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防微杜渐当好党报“把关人”

作者:■滕晓东 张 旗

摘 要:对于党报新闻工作者来说,版面安全特别是要闻版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如何增强底线思维、提升把关素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机制和流程上防范各类差错的发生,是决定媒体质量、品牌乃至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更关乎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关键词:版面;底线思维;把关素养

近年来,“黑天鹅”和“灰犀牛”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高频词,它们多指经济领域出现的那些或出人意料或可以预测的风险,经过发酵如骨牌效应一般引发的严重危害。其实,在新闻产品生产领域,“黑天鹅”或“灰犀牛”式差错也不鲜见,广大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各种形式隐患与风险的准备,不断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能力水平尤其是把关素养,切实防范各类差错的发生。

守底线,强化忧患意识——

新闻生产安全是底线思维之本

在资讯丰富甚至“过剩”的信息时代,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同样适用于新闻行业,其提供的新闻产品迫切需要精益求精地锤炼品质。打造精品新闻产品,才能使党报在全媒体时代更能凸显出其价值和意义,并拥有更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而精品新闻的基础就在于无差错。近年来一些媒体的文字性、技术性差错,影响了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提醒党报“把关人”必须如履薄冰,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绷紧新闻生产安全这根弦。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就必须认识到新闻产品会因差错成为“残次品”

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字之差,一词之错,就可能会改变稿件原意,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如同生产线上的“残次品”,成为不合格产品。正因为此,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多次对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出版物进行差错检查和评比,中国新闻奖在评选中也对媒体报奖作品出现差错实施“一票否决”,足见各级对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高度重视。如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张晓然曾发表文章《一位“一线评委”的见闻与感悟》,他在文中表示,通过参与评奖了解到中国新闻奖评奖的许多规律,这其中就有“发现差错一票否决”。媒体记者常慕城也曾在《新闻战线》杂志刊发过一篇体会文章—《我是如何与中国新闻奖“擦肩而过”的》,原本他撰写的一篇报道被寄予厚望,然而不久他却收到了《关于拟退回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的函》,“退回原因为:该作品差错情况超过两处,按照《评选办法》‘评选标准’相关规定,不得获奖。一处是标点使用不恰当,另一处则为病句。”常慕城感言: “这个教训实在是深刻,足以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即使是一处小小的标点符号,也不能出现差错!”事实证明,新闻工作者一旦在报道中出现差错,就不只是局部的小问题,也不可能“瑕不掩瑜”,整篇文章或整个新闻产品都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就必须认识到差错已成为媒体公信力的“消解器”

中国人常用“白纸黑字”来表明证据确凿、无法推脱,而新闻媒体是语言文字应用的重要领域,党报对文字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具有示范作用。一些文字工作者包括各级党政部门在拟制公文时,也常常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白纸黑字”为标准。长期以来,党报以其严肃性和专业性,在受众与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并成为舆论场的风向标。特别是党报的要闻版,主要报道党和国家的时政新闻、政策方针,并通过重要报道、重要评论、重要理论文章等传递党的声音、反映党的主张,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一旦发生差错,就会形成被动局面,从而造成对媒体公信力的“消解”。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就必须认识到网络平台已成为传统媒体的“放大镜”

网络时代特别是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呈现的人际传播,使得任何一点问题都会被“放大”,形成具有“黑天鹅”“灰犀牛”特征的舆论漩涡,这其中就包括媒体不经意间出现的差错。特别是类似重要会议、重大政策措施和领导人头衔、职务职级等差错,常常因为技术性差错演变成政治性差错。随着具备阅读、拍照、传播等功能的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使受众将差错截屏、拍照发送到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客观上容易使差错本身成为吸引眼球的“新闻”。而媒体发布的更正或声明,有时不仅难以消除消极影响,反而会助推差错的“二次传播”,形成一定的放大效应。

明红线,提升媒介素养——

把关定向需要练就“火眼金睛”

“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我们的报上天天讲群众路线,可是报社自己的工作却往往没有实行群众路线。例如,报上常有错字,就是因为没有把消灭错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如果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发表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仍引人深思。作为党报的“把关人”,明辨采编红线,守住新闻生产安全的防线,是新闻工作者提升把关素养、练就“火眼金睛”的集中体现和内在要求。

●练就“火眼金睛”,就要具备政治家办报的政治自觉

作为党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家办报的理念体现了党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要求。这使得媒体的每一篇报道、每一段文字、每一种倾向,都可能与政治紧密相联。习主席在2020年两会期间曾指出,“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在新闻工作中也是如此,原本只是错字漏字,却容易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采编工作中,涉及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姓名、职务等重要信息和重要指示,会议、文件的提法等方面的错漏较为常见,具体表现为:漏字错字错标点;引文词序颠倒;引文出处不准确;引文随意,根据原文基本大意杜撰内容;引文歪曲,只摘取部分文字导致断章取义或完全歪曲原意等。比如,“一国两制”易写成“一两国制”、“人大代表”易写成“大人代表”、“武警XX总队”易写成“XX省武警总队”等。可见,正确与错误可能只在毫厘之间,而练就“火眼金睛”首先得有政治家办报的眼光。

