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杨庆民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疫情灾害背景下的新闻舆论调控探析

作者:■田兰富 夏 云

摘 要:疫情灾害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疫情灾害报道具有受众信息需求急切、传播形式多样、谣言传播易发、舆论引导易梗阻等特点,做好疫情灾难背景下的新闻宣传,事关舆论调控引导工作,事关政府部门治理体系的应急能力建设,既是对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大考验,也是新闻工作者提高“四力”面临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灾害报道;新闻舆论调控

疫情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疫情灾害报道组织成功与否,事关舆情调控处理的时度效。疫情报道具有受众信息需求急切、传播形式多样、谣言传播易发、舆论引导易梗阻等特点,做好疫情灾害背景下的新闻宣传,事关舆论调控引导工作,事关政府治理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既是对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大考验,也是新闻工作者提高“四力”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疫情灾害背景下新闻舆论调控概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媒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宣传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宣传各级党委和政府狠抓疫情防控工作的实效,大力宣扬医务工作者抗击疫情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各条战线广大党员干部在重大考验面前发动和依靠群众、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突出表现,营造了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同时广泛宣传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较好满足了受众的信息获取诉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情绪焦虑和恐慌。但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传播及舆情调控,新情况、新考验、新挑战不断,可谓是功过并存。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信息传播实践中,全媒体良好的技术渠道为内容生产模式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特别是在传播新闻事实、服务民众信息获取、增强民众安全感等方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民众对新闻信息的了解渠道依次是:微信、微博、电视、网站、新闻客户端、口口相传、报纸。疫情爆发以来,公众普遍经历了从资讯短缺到信息过载的历程。基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随着媒体披露出的一些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公众对“硬新闻”的透明性诉求非常强烈。对此,全员媒体普遍利用两微一端短视频、手机移动端的捷径,从内容生产到传播主体,特别是对于中央政策、地方政策、救助方案、定点医院、医疗物资等信息都进行了及时发布和解读,颇受民众关注。

疫情之下,种种乱象,也值得新闻从业人员警惕和反思。疫情前后,武汉市级媒体的几篇刷屏报道,颇受业界人士和受众非议。譬如,对武汉百步亭万家宴的报道;对武汉某家医院为体现医患关系、增强医患信任推行“脱口罩”等诸如此类的宣传报道,被吐槽为:“硬生生把主观意识、行政理念强加于客观规律之上”的愚蠢行为。抗疫期间,两天之内,几家媒体出现的错误都很低级。2月15日,某媒体在发布的《湖北武汉迎来降雪》的组图稿中,因审核把关不严,把山东寿光的雪地画面错当武汉雪景发出,给读者带来误解和困扰。2月16日,某媒体头条号刊发的抗疫文章中,讲述多名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故事,但文章内容逻辑混乱,引发网友纷纷吐槽。

二、疫情灾害背景下新闻舆论的大致走向

从近年来国内应对处理突发类灾害性事件来看,新闻舆论往往与处理进程同步行进。那么,如何把握灾害背景下新闻舆论调控的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已成为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宣传管理部门、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舆论传播,覆盖了包括事实判断、召唤共识、舆论监督、有效动员、宽慰焦虑等多个维度,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社会关注广泛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及公众安全,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各个阶层、不同群体的广泛聚焦,社会关注度呈井喷式增长。舆论传播也不受性别、年龄、身份、学历的差异限制,传播期间,“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当主播,人人都可实时连线”已是常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移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发表意见。

信息需求急切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超出公众的知识储备和常识认知。政府与公众对信息的了解也具有不对称性,公众急切需要获取真实、正确的信息,了解政府对事件的处置能力,是否能够及时消除灾害,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如果相关信息不能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公众,极容易引发慌乱,甚至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出现时,人们对引发疫情的病毒基本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因而,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就显得格外重要。

舆论传播快速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经发生,舆论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会迅速聚集并快速传播起来,很快形成信息链、时间链和发展链,与事件本身发展几乎同步。许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消息起初都是在网络上扩散,依靠传统媒体作为信息发布主渠道的政府,受到了来自新媒体信息发布快捷的挑战。只有通过各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公开真实信息和事件进展,才能获得公众理解支持。

谣言扩散多发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出现在舆论场,大量相关谣言往往借机发酵。公众缺乏正确信息作为判断依据,只能依靠道听途说去推断,坏事面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就会起主导作用,社会心理就会朝着不稳定的方向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密切监测,依法打击造谣者,并做好科普工作,及时进行回应。此时如果权威声音缺位或失声,负面舆情将进入传播扩散的高危期,其后果有可能比事件本身带来的影响更为严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新闻舆论,一般都会经历突发应激期、调查处置期、理性反思期、回落休眠期等阶段。疫情防控新闻舆论的大致走向,也同样会经历以下几个时期的演变。

突发应激期。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从2019年12月下旬在社交网络出现的“武汉出现非典病例”私下传播,到当月30日武汉卫健委发布了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第一份官方通报,再到2020年1月下旬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接受媒体采访证实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武汉宣布“封城”,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极速上升。随着央视新闻频道每天24小时滚动播出疫情防控报道,全国33家地方卫视陆续开设90余档专栏,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相继推送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内容资讯和专题,人们由之前的一无所知到开始面对和了解。这是新冠肺炎疫情舆论的突发应激期。

