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这些瞬间,是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一幅壮美拼图

作者:■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从武汉撤回到现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一直被各种各样的“抗疫图鉴”刷屏。点开那些“抗疫图鉴”,我的思绪不由又回到了在武汉采访的日日夜夜。80多天里,我的记忆中定格了太多让人难忘的瞬间。

忘不了,医疗队员宋彩萍与儿子相隔五年的两次拥抱—

一次是远征归来—5年前,从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战斗回来的宋彩萍,和11岁儿子紧紧相拥的照片让无数人泪目。

一次是紧急出发—5年后的除夕夜,宋彩萍再次奉命出征,前往武汉。送行的人群中,当年还依偎在妈妈怀里的儿子,已经比妈妈高出了一个头。这位17岁男孩没有太多话语,只是用双臂紧紧把妈妈搂在怀里……

面对长大了的儿子,宋彩萍再也没法像上次一样讲一个“善意的谎言”。她既歉疚又坚决地说:“妈妈是军人,是军人就要随时上战场。”

向战场冲锋,义无反顾。李琦是背着呼吸机上“战场”的。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每夜要在呼吸机辅助下才能睡着。在红区,他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李琦说:“这是我们的阵地,这是我们的战位。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好了冲锋陷阵的准备。”

冲锋陷阵,一往无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我看到,一些医疗队员把军歌的这句歌词写在防护服上,作为自己的战斗宣言。那天,闻听母亲过世,吴亚玲泪如雨下。病房里的她,没法送母亲最后一程,只能面向家的方向,含泪三鞠躬……医院安排吴亚玲休息几天,但这位坚强的姑娘,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像往常一样,走上自己的战位。

向前,向前,向前!危难时刻,一个人的脚步,一支队伍的脚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遇到危险的时候,你最希望谁出现在身边?你最希望变成谁?”这是网络上的两个热门话题。或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在抗疫一线,我听到了同一个答案:子弟兵。

仔细凝视这次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名单,我发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一大批具有丰富防控经验的60后老兵再一次站了出来,一大批参加过汶川、玉树地震一线救援的70后中坚力量站了出来,一大批刚刚转为文职人员的80后医务人员站了出来,一大批90后、95后站了出来……

这是人民军队生生不息的年轮。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百岁老人,子弟兵用他们的生命和使命护佑着老百姓的安康。

那天,一位90多岁的老人被送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张一丹、丁艳、张莹莹等90后护士纷纷请缨,护理老人。一位患者给亲人发了这样一条微信:“在光谷,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光合作用’。”

这,是生命之光,更是生命线之光。

采访中,说起医疗队队员的感人事迹,一位医疗队领导由衷感叹:如果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那么2019年全军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一次全方位的考前“大充电”,这次抗疫就是一次初心使命大锤炼、思想政治大洗礼、强军伟力大凝聚。

习主席深刻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一支军队何尝不是如此!穿越90多年的历史时空,我们的军魂之所以熠熠生辉,就在于我们时刻强化着红色基因的传承,时刻强化着政治工作这道生命线。

忘不了,火线入党时,队员梅波的一句话:“我终于和他们有了同一个名字:共产党员!”抗疫的日子里,这位年轻医生看到最多的是党员昼夜奋战的身影,听到最多的是他们的一句话:“让我来,我先上!”

打开医疗队队员们的微信朋友圈,许多类似的表述映入眼帘:“祖国和人民需要我,就算死也有意义”“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让我去”……一份份请战书、一个个鲜红手印,为“党员”二字作出了生动注脚。什么叫信仰?什么叫忠诚?在抗疫一线,答案如此清晰,答卷如此动人。

忘不了,火线立功时,队员韩丙超的一句话:“战斗仍在继续,我要用行动回报沉甸甸的荣誉!”韩丙超爱人老家在湖北,为了拉近与患者距离,他在防护服上写上了“湖北姑爷”四个字。不成想,这位“湖北姑爷”一下子登上热搜,成了网红。那天,火线授奖仪式一结束,韩丙超就穿戴好防护装备,一头扎进了红区。后来,他反复说了一句话:“这枚军功章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我们这个集体的!”

