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基层传真”:如何讲好强军故事

作者:■张科进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映后,斩获了近30亿的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9卖座影片,观众一片叫好。

这部主旋律大片为什么这么成功?关键是故事讲得好。7个有血有肉的小故事呈现得很到位,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好电影与好故事划等号,好的新闻作品同样如此,而《解放军报》的“基层传真”版尤其如此,自“出生”那一天起,这个版便自带讲故事的基因。

2017年1月3日,《解放军报》的“基层传真”版正式上线,与全军官兵见面。第一期的版面上,我们写了一段“开栏的话”,它的第一段是这么写的:

“《解放军报》要举办一场故事会,时间从2017年1月开始。为了让这场盛会经久不衰,专门腾出一个版面面向基层征稿。So,只要你觉得自己身边人、身边事能提供正能量,大可一试!”

看,我们第一个版第一篇稿的第一段话就开宗明义,要办一个基层的故事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讲好基层官兵的故事是“基层传真”版的主旋律、最强音。

怎么样讲好来自基层官兵的强军故事?结合“基层传真”的办版实践,以及个人这些年的采编体验,谈三点粗浅的看法。

一、切莫把小故事看小了—于无声处听惊雷,要敢于“高看一眼、多看一点”

有不少同志觉得发生在基层的都是小事,零零碎碎、普普通通,没啥可写,也写不出多大意思。还有人觉得,《解放军报》作为一家大报,拿出那么多版面刊发基层的小故事,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小故事写不出大意思吗?绝对不是。

2017年底,“基层传真”版策划了一组微观基层“四风”问题的专栏。征稿通知发出后,第73集团军某旅一干事汇报了一条好线索:为了在装备换季保养的检查中取得好成绩,四连战士用可乐刷轮胎,结果引发一连串反思的故事。根据他提供的稿件,我们版编发了《可乐刷轮胎,叫停!》一文在头条位置刊发,在全军官兵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军委首长专门对此事作了批示。

连队战士用可乐刷轮胎,在基层任过职的同志多少会有人经历过。这篇稿件刊发出来后,好几个实习学员对我说,他们单位也有类似的故事(比如墨水刷轮胎),可大家觉得这只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小事,平时仅仅只是当成笑料和牢骚来说,却没有想到要写成稿件。

正因为没有养成“小题大做”的习惯,看不到小故事中蕴含的大主题,才会导致这些同志出现这么痛的遗憾:身在宝山不识宝。即使你在基层经历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但最终只是被当成了笑话听,当作牢骚来说。

“小题大做”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同样也是一种能力。我有个观点,写新闻有三个层次:小题小做、大题大做、小题大做。能“小题大做”肯定可以大题大做,更不用说小题小做了。

这不是因为刊发到了《解放军报》上,我们写的这些故事就会大起来、重起来,而是因为这些故事自带主角光环(重大主题、深刻内涵、时代命题),才值得把它请到《解放军报》上来“小题大做”。

从司空见惯的身边故事中听到滚滚惊雷,还要敢于“高看一眼、多看一点”。只有这样,才能看得深、看得远,而不至于把有价值的新闻素材看小了、看窄了、看浅了。

之所以说要“敢于”,是因为有不少同志觉得自己只是一名基层新闻骨干,手中线索也只是基层的平凡人、普通事,总觉得太正常、太平常了,不敢把它们看高了、想多了。

2013年,解放军报社派我到原解放军理工大学采访第5届国际学员周。当时有包括西点军校在内的11个外军院校和8所我军院校的学员参加了这届国际学员周。

国际学员周,说大了是一个国际性的交流活动,说小了其实就是中外军校学员的一个party,每一届都那几件“旧事”,活动的设置大同小异,主旨发言、国际模拟营、参观等环节,年年岁岁花相似。

报道怎样才能出彩、出新,和以前的不一样呢?在采访中我一边琢磨,一边收集了数个鲜活的小故事。一周的采访后,头脑里的想法也基本成形,决心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我从采访到的一个个小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叫“一周的时空观和世界观”,在世界的舞台上看这一周,在一周的时空中看中国军校学员。一个宏大的叙事体系,让我在讲述学员周活动中发生的小故事、小细节时,不自觉的就有了使命感。最终,这些注入了思想的小故事,就不再只是一个个轻飘飘的花絮了。

