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杨庆民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把基层当成提高“四力”的主战场

作者:■李国利 刘 艺

摘 要:2020年伊始,记者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铜鼓岭测控点和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合成三营,深入挖掘采访,采写的稿件在新华社“新春走基层”栏目刊发后,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基层盛产鲜活的素材和故事,新闻人要用好基层这个大课堂,着力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

关键词:“新春走基层”;提高“四力”;讲好故事

2020年伊始,作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春走基层”采访小分队,我们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铜鼓岭测控点和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合成三营。

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们把这两个地方当成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主战场,在采访中用心感受火热生活,着力捕捉生动场景,不断挖掘感人故事,同时也在采访中时时被感动、时时有感悟。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基层盛产鲜活故事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盛产大量鲜活的故事。

1月14日,我们晚上7点半乘机抵达海口后便直奔铜鼓岭。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建后,特意在铜鼓岭建造了一个测控点,负责上报火箭起飞和初始飞行阶段的数据信息,是测控接力的“万里海天第一棒”。

第二天,我们在这里见到了1岁半的小牧星。当时,他手里攥着辆小汽车,脚下“扑腾扑腾”地踩着水。小牧星的妈妈张文佳告诉我们,儿子特别喜欢踩水也特别喜欢小汽车。正说着,张文佳朝不远处努了努嘴:“我说的这些,他爸一点都不知道。”

小牧星的爸爸叫孙亦杰,是铜鼓岭测控点的负责人。2020年,文昌航天发射场将首次迎来高密度发射任务,为了备战值班,他和铜鼓岭上很多航天人选择不回家过年。因此,学校一放假,张文佳就带着孩子上了铜鼓岭。

正说话间,孙亦杰不知什么时候蹲在了小牧星身后。记者看到,他小心翼翼地伸出双臂,把小牧星往怀里圈,眼瞅着就要抱住了,可小牧星一扭头看见是爸爸,“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往外挣,蹒跚着朝记者身边的张文佳跑了过来。

孙亦杰叹了一口气。8天了,小牧星还是不肯让他抱。他解释说:“不怪儿子不让我抱。自打他出生,吃饭是妈妈喂,睡觉是妈妈哄。”

记者觉得这背后肯定隐藏着好故事,便和张文佳在测控点里边走边聊。就这样,从她和孙亦杰的相知相恋到她放弃北京的工作跟随着来到海南岛,从小牧星出生到成长的点点滴滴,从孙亦杰对航天事业的专注热爱到对家庭不可避免的亏欠……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测控点标志性的花岗岩前,上面刻着4个大字:“牧箭逐星”。

这时,记者眼前一亮,心想“牧箭逐星”是孙亦杰常年奋斗的职责所在,而“牧星”又是他儿子的名字,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关联。果然,张文佳告诉记者,牧星名字的缘起正是这块石头,正是这四个字。以这个特殊的名字为切入点,我们采写了《牧星一家人》等稿件,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的阅读量很快就超过了百万。

双手一收一推,旗杆从田昇宏笔挺的肩上落下,战旗在风中飘扬,“英雄坦克营”五个字清晰地展现在记者眼前。在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合成三营营区,记者听到的是关于8班班长田昇宏的故事。

在一次边境作战中,合成三营的前身立下赫赫战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坦克营”荣誉称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这面战旗成功入选战旗方队,而扛着这面战旗经过天安门的正是田昇宏。

田昇宏告诉记者,进驻阅兵训练场后不久,他的右脚就出现了浮肿,直至脚踝肿得比小腿还粗。“那一阵,脚跟一触地,就会感受到针钻一般的疼。医生说,我不能再练了。”田昇宏说,那时,每天都有人被淘汰出局,只要不参训两天,就不会再有上场机会。

“我被淘汰了,我们营的战旗也可能被拿掉。”田昇宏说,“可战友们都等着国庆当天看我们的战旗经过天安门。它是26名烈士拿命换来的,代表的是全营战友。所以我,不能退”。

那段日子,医生、教练不让田昇宏上场,他就每天早上打完点滴后,自己在训练场边跟着方队练,方队场上练多久他也练多久。就这样,原本已被划入预备队的田昇宏渐渐回到正式队员的行列,并在最后的考核中,以南部战区第一名、战旗方队第四名的成绩,拿下方队“十大训练标兵”。

听着田昇宏的讲述,记者想,什么是贴近基层?什么是贴近官兵?什么是好的新闻作品?只有用情用心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感受到他们的意志和信念,才能写出接地气带露珠的好作品。

二、多是横戈马上行—基层是改进报道的着力点

一年360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记者在合成三营采访官兵时了解到,一年中,他们有一大半的时间在外驻训,而这也是新时代基层官兵的常态。虽然很苦很累很忙,但通过和他们交流,记者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为打赢而练的志向,为荣誉而拼的劲头。

