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杨庆民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我的抗“疫”日记

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记者 吕晓博

1月25日 武汉 雨 凌晨0:50

大年初一早,接到倪宁主任电话,12点到单位拿摄像机,坐两点的高铁去武汉!匆忙收拾好行李,赶到单位时,值班的同事们已经在楼道里站成了一排准备欢送我们,这么多人来送,这么隆重的仪式,是我无数次执行采访任务时头一回遇到。让我心头一紧:肯定是一场硬仗!

中午1点,我们准时赶到北京西客站,高铁列车上一节车厢里只有我们三名记者,坐的是一等座,但没有乘务员。高铁列车驶出北京的时候我才缓过神儿来,在疫情面前,军事记者肯定要到第一线去。此时此刻,不仅患者需要救治,全国亿万颗心灵,也同样需要抚慰。作为记者,要把我在现场看到的最真实、最感动的镜头记录下来,用笔写出来、讲出去,把武汉当下的情况介绍给全国民众,这是记者的职责,也是军人的职责!

21点,高铁列车到达武汉车站!比想象中冷,雨点打在羽绒服上,又湿又冷。虽然今天是正月初一,可完全没有过年的氛围,路上车辆很少,几乎没有行人。坐在考斯特车上,看着窗外夜幕下的武汉,想到几个月前世界军人运动会时热闹的景象,如今却是疫情肆虐……武汉“生病”了,武汉封城了,军队第一时间支援武汉,像是黑夜里的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

乘坐运输机昨晚抵达的军队医疗队,已经进驻了金银潭、汉口、武昌3家医院,承担医护工作的队员们连夜对不具备收治传染病患者条件的病房进行改造、组织感染防护培训,明天就要接收病人。我们也要去医院记录!晚安!

1月26日 武汉 雨 凌晨 2:39

晚上,上级通报情况,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今天在离华南海鲜市场仅有4公里的汉口医院采访中,听医生讲,这个医院的医生护士有三四十人被感染,院长也被感染了,都在隔离,所以感染防控工作特别重要。医生和护士是抵挡病魔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患者的希望,军队医疗队在尽力救治患者的同时,不被感染是底线。白衣战士们现在每天要轮三班,只要上岗,都是三级防护+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在不透气的防护服里工作,闷热出汗,还无法喝水,我看到几位从重症区出来的护士,已经有点虚脱,镜头对准她们的时候,她们示意我不要拍。为救治更多病人,她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夺生命,我不想打扰她们,默默垂下手中的镜头,看着她们疲惫的身躯在清晨的阳光下移动。那一刻,她们的背影,在我眼中显得如此高大,我心里默念:谢谢!谢谢!向你们致敬!

1月27日 武汉 阴 凌晨2:50

如果每个人都有向死而生的勇气,我们就一定能战胜疫情。

作为记者来到武汉,如果因为害怕感染的危险而不敢到一线、不敢到重症监护室、不敢到重污染区去,那是遗憾,也是悲哀。今天我决定去危重病人最多的汉口医院,也是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的一家医院,疫情爆发以来很多市场商贩老板都来这里隔离了,有的成为疑似、有的直接确诊。早上9点,经过医疗队的准许,我和同事董豫全副武装,第一批进入汉口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这里也是海医大支援的医院,虽然进去之前,我也做过一些思想建设、也有心理准备,但是第一次真正走近“病毒”,心里说不害怕是假的。与我一起穿好防护服的还有我手中的武器—摄像机,在它的外面用保鲜膜层层裹住,只留着“眼睛”(镜头)。

在病区,看到了重症病人,有的在咳嗽、有的带着氧气罩正在输液……护士长很严厉,反复强调不许我们触碰任何地方,并且动作要轻、要慢。我看到一位护士在小心翼翼地给病人输液扎针,还有一位在给病人做生命监护……

等我们完成采访拍摄,2个多小时过去了,出来的时候,防护服里的秋衣秋裤,已经被汗水湿透,口罩在脸上勒出一道红色印记。按照要求,每脱一件防护服或者护目镜,就要用酒精洗1遍手,我们大概是洗了10遍。想到天天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光是穿脱防护服就如此繁琐,我觉得应该报道出去,让全国观众给她们加油、鼓劲。在武汉,记录就是记者唯一的信仰。战斗已经打响,一定要多拍多写,写出有质量的新闻来。

晚上坐车回招待所,接到了家人的信息,说刚看完我的新闻。疫情以来,电视几乎成为爸妈了解我动向的重要渠道。对于父母的担心,我能做的,只有仔细做好防护,让电视上的我看起来很安全。

1月30日 武汉 晴

今天又是连轴转、高强度的一天!拍摄、采访给国防军事频道3档新闻栏目的供稿、并且连线出镜,我们是新闻战士!