不把小故事看小了,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可供参考:得到一个素材后,先想一想它能否与大的主题紧扣起来。什么是大的主题呢?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军委的重大战略意图、部队的重要工作等等。这些东西很多情况下是别人没法教给你的,需要自己多学习、多感悟。

二、学会用一个故事反映一个主题—即使“秀色可餐”,也只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讲好一个故事、讲一个精彩故事。”别看这个道理说起来特别简单,但落实起来却特别难,很多同志在采写稿件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顽固”。

这里有基层同志投到编辑部的几篇稿件:《风劲霜刀冷难挡练兵热》《揭开伤疤见真诚》《一批年轻飞行员勇挑重担》《真情真爱换真心知兵爱兵赢兵心》。大而空,结果可想而知。

再看看下面这几篇稿件:《妞妞不再叫我“假爸爸”》《基层点赞,领导为啥脸红?》《多戴一个臂章,输掉了一场战斗》。这些都是发在“基层传真”版重要位置或者重点处理的稿件,篇篇都有一个好故事。

有些同志的稿件中并不是没有故事,有的甚至有很多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太笼统、用力太平均,导致真正需要大书特书的故事被藏着掖着,最终好好的一篇稿件被写成了“故事开会”,连标题都取不出来,只能用一些大而化之、毫无个性的“大字报式”标题来凑合。

有一次一个报道骨干投了一篇稿,反映首长机关抓实战化训练。稿件中,一二三四罗列了一大堆抓实战化训练的事,用我们办报的标准看绝对是一篇凑合的稿,但这篇稿件中有一件事很有意思:这个单位党委一班人有4人上过战场,他们利用实战化演习契机给官兵传授战场经验。

部领导看了这篇稿件后,要求编辑单独把这件事挑出来补充材料,最后编发了一篇《堑壕里,听打过仗的人讲打仗》的稿件,得到了报社领导的一致肯定。

每个作者都可能遇到这种情况:在采写稿件的过程中,特别是带着主题采访时,所报道单位的领导常常会很热心,交代得也很细。作为单位领导,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反映出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名作者,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坚定:即使“秀色可餐”,我们也只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果总是想事事俱到,结果只可能得到一篇平庸的稿件。

2017年,我军“脖子以下”改革拉开序幕。一声令下,大江南北的部队调整、转隶、移防、交流……可以说,这时是部队矛盾的多发期,各种问题困扰基层部队,官兵的想法也很多,不乏有些杂音和模糊认识。众声喧哗的时候,需要《解放军报》发出主流声音。

当时,编辑部领导组织我们几个人开会研究,决定策划一组“脖子以下”改革的报道,并在第一时间到基层部队了解改革现状。我当时被派到南部战区,先后采访了火箭军一个旅和陆军的一个部队。

这组报道是“脖子以下”改革后,报社报道基层现状的第一记组合拳,主题十分重大,领导们都很关注。下部队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也列出了一份采访提纲,计划写6篇稿件。计划的第一篇稿件,是想表现当改革触及到单位和个人的利益时,我们这支军队的军人如何做选择,并以此来引导全军部队和官兵。

这个主题在当时很有针对性。现在回过头来看“脖子以下”改革,好像云淡风轻、闲庭信步,但当时置身其中的单位领导和普通官兵,处在改革的风暴眼上,无时无刻不经历着一场场灵魂深处的斗争。

采访中,确实有不少事情打动了我。为了改革,有刚刚聚到一起又两地分居的夫妻,有主动要求编余的总工程师,还有准备当旅政委的师政委。这样的稿件,有的同志也许会这样写:标题是《改革怎能算“小账”》,内容则是将这些故事一一罗列汇总。

最终,我选择了火箭军某旅的一个故事,来“烹制”我想要表达的主题。虽然采访的其它事也很不错,但报纸上已有过类似的报道,所以忍痛割爱。

这个旅的故事,说起来蛮复杂的。“脖子以下”改革启动前几个月,该旅所属的基地领导打电话告诉他们,未来将以他们为基础组建一个新型装备旅,让这个旅党委紧前思考,尤其要做好新装备人才的准备工作。而具体怎么干,由这个旅党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把握。更为特殊的是,接到通知几天后,这个旅就被确定将转隶到另一个基地。

