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成功探索

作者:■刘开骅 邓亦彤

摘 要:刊于2018年2月2日《解放军报》一版头条的通讯《“陆战雄师”:钢多气盈骨更硬》,生动记录了某部官兵聚力练兵备战的崭新风貌,堪称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本文对这篇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从确立主题、谋篇布局、叙事策略和审美特征等方面予以评析,旨在为做优军事报道、讲好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陆战雄师”;实战化训练;强军故事

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是宣传强军思想、激发强军精神、汇聚强军力量和助推强军实践的重要方式,是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完成好的一道时代课题。

2018年1月3日,习主席在中部战区陆军某师向全军将士发布开训动员令。不久,《解放军报》记者便追随统帅脚步来到该师,深入多个野外驻训场,登战车、进阵地、睡帐篷,与官兵面对面采访、心贴心交流,深切感受广大官兵响应习主席号召、大力开展实战化训练发生的可喜变化。他们采写的通讯《“陆战雄师”:钢多气盈骨更硬》(作者:孙继炼 周猛 钱晓虎 梁蓬飞),生动记录了新时代广大官兵聚力练兵备战的崭新风貌。作品于2018年2月2日《解放军报》一版头条刊出后,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迅速同步推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并最终斩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为探索如何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

一、确立主题:气盈骨硬锻造雄师劲旅

主题在新闻作品中起着主导作用,贯穿全文并支配写作,是新闻选材、构思和表达的基本依据。怎样确立主题,反映记者的综合素质。

2018年由中央军委统一组织全军开训动员,军队统帅发布开训命令,这在我军历史上尚属首次。开训动员之后,部队执行训令、备战实训的情况怎么样,有哪些新的特点,军事记者必须迅速跟进,及时报道。但是客观地讲,近年来全军上下以战斗力为标准,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狠抓实战化训练,相关报道已经很多,想要突破,难度不小。

作者从习主席重要讲话中寻求创新之道。习主席在视察陆军某师时指出,“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这与训令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勇于战胜困难,勇于超越对手,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的要求完全一致,是训令的形象化表述,突出强调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的条件下,更要培塑意志品质,锤炼血性胆气,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备战训练、克敌制胜。作者深刻领会习主席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精准把握其中蕴涵的新要求、新导向,从中凝练出“气盈骨硬”铸“雄师”这一主题,用以统摄全篇,创新报道。此文以陆军某师为报道对象,生动描述部队官兵坚决执行习主席训令,不畏严寒、战天斗地、挑战极限的火热训练场景和昂扬精神面貌,向广大读者展示人民军队坚定备战打仗、锻造能战必胜的精兵劲旅的新气象、新作为。

二、谋篇布局:独运匠心构建文本框架

袁枚《随园诗话》说:“着意画资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解放军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获取大量一手材料,并聚焦“气盈骨硬”铸“雄师”加以筛选剪裁,精心构思,布局全篇。循着此文写作思路,可以将作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骨头要更硬”。描写硝烟弥漫的训练场景,记录数九寒冬该师处处涌动着练兵热潮,进而自然提问“官兵们不畏严寒、战天斗地,不惧伤病、挑战极限的训练热情和动力从哪里来”,启引下文。

第二部分,从“进入新时代”到“结出更多胜战之果”。这是全文的主体,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追叙一个月前习主席在此发布训令和视察讲话,回顾长征时期直罗镇战役和朝鲜战场松骨峰战斗,巧妙回答了上文提问,即这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传统的英雄部队,正坚决执行习主席训令和指示,顽强刻苦练兵备战。二是由习主席讲话“钢多”更要“气多”“骨硬”,着意引出时代之问、强军之问,即这支装备精良的数字化部队能否在新时代“气多” “骨硬”,“与前辈一样敢打必胜”?对此回答,体现为一总三分 :“总”是师长“血性和作风更要硬”“更要锤炼精气神”的铿锵话语;“分”则从“砥砺敢打必胜的虎虎生气”“集聚横刀立马的胜战底气”“淬炼改革创新的凛凛锐气”三个方面,以严训苦练、研战谋战、敢为人先的实战化训练行动作出了有力回答。