今天是军队三支医疗队来武汉的第6天,我还是在金银潭采访。那里的几百位病人,一分一秒都离不开医护人员。一些医务人员长时间戴口罩,脸上已经起了水泡,今天采访就遇到一个,她叫骆耀,是今年新招的文职人员。见到她时,她刚从红区出来,口罩已经把她脸上的水泡压烂了,因为每天都得进红区跟病人近距离接触,只能贴着创可贴继续奋战。采访骆耀的时候我有点哽咽,溃烂的皮肤很容易被病毒感染,她才24岁,却已经扛起挽救生命的重任。难道她不害怕吗?

采访中我找到了答案,她说,她是共产党员,她有义务冲在一线。但是她请求不要播她的名字,她说,怕播出来让妈妈担心。

回到招待所,我看到好多媒体都转发了军事报道的这条新闻,她妈妈一定会看见,哪怕是带了口罩,妈妈也会认出她,希望家人能理解和支持她。

今天晚上的军事报道片尾播出了一首MV致敬医务人员,“抵挡黑暗的侵蚀才知道我是一束光,照亮,你的脸庞,……回头看,背影重重,才知道生命匆匆,没去想,为什么,没有不愈的伤,没有过不去的荒凉,穿过黑夜看到明天的阳光……”,我听着,忍不住掉下眼泪。所谓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和你我一样的年轻人,换上白色或蓝色的大褂,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和死神抢夺生命。

明天,我要更努力,拍下他们更加动人和美丽的样子!

2月2日 武汉 阴 凌晨1:30

今天又得熬夜了!

今天在金银潭医院采访时,50多岁的毛青教授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他是“84年入党的老党员,医生的职责、身上的军装,任何一个身份都是义不容辞,要往前冲。”从我来金银潭医院蹲点采访的第一天,就看到毛青教授无论是搬运物资还是消毒作业,他都冲在前面。有医务人员跟我讲,毛青教授是感染防控和传染病方面的专家,参加过抗击埃博拉病毒。从重庆陆军军医大学出发前,毛教授在台上慷慨激昂的给所有人讲,大家要相信他,他搞了30多年传染病,一定将所有人一个不少地带回来!这种底气和自信,是现在最重要的。每天新增确诊病例多、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老百姓要看到的就是这种专业的、科学的、有底气的人!加油毛教授!加油解放军!

2月28日 武汉 阴

今天火神山医院又接收了一批患者。采访时,我看到几天前采访过的毛青教授已经嗓子哑了,却依然和同事一起奋战。来武汉前他对医疗队所有人保证过,一定将大家一个不少地全带回去!每当患者看到这位参加过抗击埃博拉病毒、搞了30多年传染病的感染重症专家时,心里就多了一份希望。毛青说:救人如救火,火神山医院不分白天和夜晚。ICU病房里,生命监测仪滴滴的报警声,就是在时刻提醒他要和死神搏斗、较量。每当患者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情况不好的时候,是毛青教授最揪心的时候,每当看到患者情况一天天好转,甚至治愈出院的时候,是毛青教授最高兴的时候。

祈祷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早日回到它原来的模样。

2月13日 武汉 雾

从今天上午开始,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新一批2600名医务人员和物资,分批次抵达了武汉。我的同事们估计昨晚一夜未眠,分别前往沈阳桃仙、宁夏中卫、新疆地窝堡等几个机场报道医疗队登机。早上9点在武汉天河机场,看到一架架国产运-20,穿过浓雾、从头顶缓缓降落到机场跑道时,我激动不已。一架架军机就是一个个希望!在武汉紧急的时刻,子弟兵的到来,就是亲人的到来!这种倍感踏实的感觉,也许只有踏在武汉的土地上才能更感同身受。

这次抽组的力量来自陆海空和火箭军、联保和武警部队等多个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分别前往泰康同济医院、湖北妇幼保健医院光谷院区,对确诊患者展开医疗救治,为的就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提高收治率、降低感染率和降低死亡率……

武汉,早日平安!

2月25日 武汉 雨

从大年初一来武汉到今天已经整整33天了,这33天里,我们记者每天和医务人员一样,奔波在抗疫一线。不同的是,我们是用键盘和镜头,记录和见证白衣战士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紧张时刻,讲述他们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我们记者每一天的辛勤努力,就是为了让大家记得:在这个春天里,曾有一群身穿防护服、冲在疫情最前线的白衣战士,用他们普通的身影、平凡的工作、冲锋的姿态、忘我的精神,塑造了英雄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