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陈广照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杨庆民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融通中外话语 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曾 嘉 卢旭东

摘 要:李子柒短视频因为其深厚优质的内容、朴实真切的表达、专注诚恳的态度,获得了海内外大量粉丝的喜爱,引发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她的成功启示我们在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工作者依然要满怀深情,用心表达军事新闻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精神,要能够在“快时代”下“苦功夫”和“慢功夫”。

关键词:“李子柒现象”;军事新闻生产;讲故事

当下“李子柒现象”倍受关注。2019年12月14日,这个90后四川农村姑娘在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上获得“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称号,被《泰晤士报》选为2020年全球最值得关注的20位人物之一。原因是其在微博上拥有粉丝2312万,抖音上3680.7万,B站上416.6万,YouTube 上856万(超过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之一CNN并且还在以每月20万的新粉丝数上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环球网等官方主流媒体纷纷评价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不着一个英文字,却圈了无数国外粉”“因为李子柒,数百万人爱上中国;李子柒的视频内容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交流自信,是一种生活的新方式”“不仅是奔波劳碌寻常人理想生活的代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传承者”……在微博上,话题“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浏览量高达 9亿,《南方周末》官微认为“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输出’”一定程度上是个伪问题,真问题应该是“李子柒的作品为什么能成功输出”,《人民日报》官微表示“无声胜有声,李子柒的样本意义,绝不应被忽视。无论怎样的文化,想要让别人理解,必先打动人”。我们认为探讨李子柒是如何拥有媒体孜孜以求的传播力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播军事新闻。

一、“魔力”—李子柒短视频的传播效果

李子柒的作品题材基本来源于中国人古朴的传统生活,以中华民族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用展开。2016年起她陆续将视频上传至美拍、微博、B站、YouTube等国内外视频网站,随即收获数以千万计的粉丝。不仅如此,她的短视频播放量、转发量、评论量和点赞数也远远高于众多有影响力的其他媒体。以微博平台为例,2018年至2019年两年内,她共发布短视频66条,单条平均播放量为5343万次,转发量为5.64万次,评论量为6.35万次,点赞量为34.7万次。其中,2018年2月10日上传的《面包窑》播放量达到3.1亿次。这些反映用户粘性和互动率的数据充分说明了她的短视频在国内强大的传播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海外的影响力。在国外知名自媒体平台YouTube上,她的订阅量远远高于BBC的558万、FOX的382万,以及CNN的769万;她每一个视频的播放量几乎都在500万以上,今年1月份的三条,点击量分别是660万、610万和380万;《过年的小零食》获得4400万次点击量,是她播放量最高的视频。这样的传播力只有少数几个“头部网红”才能做到,CNN、BBC也难以望其项背。

除了这些可观的粉丝量和播放量,她在国外视频平台上还收到清一色的赞扬:“这简直就是童话世界,这简直就是伊甸园”“她是如此的美丽且富有才华,就是我想象中的公主”“她是我最喜欢的博主,是一个大厨、艺术家、园艺家,我希望他们能加上英文字幕,我太想知道她在说什么了”……没有争论、没有质疑、没有恶评,全是祝福和赞美。如此一致的正面反馈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李子柒短视频传播的巨大成功。

二、“魔法”—李子柒短视频风靡国内外的原因

李子柒的短视频拥有什么魔法?

(一)深厚优质的内容满足受众共通的心理需求

自古以来,拥有深厚优质的内容就是一件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并被世人认可的重要条件之一。《周易·家人》最早提到“言之有物”时讲“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强调文章或讲话要有具体而充实的内容,不可空虚浮泛、言之无物。柳宗元特别反对堆砌辞藻而内容荒谬的作品,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一文中痛斥:“夫为一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之以僻,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欧阳修也认为只有那些拥有深厚且优质内容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他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说:“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六朝骈文大多消声于历史长河盖因其“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而那些千古传颂、天下流芳的作品则多为底蕴悠长、内容深厚。可见内容的优劣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言之无物的作品必然“行而不远”。