第三部分,从“数字化的部队”到结尾。以“钢多气盈骨更硬”直接点题,收结全文,并借记述场景抒发感怀,表达人民军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作者匠心独运谋篇布局,作品既脉络清晰,条理分明,上下内容又钩连贯通,浑然一体,丝毫不见刻意为之的痕迹。这正如陆游《走笔作歌》诗所云:“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三、叙事策略:兼用诸法讲活强军故事

如何把强军好故事讲活,考验记者的笔力功底。此文在确立主题和构思布局之后,写作时注意调动各种方式手段,将叙事笔法运用得纯熟自如,让故事“活”起来。

其一,组接单景呈现全貌。作品是对陆军某师练兵备战新作为、新变化的全景式报道,写作时却没有以相对完整的一个或几个事例进行“整体性”叙述,也不见大段的各种故事要素齐备的娓娓道来,而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训练景况和事例写成若干个短小片段。这若干个短小片断如同一幅幅单景,将它们摆布开来、组接起来,就简洁清晰、明快流畅地反映了该部官兵执行习主席训令开展实战化训练的全貌。

其二,运用简笔写人记事。作者运用简笔勾勒,抓住要点主干三言两语说个明白,既简洁清爽,又加快了叙事节奏。这其中,还善于以白描手法摹写人物最具特点的语言和动作细节。写车长薛飞鹏高烧39摄氏度,“吞下一把药,继续铆在战位上”,一“吞”一“铆”,便把人物写活。“拼了!”“今年春节,我就在驻训场上过!”这样的语言,充满血性战味。作品写到十几个人物,着墨不多却都让人印象深刻,集合在一起便表现出这个部队的群像特征。

其三,巧妙切换叙事视角。此文主要采用两种视角叙述,一种是限知视角,讲述记者在场的所见所闻,并通过场景转换推进叙事,极具现场感和代入感;另一种是全知视角,所述内容并非记者在场亲历,而是由采访所得(包括历史材料),是对在场内容的拓展,使事件信息更加完整。作者以限知视角为经、全知视角为纬展开叙事,“在场”与“不在场”自然切换、交替呈现,故事脉络清晰、真实可信,内容厚实丰盈、富有张力。

其四,有机融入写景议论。作品以叙事为主,也适当穿插写景和议论。“燕山脚下,易水之畔”“战车滚滚、铁甲轰鸣”,写出野外驻训场的苍茫雄浑,渲染浓浓的硝烟战味。“统帅一声令,挥戈向打赢”“新创造的背后,是这支部队鲜为人知的特殊使命”“数字化的部队,数字化的兵,钢多气盈骨更硬”,这些适时而贴切的议论,要言不烦,堪称点睛之笔。

纵观此文,作者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方法讲活强军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可闻可见、可感可触的强军故事,让人过目难忘。

四、美学特征:阳刚勇武尽显军人本色

审美功能,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要求,新闻报道主要是记录事实,一般不必具有审美特征。但此文既是新闻佳作,也完全称得上是一篇美文,阅读之后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审美享受。

一方面,是作品所激荡着的思想之美、精神之美、力量之美。习主席的动员训令和视察讲话,为全军将士实战化训练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陆军某师在习主席训令和讲话精神激励下,发扬这支部队特有的传统作风,砥砺血性胆气,在天寒地冻时节掀起练兵备战的滚滚热潮,展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顽强力量。

另一方面,是作品所呈现出的结构之美、基调之美、风格之美。在结构上,作品整体与部分、层次与段落,既安排合理、谨严有序,又钩连紧密、斗榫合缝。在基调上,起笔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诗句,节奏急促有力,奠定全篇高昂激越的基调;行文中没有大段的文字,往往三两句话即构成一个短小精悍的段落,并大量运用单词短语绘景造境、写人叙事,干脆利落,铿锵跃动。在风格上,贯穿始终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通篇弥漫着的浓浓兵味战味,使作品呈现出刚健豪放的特色。

上述两方面的美,前者显然属内容之美,后者可视为形式之美。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相辅相成,有机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阅读作品让人禁不住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世间万物,美有多样。军事作品应当追求什么样的美学品格?一位军队老艺术家说,军事作品也有风花雪月,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作为军事新闻作品,此文所创造的就是烙上军人本色的阳刚勇武之美。接受这种美的熏陶与感染,不仅能够激发起部队官兵敢于胜战的勇气和斗志,或许还是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整个社会所特别需要的。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