调查处置期。2020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强调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这也是舆情演变的一个重要节点,舆论场开始趋向稳定和更加积极。国家各方面采取有效处置措施,并即时发布事件进展和处理情况,社会舆论和民众情绪也随之起伏。这一阶段,公众关注度激增、达到高峰,“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成为主流情绪,新闻媒体作用得到凸显。从正面宣传看,各媒体平台重要版面重要位置重要时段、首页首屏头条等,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起万众一心、万夫一力的强大正能量。特别是各新闻媒体对军队支援地方疫情防控的持续报道,传递了“子弟兵来了人心定”的信心和力量,也为打赢战“疫”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

理性反思期。理性声音是舆论场的“风向标”。这个时期,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搜索量将不再爆发式增长,公众思考趋于理性。应最大限度推动理性声音发出,传递官方立场导向。新媒体空前丰富的信息源,能够为网民提供多角度的报道、资讯等,放大舆论场主流声音;传统媒体可以对事件进行多层次分析,推送深度报道和评论解读,促进社会对疫情灾害的理性思考。

回落休眠期。疫情得到控制后,公众的信息需求得到饱和满足,事件的关注度开始下降,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将趋于回落、显著降低,新闻舆论进入休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随着新的网络热点舆情出现,公众注意力得到转移。

三、疫情给舆论调控带来的启示与方法途径

疫情灾害背景下的新闻舆论场,舆情热点、焦点、沸点复杂多变,给舆论调控带来挑战,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接受现实考验。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准确判断舆情影响和走向,正确应对、精准调控、有效引导,为战胜疫情灾害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迅速抢占信息发布先机。信息传播具有“首因效应”。抢先进入舆论场的信息会抢占舆论制高点,形成优势话语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政府应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媒体平台,发布真实信息,公开有关数据,报道处置状况,在舆论上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而后,持续发布事件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国家卫健委每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并通过官方网站向全国通报疫情信息;各地通过全媒体通报疫情防控进展,介绍防控知识,信息发布通畅、透明、及时,努力让广大群众第一时间知晓党和政府对于疫情防控的安排部署和措施,鼓舞人心、鼓舞斗志、稳定民心。

治理谣言传播正本清源。谣言一旦成为主流人群的意识和观念,势必扰乱视听,影响社会稳定。从抗击非典疫情到防控禽流感疫情,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表明,让信息发布速度跑赢谣言传播速度,人们就不会为各种小道消息和谣言所左右。消除谣言和恐慌最好的办法,就是最大限度接近和触摸真相。疫情灾害背景下,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百度辟谣平台、腾讯“较真”、新浪“捉谣记”等纷纷上线疫情防控辟谣专区,传统媒体也采取专访连线、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解疑释惑,“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病毒”“饮高度酒对抗冠状病毒”等大多数传言都被证明并不属实,起到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

区别受众诉求分众引流。分众化是一种对市场进行细分的营销手段,在新闻舆论领域,即以受众信息需求差异为变量,采用特定渠道传播到目标人群中的方式。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当下,一套话语体系满足不了所有人,需要精准定位受众,通过生动形象、多样手段来表达,立体化层次化呈现,形成各有优势、互相策应的舆论矩阵,满足不同受众口味。同时,还可通过媒体大数据,对受众的相关不同信息进行研究,掌握舆情动态和走向,适时调整新闻舆论调控策略,从而正确引导舆论。主流媒体,尤其要强化显政,坚定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要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还要区别不同层次群众需求,多层次、高密度、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发布专业、权威信息,回应群众的关切。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新闻媒体采取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在缓解公众心理压力方面卓有成效。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H5“新冠肺炎防治知识试卷”;《解放军报》报网联动推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系列长图、防控知识手册图解;《中国新闻周刊》等杂志推出《新冠病毒何以至此》等深度报道,在情感共振、价值共鸣中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扩大媒体联动形成合力。有别于“非典”、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渠道多元多样。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与新媒体赛跑抢时间。但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它能对新闻事件、问题的原因、背景和各方面因素影响做深度分析报道。只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才有利于生产更高质量的新闻和发出最有价值的声音。疫情灾害背景下,各媒体要占据主动,特别是国家级主流媒体应有效影响国际舆论,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各传统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基础上,应通过所属新媒体和新闻网站,积极投放疫情防控报道和特别节目,借助媒体融合传播,拓展疫情防控报道传播力度,实现信息快速、零距离、精准传播和全覆盖。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有很多,比如,央视采用Vlog形式制作的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电视大屏和快手小屏联动播出,实现融媒体创新传播。陆军强军网、“人民陆军”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矩阵联动推出“武汉战报”系列报道,发起防控知识全民答题互动等,收到良好反响。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素质。提高媒介素养,提升与媒体记者、网民沟通的能力,是领导干部的一门基本功。温州市长、潜江市委书记等接受央视《新闻1+1》记者连线采访时,思路清晰、数据准确、有问必答,表现堪称上乘。同媒体打交道,既要突出一个“准”字,判断情况准、策略选择准、内容数据准,准确回应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又要突出一个“实”字,通过反映事实、展现事实、解读事实,忠实客观介绍事件真相;还要突出一个“诚”字,对待媒体的态度应诚恳、诚挚、诚实。通过真诚的沟通唤起公众共鸣,平息舆论风暴。

四、结 语

疫情灾害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舆论调控的实效。政府职能部门、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既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也要遵循舆论演变规律,加大信息发布力度,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使新闻舆论始终保持在真实、客观、理性的轨道上,为战胜疫情灾害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同时,领导干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还要增强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当好“宣传家”,做好舆论引导,推动实际工作。

(作者分别系陆军强军网主任编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