“搞训练没有拿到优秀,参加比武没有名列前茅,就感觉对不起这个单位。”合成三营教导员梅凯华说,营里的每一名官兵都无比珍视荣誉。

特别是新的军事体育训练大纲颁布以来,各项课目精准细化、科学规范,原先可以靠“浑水摸鱼”过关的,现在必须得靠“硬实力”。

为了在单杠课目中拿到好成绩,官兵们每天在开饭前,都会自发地拉几个单杠;驻地气候炎热,晚上热得睡不着,也起来拉几个单杠。新大纲试训4个月后,旅里组织考核,“单杠课目,当时全旅没有一个单位敢主动要求考。但我跟旅长说,我们三营考。”梅凯华骄傲地告诉记者,“结果我们人人及格,总评优秀。”

在铜鼓岭,38岁的雷达技师管士磊是工作时间最久的“老人”。2013年测控点尚未完全建成,他就来到了这里。7年来,他参与了站里所有的航天测控任务。每一次,他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第一时间捕获目标。遗憾的是,管士磊从未亲眼看过一次火箭发射时的壮观场景,仅仅听过火箭飞越铜鼓岭上空时的轰鸣。

23岁的遥测岗位操作手刘思禹刚上铜鼓岭不久便赶上长征五号发射,但他“更想亲手测控火箭入轨”,因为他在意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独立上岗,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遥测岗位操作手。

显然,不到基层,记者永远无法了解这些,而不了解基层,我们的报道就无法真实客观地展示基层的发展变化,更无法让基层一线人员喜闻乐见。这,也正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改进报道的着力点。

三、立根原在破岩中—基层是无言课堂

基层是无言的课堂,基层是生动的教材。不到基层,永远不知道他们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

铜鼓岭的清晨,天边粉紫色的朝霞与海面上灰蓝色的薄雾交织在一起,颇有点“海水共长天一色”的味道。不远处,山丘之上,灯塔的射灯闪闪烁烁,不知名的鸟儿也醒了,绕着灯塔盘旋,鸣叫。

单看景色,风光旖旎,记者会给这里打满分。但风景终归不能当饭吃,驻守在这里的航天人更关心的现实问题是:夏季的台风曾把光学遥测设备几吨重的盖子掀翻,常把他们精心培植的果树带走;处在城镇供水管道系统的最末端,往往水还没流到测控点就已被用完,他们不得不开着消防车到山下拉水;而这里通向外面的,还是一条窄窄的煤渣路……

记者在岭上住了两个晚上,拧开水龙头,细细的柔柔的水流让记者多用一点都觉得愧疚。除此之外,房间里的不速之客—一只鸡蛋大小的蜘蛛,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第二天,记者听航天人聊天说起,有的曾被藏在鞋里的蝎子叮肿了脚,有的曾被毒蚂蚁咬得打吊瓶,夜晚遛弯和蛇打个招呼更是家常便饭……瞬间,记者认为自己着实大惊小怪了。

如果说铜鼓岭的艰苦更多源于自然环境,合成三营的艰苦就体现在硬件条件上。

部队移防以来,合成三营驻地虽然换到了一线城市,但编制扩大,营房资源紧缺。坦克五连、六连更是从达到迎检标准的新营房,搬到20世纪70年代建的老旧营房。“这两个连队的营房原先是农副业生产基地,这几排平房后面就是鱼塘和猪棚。”教导员梅凯华向记者介绍。

走进坦克五连、六连驻地,一排排低矮的老式平房就是官兵宿舍,但都被精心粉刷过,墙面上“铁心忠党、铁血卫国、铁胆克敌、铁拳决胜”等一行行口号标语,写得遒劲有力。院子里干净敞亮,健身器材、单杠沙坑等设施布局整齐有序。

格外吸引记者的是坦克六连荣誉室,一张铺着迷彩布的会议桌端端正正地摆在荣誉室中央,正上方挂着中央军委授予的“英雄坦克营”锦旗,墙面上挂满了营队、连队英模的照片事迹。

“我们连队开会在这里,官兵学习读书也在这里。”六连指导员冯广权说,“谁如果犯了错误,也是在这个房间里,面对英烈挂像,进行反思。”

好的新闻作品,不是靠妙笔生花,而是靠深入挖掘。只有走进基层,我们才能看到火箭腾飞背后,有默默付出的航天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我们才能看到阅兵场上猎猎战旗背后,有用鲜血和汗水卫护荣誉的官兵。也只有走进基层,我们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强军故事,为新时代写下平凡亦不凡的注脚。

(作者分别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总编室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