李子柒的短视频最立得住的,是她的内容。在《水稻的一生》里,她向受众展示了从选种、育苗、打田、插秧、抽穗、扬花、排水、收割、打谷、晾晒到加工、食用的全过程。她精心设计每一个场景,使得每一幅画面都具备引人遐想的“魔力”:光阴流转、谷苗破土,昊天“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好生之德令人惊叹;驭牛打田、躬身插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自食其力的精神催人奋进;蓝天白云、风吹麦浪,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跃然“屏”上;享受美食、其乐融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这些内容的背后,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睦家敬老、耕种稼穑、诗意田园这些古老中国几千年来的生活智慧和优秀文化,而这些文化展现的又是全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聪明才智,是所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人的共同渴望和追求,是他们对美好情感品质的共鸣和确认。

满足受众需求是取得传播成功的前提,也是每一个传播者努力的方向。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出发,受众使用媒介有5大类需求,情感 (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和舒解压力 (逃避和转移注意力) 的是其中之二。拥抱自然、诗意生活一直是大多数人梦想中的乌托邦。李子柒短视频中诗意田园的内容特质使受众在纷繁芜杂、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片刻的休憩和抚慰,感受到平和与宁静,内心深处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回忆和向往被唤醒。这是她的短视频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二)朴实真切的表达打通受众固有的语言藩篱

朴实真切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他还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意即真正的合于天地之道的大美是宁静素朴的,这种自然之趣、天真之味、质朴之美、初始之纯最能叩开心扉、引人共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主张文学创作要“言必近真”“不尚雕彩”,强调文章语言的表达要追求本真质朴,反对虚饰雕琢。毛泽东同志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他说:“文字方面不是要反对标语口号吗?就是要有具体形象,有人物。没有具体形象,作品就没有生命。”

李子柒短视频在表达上十分贴切以上所言。无论是桃花酿酒、缫丝刺绣还是竹艺木工,她与受众“分享”的都是具体的、生动的、细节的声画视听语言。有一期关于传统手工酱油的视频,她从播种黄豆开始,展示其生长、收获、蒸制、酿造、过滤、熬煮的每一个细节,使受众真切看到她在田间地头锄地播种,看到云卷云舒间黄豆苗茁壮成长,看到一粒黄豆经过繁复的工序变成一滴传统手工酱油,在昼夜更替、四季轮回中,观众实实在在体验到了耕种稼穑的艰辛和果实丰收的喜悦。

她的视频常常会从春天拍到冬天,这种还原真实时间流淌的“修辞”手法使受众能够“沉浸”在具体场景里。她还特别注重对声音的处理和运用,所有短视频除了自然环境音效和简短的日常生活对话外,从来没有多余的旁白,从而使风吹绿叶的沙沙声、荷塘月色的蛙鸣声、祖孙亲昵的欢笑声成了点睛之笔,让人体验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实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朴实而动人的表达也是李子柒短视频所以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在海外成功传播的奥妙。

(三)真诚专注的态度融通受众对事物的理解

《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意思是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而只有完全发挥了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获得打动人心的力量。李子柒视频给人最强烈的一个感受便是真诚和用心,这让她的作品充满了温度,拥有一种治愈人心的独特魅力。

在2017年圈内爆红以前,李子柒以一己之力承担着包括视频策划、拍摄、剪辑在内的所有工作,全力投入、精益求精是她一以贯之的态度。为了制作兰州牛肉面,很多镜头来回拍摄数十遍,拍废的面团做成馕吃了半个月;为了学蜀绣,她费时半年多,奔波于家和老师之间;为了一个几秒钟的雪景空镜头,她一个人背着相机、三角架、斗篷去爬海拔2000多米的雪山,手冻得没知觉了就放衣服里捂着,缓过来了接着拍;为了拍摄制作“松鼠鱼”,她在冰天雪地里来回折腾,直到发起高烧。这些执著和认真都渗透在她每一帧唯美精致的画面中,这种自立自强、踏实勤劳的品格也变成了她作品中一种打动人心的气质。

无论是耕地刈麦,还是缫丝绩麻,受众看到的始终是一个一丝不苟、干净利落的形象,网友纷纷赞叹“我想知道还有什么是她不会的”。这样的效果呈现既来源于她早期童年生活所习得的生存技能,更来源于她专注用心的态度:视频不注水,不糊弄,不表现自己,永远低头做事不说话。正因为如此,李子柒的视频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力量,这种从容不迫与田园生活的主题相得益彰,更增添了视频作品的亲和力与厚重感。