韩丙超口中的“集体”,在我和同事们的眼中,是这样一幅群像:不分军种,不分战区,不分隶属关系……来自多个医疗单位的4000多名医疗队队员,在第一时间攥指成拳。

人们不禁在问:是什么在凝聚他们的力量?又是什么在激发他们的能量?医疗队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不分你我,只有我们。”细细品之,我不禁想起了罗荣桓元帅的一句话:“我军有特点,历来就是反对‘我’的,用只是用‘我们’。”

罗荣桓元帅讲这番话,是在1929年。那一年的古田会议,人民军队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穿越时空,军魂永驻。此时此刻,在抗疫一线,这里按下的“快门”,锁定的是人民军队转型重塑再出发的“大景深”,彰显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永恒底色。

忘不了,队员郭玮从红区出来时的灿烂微笑。摘下护目镜和口罩,疲惫的脸庞上那深深的红色压痕,在人们眼中那样美丽。那一天,关于“最美压痕”的微博话题,点击量超过了2.6亿。网友们赞叹:这是看到的最美的脸,脸上的印痕有多深,爱就有多深!

同样被网友记住的,还有那位面对镜头不肯说出姓名的女护士。“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那些天,无数人的心头一遍遍涌动着这首难忘的旋律。

时间是可以触摸的,也是可以聆听的。

22年前,这首献给抗洪英雄的赞歌《为了谁》,拍摄地就在武汉。22年后,当年的歌手,再次为武汉唱响这曲献给勇士的歌。

一首旋律,穿越时空。一位医疗队员的话让我深受震动:“你是谁?为了谁?”老百姓传唱的这首歌,对我们来说,却是值得永恒叩问的课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胡欢,是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的一名司机,来自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他一直记得那天下达命令时的场景:连长问有没有人想上抗疫一线,全连所有人都往前跨了一步。

非常时期,胡欢所在的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凝视他的老部队,我却看到了另一条闪闪发光的“生命线”。

12年前,汶川抗震救灾,就是这支部队—15名空降兵不顾个人生死,毅然从4000米高空纵身跳下,空降震中茂县。

22年前,面对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还是这支部队—官兵们发出了震撼天地的誓言:“誓与大堤共存亡!”

68年前,惨烈空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这支部队—美军倾泻的炮弹把上甘岭山头削低了2米,也没能让他们后退一步。

从“上甘岭答卷”到“汶川答卷”再到“武汉答卷”,人民子弟兵用一个个胜利,彰显着我军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也映照着我军政治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抗疫期间,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在名为“拥抱武汉”的微信群里,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纷纷道出自己的“感动时刻”:火线入党时,举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刻;火线立功时,接过军功章和证书的那一刻;得知医院安排专人,照顾在家孩子的那一刻;在运-20上,接到定制的VIP登机牌那一刻;和家人一起分享习主席嘉奖令那一刻……

一个人的荣光,一家人的荣光。这里,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动时刻:2月21日,军委政治工作部领导慰问一线记者,专门给我们带来了慰问品。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领导代表首长也上门慰问,那天,我爱人打来电话激动地说:首长来家里慰问了,你在前方安心工作!随即,我父母也从老家打来电话,说地方的领导到家里慰问了。

组织的关怀,感召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许多医疗队队员和我说:这次任务虽然风险高、时间长,但全时在线、无所不在的温暖与激励,让他们和家人有了“超长待机时间”,每天能量满满。我特别认同一位“老政工”的话:我们之所以能够舍生忘死、以命博命,之所以能够打赢新时代这场“长江边上的上甘岭战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工作提供了可靠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品味这些难忘的瞬间,我仿佛看到:这是新时代人民军队的一幅壮美拼图。这拼图,蕴含着强军兴军的澎湃能量,映射着我军生命线的永恒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