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军事传播研究诸论

作者:■赵雪波 刘晓琰

摘 要:传播的历史分期有很多种方法,大都是根据传播媒介形式或技术的演变历史划分的。根据传播的内容和功能划分,传播史则可以划分为记录时代、新闻时代和信息时代。这种分期更加适用于军事传播研究。

关键词:军事传播研究;历史分期;脉络

传播是人类自发而古老的行为,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一般学者按照媒介技术的出场顺序把传播史划分为语言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数字技术传播。有记载的传播开启于语言文字传播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发明了语言和文字,还懂得了通过各种图形、画符等符号形式记录某种信息、情况和现象。人类传播史有据可查的内容开始于这一阶段。在大量考古发现的或流传下来的可鉴定的信息记录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与军事和战争有关的,这充分说明人类传播史其实也是一部军事传播史。本文根据传播内容和传播功能把军事传播史大致分为记录时代、新闻时代、信息时代三个时代。通过对军事传播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以期对军事传播的历史及其军事与传播的关系作出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准确掌握军事传播的历史走向和规律。

一、记录时代—记录开启了军事传播

所谓记录时代是指人类传播历史的较早阶段,有了图画、文字等工具和技术之后,人类开始记录各种景物、事件、记忆、认识等,这些景物、事件、记忆、认识通过崖壁、建筑、器皿等载体和图画、文字等表达方式得以保存、流传至后代,这种传播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告知天地、族人、敌人以及可以到达的“天下”,也许是为了传颂千秋万代。“记录”这种传播方式不追求即时性和广泛性,它可能甚至只是为了让记录者自己铭记这些记录的内容。把历史看作时光隧道,我们今天站在时光隧道的这端看那端和中间的过程,就会深刻地体会到“记录”的含义。军事传播记录时代的“记录”正是体现在不同时空阶段的各种图像、文字之中。

图画和各种刻画符号应该是人类最早的记录手段,或者说是包含某种信息在内的记录。最早的图画是岩画。目前发现的岩画遍及非洲、欧洲、亚洲等几大洲。2017年,考古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发现了距今4.4万年前的岩画,内容是猎人追赶疣猪和水牛。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岩画。此前认为法国拉斯科山洞的动物岩画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洞穴壁画是最早的岩画作品,距今15000年至12000年。在中国,云南沧源、广西花山、江苏连云港、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等地区都发现了大量古代岩画。比如云南沧源岩画由上中下三段构成,上段是盾牌舞,中段是放牧图,下段是战争格斗场面,表现了激烈紧张的战斗情形。即使是在文字出现以后,特别是在漫长的记录时代,在各种材料上用绘画、雕刻表现各种战争或军事题材内容,仍然是历朝历代人们的通行做法。

除了欧洲和东亚,古代玛雅人的绘画中也透露出战争血腥的色彩,印度人、中亚人以及伊斯兰的细密画中也有大量的战争题材。

在文字产生之前,语言是人们传播与记录史实的首要媒介,人们以神话传说的方式,凭借口舌将历史事实代代相传。远古时期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重大战役或英雄事迹都是通过神话传说的形式演绎流传下来的。如黄帝和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荷马史诗中的历次战争等。神话传说由于缺乏考古材料佐证,一直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虚构的。但是神话绝不是后人完全虚构的故事,它蕴含了大量历史事件的要素,至少反映了在新石器时代或者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和世界观。

文字产生之后,军事传播的记录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的甲骨文,考古发现大量的龟甲和动物骨头上记录了商代频繁的军事活动。此外,中国古代刻在铜器上的金文在记录战事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尤其是有关国家对外征战的事迹更是被视为至高功绩和荣耀,铭刻在青铜器上供世代铭记颂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等地的虢季子白盘、晋侯稣钟等器皿上都有清晰的军事事件的记录。

考虑到载体介质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古代人也会把图画和文字雕刻在崖壁、山石、石碑上。著名的有苏美尔《纳拉姆辛胜利碑》、波斯《贝希斯敦石刻铭文》、古代中国《石鼓文》和《封燕然山铭》。后者于2017年7月由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探查后得以确认。

