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杨庆民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地方媒体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探析

作者:■裴希婷

摘 要: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地方媒体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军事新闻宣传是一道时代课题。本文在分析军地媒体报道异同、地方媒体进行军事新闻宣传优势的基础上,就地方媒体如何展示中国军队形象进行了阐释,以期为地方媒体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启示。

关键词:军事新闻;地方媒体;强军故事

新时代,改革强军的步伐足音铿锵,媒体融合的节奏张弛有序,越来越多的地方媒体参与到军事新闻的宣传工作中。本文在分析军地媒体报道异同、地方媒体进行军事新闻宣传优势的基础上,就地方媒体如何展示中国军队形象进行了阐释,以期为地方媒体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启示。

一、地方媒体与军队媒体报道的异同

相对于军队媒体而言,本文暂且将非军队归属、非军队性质的官方新闻传播平台归为地方媒体。同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出自军队,一个归属地方,媒体性质决定了两者的职责使命、话语体系、目标受众等方面的差异,但共筑的“同心圆”都是宣传强军思想,激发强军精神,汇聚强军力量,助推强军实践。

(一)职责使命不同,但同为展示军队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军队媒体,隶属于“军队”,意味着其脚步紧跟强军兴军进程,职责使命分“内外”—对外界是宣传强军思想、展示军队形象,对军内是聚焦练兵备战,助推强军实践。不管是“向内”还是“对外”,军队媒体传承红色基因、为强军兴军鼓与呼的初心永远不变。

地方媒体,归属于“地方”,受众可以覆盖国内外,也可以针对一个地域;内容可以深耕于某个领域,也可以关注生活百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对多元化,它可以对公职部门进行批评监督、为公众答疑释惑,也可以进行文化教育、引领社会风尚、弘扬正风正气。这其中,担负军事新闻宣传是其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人民军队在国内外舞台上亮相的声音更大、频率更高、姿态更开放。越来越多的地方媒体积极主动参与到军事题材新闻的报道之中,打造出多元化主流媒体矩阵,成为讲好强军故事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话语体系不同,但同为讲好强军故事

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如果将新闻素材比作食材,记者编辑比作厨师,不同餐饮单位的厨师会根据自家菜系特色,巧手烹饪美食。不同餐馆经营不同菜系,同一种食材经过不同菜系的烹饪,各具风味。

军队媒体和地方媒体的话语体系的不同也如菜系口味的差别。首先,在议题设置上,军队媒体始终紧贴部队中心工作,聚焦备战打仗。地方媒体的议题设置权相对宽泛,受众和市场需求的权重更大,设置议题的时候更多考虑受众爱看什么,想看什么。其次,在宣传视角上,军队媒体更侧重于向广大官兵传递来自本级单位、本系统外单位、全军各系统的“内部”讯息,起到上传下达、宣传教育、指导借鉴、奖惩警示的作用。地方媒体是“由外向内”的视角,新闻性兼顾宣传性,倾向关注官兵精神面貌、部队现代化建设风貌、武器装备自主化进程、军民融合的重大成果等,在符合宣传口径的前提下挖掘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点。再者,在表达方式上,军队媒体惯用带“军”味的语言,充满阳刚之气,版面“浓眉大眼”,标题段落讲究对仗工整。地方媒体更注重挖掘军地之间的“同情共振”点,文风通俗易懂,文体灵活多样,敢于使用流行的表达元素和表现形式。

(三)目标受众不同,但同为传递强军声音

军事新闻的目标受众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全军官兵。另一部分是军人之外的群体。而在传统的传播关系中,军队媒体的主要受众是前者,地方媒体的主要受众是后者。但同为大众传播的受众,都可以成为两类媒体的信息接受者,并无绝对的界限。

军人之外的群体,由于在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认知能力等方面呈现多样且复杂的特征,也使得这一部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接受更“自我”—我想看什么,而不是你给我看什么。基于此,为赢得更多受众,扩大影响力,地方媒体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偏重于军地相通的内容。

从受众需求和效果反馈来看,地方媒体的受众对于军队的会议、学习教育、考核奖惩等新闻的兴趣不十分浓。这是此类军事新闻在地方媒体采用率相对低的主要原因。相反,这类受众更关注军营生活、演习训练、抢险救灾、国防动员、转业安置、双拥共建、军事科研等内容。这些信息在军队和个体之间存在接近性,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虽然目标受众存在差异,但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不同新闻媒体根据自身特色精准定位受众需求,运用多种报道方式,宣传强军思想、讲好强军故事,汇聚强军正能量。

二、地方媒体进行军事新闻宣传的优势

(一)拓展军事新闻传播力的重要渠道

全媒体时代,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成为军地媒体的必然选择。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现代新闻传播呈现出受众需求多样、参与意识强、思想观念多元、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等新特征。一来“你说我听”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二来军队“好声音”需要借助各类媒体的平台优势进行及时、真实、充分的传播。

早期的军事新闻宣传中,受军队特殊性和传统宣传理念的局限,“小阵容”是在军队媒体露脸,“大阵容”也不过是增加了党报、通讯社、中央台中相关栏目的参与,其他地方媒体只有“获批”才可参与,无主动参与的决定权。信息发布渠道有限导致的传播形式相对单一,传播内容有限,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无形中增加舆情风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军事新闻具有“高光”体质,也是出硬新闻、好新闻的“富矿”。细数历届新闻奖获奖作品以及每年涌现出的各类“爆款”新闻产品,都不是出自一家之手,榜单上既有军队媒体的优秀作品,也有地方媒体的“爆款”产品。同一主题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类型的媒体参与其中,每家从不同角度各展所长,聚合起来就是一幅“全景”画面,聆听到的就是一首多声部的乐章。因此,军队媒体和地方媒体发挥不同平台的优势,充分融合媒体力量,产生1+1>2的聚合效应。

