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杨庆民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重大灾害中如何有效开展前期军事报道

作者:■黎 云

摘 要:重大灾害发生后,广大民众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是灾害的情况、国家采取的措施、军队的行动部署等。为回应社会关切,重大灾害前期报道中,军事记者应做到“三快”,到达快、发稿快、建立流程快;“四合”,融合,联合、整合、聚合;“五放”,放弃传统思维、放下原有分工、放开地域局限、放大新闻视野、放手设计产品。

关键词:重大灾害;前期报道;军事报道

2020年1月中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及湖北地区快速传播。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从陆军、海军、空军三所军医大学各抽调150人,共计450人组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三支医疗队于1月24日夜到达武汉,军事报道也伴随着非战争军事行动而展开。

作为新华社首批两名军事记者之一,我于1月25日15时左右抵达武汉,随即展开报道工作。在前7日的报道中,我和我的同事及时发布多条节点性军队信息,同步推出一批融合式新闻产品,结合武汉封城7日采写了军队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直击的重点报道《战武汉》,还参与采写了多篇重点综合稿件。

回顾在这场疫情中前期的军事报道,前期播发的一些文字、图片和视频新闻全网阅读量过亿,且未引发负面舆情,对安定民心、坚定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总结为“三快、四合、五放”。

一、“三快”,指的是到达快、发稿快、建立流程快

“军队医疗队要支援武汉,你做好准备……”刚刚回到老家重庆,即接到上级通知,我随即按照预先号令要求,收拾好行装,并开始跟医疗队对接。大年三十晚上,得知医疗队深夜将以军机投送的方式飞赴武汉,我在不能按原计划在中途搭乘车队车辆与其同行后,又采取“跨站买票,就近下车”的方案购买了大年初一的高铁票。直到上了高铁,我都还不知道我能坐到哪里,能不能进武汉。当时就一个信念,想尽办法一定尽快抵达武汉。最终,在列车长的帮助下,我在汉口站下了车,成为第一批抵达武汉的军事记者之一。

与此同时,我在高铁上开始电话连线采访三支医疗队的相关负责人,采写第一篇军队三支医疗队抵达武汉后有序展开工作的节点性独家报道。子弟兵的到来是当日外界关注的第一焦点。这篇报道的及时发布,迅速回应了公众对前方疫情和救援行动的关注,效果很好。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又与新华社兄弟部门合作,连续播发了军队医疗队开始收治病人,救治工作全面展开等报道,告诉人民群众子弟兵来了,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

除了迅速发出军队声音,我和我的同事贾启龙到达武汉后,第一时间跟军队和新华社的前方指挥机构取得联系,建立了通畅的业务流程和发稿通道。依托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前方指导组与部队建立联络通道,及时获取新闻线索;依托新华社前方指挥部与新华社各发稿部门建立联系,整合新华社前、后方资源,用好新华社平台,发出军队声音。

二、“四合”,指的是在前期要融合、联合、整合、聚合

具有生产融合新闻产品的能力,已经成为新闻记者的必备技能。在重大灾害报道中,还必须在这种能力前面加上一个定语:快速。报道中,我坚持融合思路,尽量做到每篇报道都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相融合的方式推出,经常左右手一边一台手机,分别拍摄图片和视频,来不及或无法及时到达的点位,采取通联的方式获取图片、视频。生动的融合新闻产品获得了受众认可,单平台阅读量“100万+”成为普遍现象。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有多个专业的部门和推送平台。“联合出品”,成为我们在前期报道中的一个亮点。在前期报道中,新华社每天都以全网推送的方式推出一篇全媒头条文章,我主动和新华社全媒头条统筹部门、兄弟部门联系,参与承担新华社全媒头条军队部分的写作,联合采写推出了9篇有分量、有温度的重头文章,联合采写的《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实》等文章不仅收获了全网上亿的阅读量,也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我们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前方报道组和新华社前方指挥部的领导下,整合了前方力量。一方面我们申请了专用的拍摄设备,配发给在一线“红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拍摄技能培训,请他们在工作之余拍摄传送我们需要的一线素材,落实后方的新闻策划。另一方面,整合新华社的摄影、摄像和外语力量,组成采访小组,往往一次采访就能够满足多部门的素材需求,同时实现了图片、视频前方编辑、前方发稿,减少了发稿环节不必要的时间损耗。采写传染病防控专家毛青时,我们力量整合得当,三个小时就采集到了各类素材,制作出人物典型、专家访谈、图片通稿和视频新闻等,然后借助新华社的“新视频”“新华每日电讯”“新华军事”“新华网”“社会”和微信公众号等6个平台同步推送,使人物故事取得了千万级的阅读量。