书籍出现后成为了记载古代军事信息最重要的媒介,而且能够较为全面深入地记录战争,并有效地向后世传播过往的军事经验。古代中外耳熟能详的作品汗牛充栋,例如《孙子兵法》、战国无名氏的《六韬》、诸葛亮的《将苑》、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马基雅维利的《兵法》等。除了专门的军事典籍,还有很多史书中也大量记录了纷繁复杂的军事活动和有关信息,如《左传》《国语》《战国策》《逸周书》《史记》《竹书纪年》《资治通鉴》《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长征记》等。

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地图是战争指挥者不可或缺的装备。据说人类最早的地图可以追溯到4万年至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热衷于涂鸦各种岩画,其中个别岩画具备了地图的特征。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瓦尔卡莫尼卡山谷中发现了20万幅岩画,其中有一幅被称为“巴都李娜岩画”经考古学家辨认是一种早期的地图,因为上面用圆点、交错的连线描绘了田地和道路。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地图就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助手。1971年长沙考古汉代大墓出土《驻军图》,此为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地图。先秦时期齐国军事家管仲所著的《管子·地图篇》中记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可见中国人确实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地图在军事中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践。

在艺术领域,军事与战争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中国最早的歌舞剧《大武》就是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命周公旦创作的颂扬自己伟业的武舞,以歌舞的形式依次表现武王伐纣的起兵、交兵、进军、安疆、治国与礼敬周王。这种武舞常以模拟战胜对手过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并以此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炫耀已取得的辉煌战果。武舞也常被作为一种搏杀技术的训练方式,并以集体的武舞演练方式来增强军队的士气。

总之,我们可以在生活、艺术、用具等实物以及意识世界的习惯、概念中很轻松地找到大量军事的或者有关军事的符号、信息、标志等。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中,这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军事传播活动,而跨越时空后,“传播者”和“受众”虽然不能直面或快捷地交流,但它仍然构成了一种传播,这种传播被法国学者德布雷在他的著作《普通媒介学教程》中称作“传递”。

二、新闻时代—新闻让军事传播专业化

15世纪手抄新闻出现了。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印刷业、邮政业、新闻业的推动下,新的报纸传播方式、新的大众化受众群体等带来了近代报刊业的大发展,也让人类的信息传播正式跃入了新闻时代。从传播内容角度看,在印刷业之后出现的电子媒介、初期的互联网媒介等并没有对信息传播的本质造成根本性的改变,主要是没有撼动新闻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主导地位和垄断地位。

军事传播发展至新闻时代,出现了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军事传播形式,那就是军事新闻。在新闻时代,新闻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年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布尔战争、北美独立战争、美西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等,到处都充满了新闻的影子。有的战争注定因为军事新闻而“名垂青史”,有的战争则因为新闻而改变结果。

媒体报道战争的目的首先是传播战争新闻,但有些媒体的报道倾向和媒体议程设置策略则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他们的目的可能就是要改变战争进程和结果。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前夕,《纽约新闻报》老板赫斯特那句震惊历史的指令:“请留下来,你提供插图,我提供战争。”以及随后战争的爆发足以说明新闻与战争的因果联系。关于这一点,20世纪的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等不断提供了事实依据。

人们获知战果的需求催促着各报加快获取和报道新闻的速度。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泰晤士报》正式向战场派出记者,从此,“战地记者”成为战场上时髦的名词。

哈罗德·伊尼斯有句名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在广播媒介时代,军事传播拥有了更宽广也更复杂的意义。广播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决定了它必将被用于战争。20世纪20年代,德国与法国争夺鲁尔区,苏联与罗马尼亚争夺比萨拉比亚,德国与波兰争夺西西里亚地区,都利用广播互相攻击,揭开了“广播宣传战”的序幕。

二战中广播也被广泛地运用于战场宣传、策反等。

电视首次显示威力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美国人将越南战争称为“被电视打败的战争”。电视中出现的美国士兵割掉越共士兵耳朵的镜头、美军屠杀村民的图像严重地颠覆了美国国内对越战的态度。这成为美军退出中南半岛的原因之一。

