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杨庆民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用影像讴歌“戎装天使”

作者:■解放军报记者 王传顺

2020年1月31日上午,在疫情最胶着的时刻,我和几位同事毅然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到达的当天晚上,我就参加了防护知识培训,第二天便前往火神山医院采访拍摄……

在60多天时间里,我用镜头记录下了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攻坚克难、连续作战的英雄壮举。为了能够拍摄到医院重症病房医务人员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真实画面,我曾先后11次进入医院“红区”采访拍摄,每次穿戴着防护装具,几个小时下来浑身都被汗水湿透。这让我真正体会到医务人员面对的危险和付出的艰辛。

2月7日8时,我走进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的病房。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红区”采访拍摄。进入“红区”前,我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手套,对摄影器材也采取了防护措施。虽然之前已经考虑到一些可能遇到的不利拍摄因素,但真正进入到病房拍摄时,我才发现困难远远超出了想象。尤其是手上戴着三层手套,相机包着保鲜膜,每按一次快门都特别费劲。

当天,我用3个多小时在3个病区进行了拍摄,有好几次甚至因为拍摄时离病人太近、可能面临被感染的危险,而被医务人员“警告”。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病房里,我看到的最多的画面,就是患者与医务人员相互鼓励、相互打气。很多患者因此非常乐观,对治愈充满了信心。在采访中,我听说重症病房的医务人员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非常辛苦,但当得知院领导决定轮岗,把一线的医务人员换下来。有16名被列入调休名单的医务人员联名签写了请战书,要求坚守岗位、继续战斗。还有很多医务人员不愿意宣传自己,怕家人担心,同时也觉得眼下所做的,是自己应尽的职责。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当年那位因报道二战而驰名的外国记者的名言,而今成为抗疫一线许多战地记者的座右铭。在武汉拍摄抗疫的日子里,我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给我印象最深、令我最难忘怀的,是2月19日第三次进入“红区”采访拍摄。那天,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等待拍摄第一批接诊的病人时,我手上戴的三层手套尺寸都偏小,防护服和护目镜也不太合体,感到浑身箍得很难受。病人预计15时抵达,我14时30分就进入“红区”等候,进去没半个小时护目镜上就蒙上了一层水汽,看人都是影影绰绰的。直到16时,病人才进来了。我只能对着人影盲拍。但是比拍摄不到理想照片更让我难受的是,因为手套太小了手被勒的不回血,整个手都是麻木的。大概到了16时30分,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头疼的好像要炸开一样……后来,要不是医生搀扶着我一点点挪出“红区”,我肯定会晕倒。途中,我看到有个护士蹲在地上呕吐,试图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幕,但双手绵软无力,根本拿不动相机。一走出“红区”,我立刻吐得一塌糊涂,感觉就像死过了一次一样。

这次经历,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医务人员的不易。作为记者,我们只是隔三差五地进一次“红区”,但他们不仅长期忍受身穿防护服的闷热和不适,每天连续好几个小时工作在“红区”里,还要细心地为病人诊断治疗,这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和坚强,让我肃然起敬。

前一秒风平浪静,后一秒惊心动魄。这是我多次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切身感受。

在火神山医院重症监护室里,陈静护士长告诉我,从2月10日开始收治重症患者以来,数十天“戎装天使”们和时间拼速度,与死神抢生命,每个步骤都是按秒计,每一秒都生死攸关。她还告诉我,重症监护室里的护士们异常辛苦,很多时候,患者大小便失禁在床上,或者呕吐在身上,都要护士们清理。这些往日原本由护工完成的工作,而今在非常时期,都变成了护士们的工作。那身防护服一旦穿上,即使不动都要消耗大量体力,但护士们还要穿着它完成各种工作,她们所付出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在采访张西京主任时,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很震撼:“在重症室行医,必须要有敢与‘死神’掰手腕的勇气与担当。”长期担任重症室主任的张西京和同事们每年都要成功抢救危重患者600余人,他说,要随时有预见性地调整医疗方案,稍有松懈就可能失去一个鲜活的生命。

在“红区”里的所见所闻,使我被医务人员的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精神深深打动。疫情面前,他们都是英雄。抗击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我将与他们一起,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继续迎难而上、霄衣旰食,用镜头捕捉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瞬间,记录“戎装天使”的感人事迹。用初心和使命激发必胜信念,用责任和担当冲锋在抗疫一线。

在这里,我想发自肺腑地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说:战友们,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请你们每天走向战位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护!等战“疫”结束时,我们要一个都不少的平安回家!

回望这60多天的战斗历程,我们在拍摄大量画面的同时,也收获着无数的感动,强烈感受到了军人勇于担当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一名军事记者,疫情一线就是对我们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次检验,采访好、挖掘好、报道好广大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军事记者永远在路上。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不负重托,用图片展示军队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为进一步搞好疫情防控重大战疫报道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