报道进入第7天,受众对军事新闻进入相对疲软期,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也转入日常收治工作。新华社前方指挥部让军分社采写一篇带有阶段性总结的新闻作品,并要求当日发稿,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前期播发的稿件多数或按时间节点,或按区域点位,或按职能分工采写,虽能独立成篇,但无法整体还原前期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击疫情的全貌。我将前7日的各种分散性报道聚合起来,将前期的行动归纳总结为“除夕逆行武汉,挺进抗疫一线,党员率先垂范,军地共克时艰”,用时4小时采写了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击疫情直击通讯《战武汉》,同时配发图片、视频和海报,仅在新华社客户端24小时阅读量即突破380万。

三、“五放”,指的是放弃传统思维、放下原有分工、放开地域局限、放大新闻视野、放手设计产品

只会写文字稿的记者在全媒体时代不是一名合格的记者,一名优秀的军事记者必须摒弃传统思维,学会左右开工、拳打脚踢。特别是在类似这样的突发重大事件报道中,在人手不够、设备不到位的情况下,必须一专多能,有条件要干,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特别是在微视频流行的当下,文字记者要敢于因陋就简利用现有条件拍摄视频,在记录转瞬即逝的新闻影像、放弃传统思维的同时,实现文字记者向融媒体记者的转变。我用手机拍摄的军队新增援医护人员抵达武汉视频新闻产品《来了》,经后方编辑精心剪辑后,在抖音上两个小时获点赞超过45万,极大鼓舞了我在前方拍摄和创作视频的信心。

我们很多军事记者,平时分工负责相应的军种新闻,或对应到训练、政工、后勤、装备等相关部门及领域,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种“分工局限”,不去思考如何满足受众对军事信息的现实需求,仍然埋头采写自己分管或熟悉领域的部队新闻,在惯性的圈子里原地打转。在类似此次疫情的前期报道中,记者只有按照上级临时赋予的任务分工,打通军种等界限,敢于统筹,站在全军军事新闻发布的高度,大胆开展工作,才能满足受众对军事新闻的需求,使军事报道能够成为稳定民心、提升士气和增强信心的有效信息,拥有越来越多的“军粉”。

越来越多的军事行动将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同步展开,这次抗击疫情战“疫”中,前期的两次空中投送行动均具有这个特征。第一次在除夕夜,三地同步向武汉进行空中投送。第二次规模更大,8架军机深夜从四地同时向武汉投送900多名医务人员,间隔5分钟就有一架军机落地。作为前方记者,不应死守武汉一城一地,而是以武汉为中心和重心,不受地域局限,通过电话连线或通联等方式采集更多的新闻素材。我在凌晨1时左右还拨通了承担投送任务的空军某航空兵师副师长的电话,得到了此次飞行任务的关键、独家信息,采写了独家新闻《空军8架飞机紧急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并做出了综合、全面、信息量大的融合新闻作品。

在前期的报道中,我没有把视野仅仅停留在发现挖掘典型上,而是把典型报道尽量往后放,安排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阶段;拓宽思路,把报道的格局定位在“国家形态下的支援行动”上,不孤立地采写部队新闻,尽量做到了军队行动和国家、地方抗击疫情行动同频共振,形成合力。事实证明,在疫情不明,民众恐慌情绪蔓延的情况下,受众更多关心的是军队做了什么,军队还能为控制疫情做什么,并不关心这件事是谁做的。

在新闻产品的设计上,除了广泛应用文字、图片、视频、动图、水彩画等样式外,我还和军地同事合作,尝试推出了子弟兵在武汉音频故事栏目“听!”系列节目,同时配发海报,传播效果较好,单客户端阅读量基本保持百万级。但现在看来,我们在新闻产品的设计上还不够大胆和丰富,沙画、图表、动漫和小程序等形式没有用起来,直观性和可读性仍然不强,也缺乏这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刻总结和进一步提高。

(作者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