一场成功的军事报道常常是媒体扬名立万的绝佳时机。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的记者彼得·阿内特深入前线,成为伊拉克与外界仅剩的联系渠道。不仅全球观众竞相收看,交战双方都在密切关注CNN的新闻报道。凭借在海湾战争中出色的报道,CNN在全球脱颖而出,并且重新界定了新闻的概念,将新闻由已经发生的事情变成正在发生的事情。

互联网时代的军事新闻报道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军事传播的方式。早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网络媒体就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互联网以伊拉克战争新闻为契机,开始发挥新闻报道的潜能。CNN提供点播等宽带服务以便让错过直播的受众了解战情。网站也推出了嘉宾访谈和系列调查节目等,充分利用网络的强互动性,吸引受众就战情表达自己观点,一时间在网上掀起针对战争局势的热烈探讨。

从这一刻起,军事传播其实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三、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军事传播的性质

按照美国知名学者托夫勒的观点,西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开启了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革命—信息革命,这被称为“第三次浪潮”,人类随之进入了“信息时代”。这次革命的代表性事物是计算机、太空技术、分子生物、多样化传播等,其中信息技术和信息理论是核心。然而,这只是从技术角度看问题的结果。即便如此托夫勒认为当时还没有一个国家进入真正的信息社会,世界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之中,信息时代已经出现,但工业社会的浪潮还没有褪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第三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并存。

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看似经过一个轮回又从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的、注重即时消息的新闻时代回到了过去那种传播内容不加区别、包罗万象的时代,但其实它是对包括新闻时代在内的过去一切传播时代的一种迭代和覆盖,是在过去时代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在信息时代,新闻并没有被其他信息取代,而是被覆盖掉了,也就是说在各种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中,新闻只是海量信息当中有身份、有分量的一部分内容,还有大量的内容则是与新闻信息相关但又完全不同的知识信息、娱乐信息、商业信息、社交信息等。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宝贵的社会资源,各种信息在军事传播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会影响、改变军事和战争的方式、进程、结果等。

宣传既是军事传播的目的,也是手段。美国著名军事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在一战之后写作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全面地分析了战争双方的宣传策略与成败得失。从中可见宣传在战时的重要性。在非战争状态下,宣传的功能与作用更是不容置疑。信息时代随着手段多样化、目标隐蔽性、受众主动性等的加强,军事宣传会面临更多的要求和挑战,但同时也体现出其在军方甚至国家战略中的急迫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军事传播,人类战争形态也已经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信息化的战场分为实体战场和虚拟战场。实体战场是指传统的有形空间内形成的战场,上至太空,下至海底都是战场;虚拟战场则是信息化空间形成的新型战场,是信息流通和心理活动的无形领域。在对外宣传中,信息战尤其是舆论战在战争中能够发挥强大的威慑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21世纪初期西方发动的一连串“颜色革命”,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军事联盟在重视加强北约等军事组织和采用军事手段发动常规战争打击、侵犯别国同时,也注重利用软实力向对手发动舆论战、宣传战、传媒战、信息战、思想战、精神战等。这意味着话语权已经成为了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掌握话语权谁就能掌握军事威慑的制高点和先发制人的议程设置权。

中国兵法的古老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是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了提高信息时代军事传播的效率和质量,我军已经意识到加强军队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军队网络媒体系统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各类媒体资源协调配合,利用5G时代移动通讯网络的新特点加紧军事外宣的步伐。央视军事频道的创立,一大批借重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的军事类自媒体雨后春笋般出现,彰显了中国军方开展媒体融合、加强舆论阵地建设的积极举措。除此之外,中国军队还借助承办国际军事比赛和举办、参加国际性的军事会议如“香山会议”“香格里拉会议”等场合和机会,积极塑造中国军队的强军形象,传播反对霸权、保卫和平的声音,向全球亮明自己保家卫国、维护世界稳定的决心和信心。

军事传播是国家传播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大的军事传播就没有强大的国家传播。海湾战争以来的历次战争证明:舆论战作为“第二战场”日趋凸显,其独特作战功能,成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打赢现代战争的重要手段。军事强国往往也是舆论强国。中国军队要圆强军梦,不光要强军事,还要尽快打破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

军事传播道路上,中国军队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