当时,该旅党委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此前决定的成立集训队,培训新装备人才这事要不要干?说实在话,不干也没人说他们什么。改革的关键时刻,很多人可能想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得越多可能错得越多,很有可能赔本还赚不到吆喝。

我了解到,这件事干的困难很多、矛盾很大,不干、少干,或者嘴上说干、实际不干,也绝对不会有人指责他们,但这个旅党委最终却选择了干!

他们这么做,虽然本单位利益受到了一点损害,但为我军新型导弹旅培养了一批种子,缩短了战斗力生成的周期。最后,我以该旅为兄弟单位培养新装备种子选手前前后后的矛盾故事,采写了稿件《37名种子选手“外嫁”记》。

在一周的采访里,我还撰写了《三级军士长老许为何要“回炉”》《“训练标兵”调入英雄连之后》《班长王锐的“三特计划”》等稿件,每一篇都是用一个故事反映一个重大主题。最长的一篇不到1400字,最短的也才不过1000字。

三、自以为是最容易“翻车”—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看上去很美”也有可能是罂粟

先解剖一个案例。

2016年4月26日,南昌的当地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当天,南昌铁路局举行了“南铁佳缘相伴一生”集体婚礼,其中有一对新人是南昌供电段的职工,新郎叫李云鹏、新娘叫陈宣池。也许这两口子也不知道,他们即将成为全网的红人。

为什么能走红网络呢?事情很简单,他俩在新婚之夜干了件“不该”干的事—抄写党章。

他们所在铁路局公众号以《【手抄党章100天】第20天:平凡的一天,从抄党章开始》为题,编发了这个故事。随后,当地媒体又以《南昌铁路局两职工新婚之夜抄党章》为题,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宣传。经过媒体的二次传播,这篇稿件很快就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新婚之夜抄党章”,这则报道也成了舆论宣传中“低级红”“高级黑”的典型案例。

大家说“新婚之夜抄党章”这个故事是假的吗?不完全是,因为它确实发生了,虽然有策划的痕迹,但新闻并不排斥策划。大家说新婚之夜不可以抄党章吗?当然可以抄,新婚之夜干什么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没有谁规定就该干什么。

再仔细地深入了解,这件事其实还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手抄党章100天”活动中,当地市委宣传部要求全体党员以手写的形式,将党章全文1万5千字分100天抄完。算起来,每天也就150字。简单说起来,也就是两人在新婚之夜完成了一份早已布置、而且并不太繁重的作业罢了。

如果用严肃的态度来观察,这个故事并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不堪。但关键是,这个新闻的瑕疵部分被网络舆论无限地放大,最终成为一个大型“翻车”事件。网络一旦开始炒作后就停不下来了,再也不会有人认真听你解释,最终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说过:“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忽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将突然爆发。”所以,我们的稿件绝不能给这种社会心理的爆发提供机会。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看上去很美”也有可能是罂粟。时代变了,舆论环境也必然发生改变,我们新闻人一定要有敏锐的嗅觉,时刻绷紧防范炒作这根弦。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一则国际新闻,美国有个学校的非洲裔保安,学校让他去劝退一名表现不好的学生。结果这名保安在劝退的过程中,那名学生污辱他是nigger(黑鬼),他说你不能叫我nigger。结果这名非洲裔保安被开除了,原因是他说了nigger这个词。用我们的眼光看,这是不是很荒唐,但在美国这却是政治正确。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政治正确,新闻人绝对不能与这个时代的集体心理拧着来。采编稿件时千万不要“我以为”“我觉得”,大多“翻车”都是因为自以为是。

《解放军报》是中央军委机关报,很多人拿着显微镜在看我们的报道,有些自媒体还专门以给我们挑错为职业,更不用说那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了。所以我们无论是给“基层传真”版写稿还是给其它版写稿,心中一定要有底线思维,确保稿件不“翻车”,这是军事媒体人的底线。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政工新闻编辑室基层传真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