(二)丰富军事新闻样式的重要平台

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是全媒体时代军地媒体的必答题。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需要武装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呈现新样式。

面对受众需求的变化,军事宣传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纵观近年的重大军事题材的宣传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地方媒体参与其中,呈现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宣传效果—报纸期刊展现文字特长,电视电台展现影音特长,网站展现直播、Vlog、VR、H5等融媒体特长,自媒体展现个性化互动特长,受众覆盖成倍辐射,传播效力倍增。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某部队开展的“祖国,我用忠诚祝福您”网宣活动,邀请的20余家网媒中地方媒体占比九成,发布了涵盖图文、短视频、专题等作品146篇(部),网民浏览累计1.3亿次、留言3.2万余条。再如,金台点兵工作室出品的《谁是站到最后的人》、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青年报出品的《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湖南卫视出品的《真正男子汉》都是近年创作出的“现象级”新闻产品,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传递了正能量,塑造了好形象。

(三)塑造强军形象的重要力量

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我军在某些舆论场上的话语权与我军做出的贡献还不匹配。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实践证明,良好的军队形象除了依靠国家实力、军队建设来确立,也有赖于通过媒介来展示。军队的宣传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运用传播媒介,先声夺人,占据主动权;主动发声,掌握话语权;正面回应,捍卫知情权。如,已成为惯例的国防部例会已经呈现出新闻发布及时、开放度高和参与度强的新特征,从大事应对到例行发布,再到主动发声、正面回应,近年来国防部利用地方媒体发布消息的频率大幅上升,形式不拘一格,产生了不少“现象级”的传播产品,不断更新公众对中国军队的了解认知。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进入新媒体时代,做到“秘而不宣、少说多做”越来越难,而是“官方不说,媒体会报;中方不讲,外方会炒”,要有力有效引导舆论,就需要“热处理”。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军队的形象塑造需要借助各类媒介,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和科学的宣传方法,将舆论影响力转化为军队形象的现实影响力。

三、地方媒体如何展示好中国军队良好形象

诚然,地方媒体作为除军队媒体外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平台,赋予了军事新闻宣传工作更广阔的舞台和更新鲜的活力,为塑造军队形象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在业务实践中,地方媒体的军事信息采编上往往在涉密内容、敏感信息、涉军谣言的甄别以及舆情的预判上存在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媒体从业人员引导舆论要先树立正确舆论导向,明辨是非要先掌握真实事实,确保军事报道不出方向性问题和原则性错误。

(一)地方媒体需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军事新闻传递的是军事信息,既然是军事信息就会包含军事秘密,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国际环境。这必然要求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国家发展大局与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从后方编辑到一线记者,从采编到审发,严把政治导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防止出现政治性和技术性差错。

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在策划选题和采编稿件时先考虑是否完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是否符合上级规定的宣传口径,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人民利益和军队形象等。在上述前提下再兼顾宣传效果。其次,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是否正确,直接影响舆论走向,会产生巨大的社会作用,甚至危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一旦陷入此种循环,何谈社会进步,何谈传播效益。如,在一次国际军事比赛期间,某媒体曾发布一条短视频,视频中上半屏是我军参赛队员动作流畅迅速完成比赛项目,下半屏是外军参赛队员动作缓慢吃力地行进着。该视频做了时间对比,同一个动作我军参赛队员已重复三次,外军参赛队员仍未完成。当然,笔者理解该媒体欲体现我军的技术精湛,胜券在握,但反差效应可能会给外媒炒作提供借口,影响国际形象。最终,该视频被做删除处理,及时消除了可能引发的被炒作“隐患”。

(二)地方媒体需提高军队新闻宣传的专业性

军队媒体工作者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培养出来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强,采编中对涉密信息的敏感度较高,对军事信息公开程度的把控也较为精准,这种“天然优势”是地方媒体无法超越的。由于地方媒体的从业人员缺乏军事专业素养,加之采编人员相对存在流动性,即便具备高度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新闻素养,军事专业知识仍是短板,报道中不时会见到一些常识性、专业性差错及涉密信息:武警部队与各军兵种并称为解放军,军机驾驶员都“默认”为空军,分不清资历章和肩章的关系,第XX集团军称为XX集团军,暴露部队显示作战职能的名称及驻地坐标方位、详细描述战术战法、人员编制等。

因此,地方媒体在人员选用上,需侧重培养专家型记者或者专版(栏)专人负责,即便遇到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也尽量选派党性原则强、政治意识坚定可靠、工作作风扎实严谨的人员。在采编流程上,严格落实“三审”制度、部队和媒体“双审”制度。时度效服从于保密性,不发来源不明稿件,热门话题不抢发、不先发,重大选题审后发,按规定发。

(三)从“相加”到“相融”共同传递正能量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全媒体时代,做好军事新闻的宣传工作亦可遵循此道理。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融合既体现在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于一篇的要素融合,也体现媒体自身打通“报、刊、网、端、微、屏”等资源的内容整合。当然,升级版的媒体融合彰显的是平台之间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见,军队媒体和地方媒体共同参与军事新闻的宣传绝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得益彰、携手前进。体现在业务实践中即打造跨媒体的军事“中央厨房”,实现内容、平台和渠道的多种融合、深度融合,发挥不同平台的优势,聚合不同平台的力量。换言之,军队媒体发挥其一呼百应的全军专业人士和报道骨干的生产优势,以及权威性、专业性的内容优势,地方媒体发挥其更新换代快、上手应用快的技术优势,形式多样、受众覆盖广的传播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传播效果最优化,为广大受众提供精准丰富的军事信息。

(作者系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