军报“军营观察”版刊登了我的文职同事程雪采写的稿件—《替补》。这是军报关于此次阅兵的最后一篇特稿,主人公却是一群拼尽全力也没能走到历史聚光灯下的替补队员。

他们有着不逊色于任何人的努力和不逊色于任何人的能力。他们以始终在等待的坚持,诠释受阅的含义;以站在角落里的孤独,融入受阅大军。

这些鲜为人知的付出和奋斗,告诉我们:一支枕戈待旦的战斗队伍,每个岗位都必须时刻有人顶上去。在如此重大的历史时间里,每个人的存在都有重要意义。

他们没能留下最闪亮的那一张照片,却留下了一种闪光的气质:只要天天坚持、天天准备,就一定能走进时代的排面里。

14天后,11月6日,我最近的一次采访任务,对象恰好是阅兵归建的运20团首任团长滕辉。

他说,最为难忘的阅兵瞬间,并不是自己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恰恰也是“替补”机组在空中梯队进入受阅基准航线时,退出编队,孤独返航的时刻。

他说,替补机组,其实是最优秀的机组,因为替补就意味着要掌握梯队全套飞行动作、能飞编队任何一个位置。

不管主力还是替补,我军在大型运输机编队飞行上几乎是“零起步”,没有经验借鉴,没有数据支撑,只有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如今,运20飞机80米×80米的楔形编队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军C-17运输机,俄军伊尔-76运输机的编队水平。而这种编队训练,直接提升了战略投送中最为关键的集群投送、低空突防能力。

滕辉感慨地说,时代在检阅人,时代也在塑造人。

我相信,经历了这场重大宣传战役的洗礼,军报的战友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走向新的胜利。

又是14天后,11月20日,中心领导在党课辅导中告诫我们:军事媒体人,每一天都是重新出发,这个出发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与盲动,而是初心使命的坚守与践行。

告别阅兵时间,站在高地凝视下一座高地,站在远方眺望下一个远方。

我们,又到了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时刻。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军事新闻编辑室训练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