央视评价“没有热爱就成就不了李子柒”,外国受众被吸引不仅仅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更重要的是李子柒对生活的热爱也引发触动了他们心底对生活的热爱。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没有翻译,却依旧不影响它们火遍全球。这种素朴的、纯粹的热爱无远弗届、天下共通。

三、“李子柒现象”对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一)言随意遣,“爱”是军事新闻生产的出发点

鲁迅先生说“创作总根于爱”,如上所言央视也评价“没有热爱就成就不了李子柒”,这“爱”,既指涉对祖国山川又包含对自身工作,一个人唯有拥有这深沉的“爱”,他才会努力地去成就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才有可能动人。李子柒打动全世界的生活技能,来源于最初的质朴愿望:“总不能让爷爷、奶奶在地里忙了一天,回到家连口热饭都没有。”她的视频,也都饱含着这种质朴感情。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言苗、华声、实义。”实际上,不仅写诗如此,写其他文章也如此;李子柒短视频如此,军事新闻的生产也如此—我军当代著名记者江永红谈及一篇通讯写作的体会时曾说:“就顺着感情的流动打开记忆仓库,其间几次泪水滴在了稿纸上,可谓情到意随,落笔言情。”他的这个体会,便是像李子柒短视频一样,应了那句“根情、言苗、华声、实义”。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当新闻内容不足以吸引人又打动人,再精妙的思想都可能寸步难行。2018年7月18日《中国青年报》第12版刊发的特稿《我站立的地方》广受好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在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对戍边卫国的当代革命军人的深情厚意,是这种情意首先打动了广大受众,赢得读者的认同。

(二)手随心动,军事新闻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精神是新闻生产追求的至高点

卢新宁曾经说在互联网时代,“常青的生活之树下,‘内容为王’依然有其价值,高质量的新闻文本依然是稀缺资源。”什么是高质量的新闻文本呢?饱含深情又富有内涵品质和精神内核的新闻文本应该算得上。《孟子·告子上》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即在本质上,人们对于那些由衷而发的、经过历史沉淀的情感和价值,都会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李子柒表现的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睦家敬老、耕种稼穑、诗意田园等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戳中的是大家向往“诗意生活”的这个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她成功的基础。这启示我们在生产军事新闻作品时,不仅要深入挖掘军事新闻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精神,还要找到具体实在的人和事承载住这些内涵和精神,让受众在看人知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故事、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

要做到这一点,传播者需“用心”。苏轼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意思是文章(我们可以广泛地理解为新闻产品)要写得好,一是要通过细致观察、体验、思考、理解,“能使是物了然于心”,掌握客观事物的内容本质和奥妙底蕴;二是要“能了然于口与手”,即准确明白地把“了然于心”的东西表达出来。居高声自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能使我们的作品立意变“高”,倘若再“了然于心于手于口”,我们的作品便能够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三)文随功成,“苦功夫”“慢功夫”是打造精品力作的着力点

李子柒的视频创作非常强调精益求精:她的每一期短视频时间跨度都很大,更新周期并不频密,每月最多不超过4次,高质量、好作品的背后无一不凝聚着创作者的“苦功夫”和“慢功夫”。这启示我们,虽然新闻传播通常讲究“快”和“新”,但对于一些不那么强调时效性的新闻产品,用功用力、走心贴心永远不会过时,“慢工出细活”的真理永远不会过时。《汉书·枚皋传》载:“(枚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这段话说枚皋写文章速度很快,一接到皇帝命令,马上就能完成,所以他写的文章很多。与枚皋相反,司马相如虽然也很善于写文章,但他写得比较慢,所以他创作的文章也少。《汉书》评价司马相如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却比枚皋要好。精品力作都是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结果,贪多求快往往适得其反,速成的东西往往也容易速朽,只有那些用“苦功夫”和“慢功夫”打磨出来的作品才会具有经久不灭的生命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就是我们书写的“文章”,使受众能够感受到真情真心所散发出来的灿烂光辉和动人力量。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用真诚真心和艰苦付出来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好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