●练就“火眼金睛”,就要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储备

在《解放军报》要闻版把关实践中,大多数时候,拟刊发稿件出现的差错还是语言文字和知识性差错,这主要包括:错别字;语法错误;部队名称、地名、奖项名称等错误;诗词、成语等使用不规范;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历史知识引用错误;外文引用出现语法或单词错误等。工作中,我们常常把这些错误称为“地雷”,编辑人员要具备“排雷”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推进,军队媒体近些年来吸收了来自地方院校的新鲜血液,他们充满朝气且知识结构较新,但也存在经验不足、对部队不熟悉等问题。落实到采编实践中,就体现在“易错”二字,比如,原本是“合同训练”,却误写成“联合训练”;“练兵备战”误写成“练兵备仗”等。为此,在实践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丰富新任职采编人员的知识储备,练就识错纠错的“火眼金睛”,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

●练就“火眼金睛”,就要具备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

要闻版编辑工作中,除去较为明显的差错,还有一些极具隐蔽性的差错:如稿件内容结构存在的缺陷;稿件中出现的姓名、地点、时间、数量等要素前后不一;拟刊发在要闻版的典型报道消息稿与其他版面刊发的通讯稿、图片报道稿件内容不一致;稿件中出现部队建制、编制人数,武器作战性能数据以及图片中出现未公开的装备、部队番号等失泄密问题。此外,还有重稿、审稿手续不符合规定、图片摆拍及造假等问题。如我们在编稿过程中发现,某稿件标题为“某团”,正文中却是“某部”;稿件正文中为“某新型装备”,配图中却出现该型装备名称或代号等。可以说,版面上的错情林林总总,没有“精工细活”的工匠精神,就难以保障版面安全。“大国工匠”的精神,不仅仅是工业制造业领域需要秉承的精神,也应该是码字排版的“把关人”应有的职业情怀。唯有以屏息凝神的状态,通过练就的“火眼金睛”,认真面对版面上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语、每一篇文章,精益求精消除瑕疵,才能不断提高版面质量。

筑防线,化解风险隐患——

规范机制流程确保行稳致远

新闻界有句行话:“无错不成报。”只要报纸等新闻媒体还存在,防堵差错就是一个绕不过的坎、一个永恒的话题。正如习主席指出,要把好采访关、组稿关、审核关、发稿关,严格规范新闻采编工作流程。作为主流媒体,党报积极传递党、国家和军队的声音,必须确保新闻生产安全。筑牢版面防线,化解风险隐患,除了提升采编人员把关素养外,还需要在机制流程上进行规范和完善。

●化解风险隐患,需要强化版面编辑“最后把关人”功能

我国古代把校对叫作“校雠”或“雠校”。“雠”同“仇”,可见,所谓校对就是将差错视为“仇敌”,发现并改正。如何校对呢?古人曾说“校异同,校是非”。所谓“校异同”,是指“照本改字”,突出所校文本与原稿的关系,“校是非”则是“定本子之是非”,发现并改正原稿中的差错。作为要闻版编辑人员,版面就是阵地,守好阵地关键在防错纠错。新闻实践中,我们首先是“校异同”,查询审稿手续、对照审稿校对,这是要闻版编辑坚持的首要工作制度。而“校是非”中,我们坚持“对标”“唱读”“检索”“交叉看稿”等制度。“对标”制度,即对稿件中一些重要倾向性问题与规范要求以及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重要表述进行对标;“唱读”制度,即一人读原稿,其他人看校样,对报头、标题、领导人姓名和职务、重要表述、图片说明、导读、转文接口、电头、作者姓名等进行“唱读”;检索制度,对本报采编系统、新华社稿库等一一进行关键词检索,以防漏报重要稿件,这些关键词包括领导人姓名、中央、军委、国防部等;交叉看稿制度,在每一次出版面大样后实行不同编辑交叉看稿方式,确保每篇稿件都由多人审看。通过这些版面末端始终坚持的制度,许多“地雷”在付印前被一一排除,如某稿件中写到“战机满载弹药”,但配图中的战机却是空载;某稿件原本是“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却写成“海军新闻发言人”,等等。

●化解风险隐患,需要发挥检校部门“专业把关人”作用

编辑和校对工作关系密切,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有专家认为,“编辑是‘线性阅读’,即看稿主要是看是不是符合版面需要,顺便改正其中的错误。校对是‘点性阅读’,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差错,绝不允许像看小说一样得意忘言,而是要‘得字忘意’,专注于每个字词、字母或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甚至可以不知道这篇文章整体在说什么”。可以说,校对人员发现和纠正差错,对提高报纸出版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一些隐蔽性较强差错的识别和发现,一定程度上还依靠校对人员运用综合、推理、判断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发现和解决。《解放军报》所属的印刷厂校对组长期对“制定与制订”“量身订做与量身定做”“其中与期中”“截止与截至”“的地得”等容易混淆用错的字词进行研究和总结,逐步成为一支能够体现专业水平的校对力量。此外,我们还有一支较为特殊的编辑力量—总编室检查组,他们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校对人员,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人讲话引用是否正确、重要史料是否准确等方向上。如某篇稿件中写“西藏那曲地区”,而那曲在几年前已撤地设市;某篇稿件中,写到贫困地区某县,然而该县已于不久前被有关部门宣布脱贫摘帽……长期以来,检查组着力建设版本权威、来源准确的资料库,不断探索总结防错纠错机制,与校对组一起,成为版面把关的重要专业力量。

●化解风险隐患,需要营造采编人员“人人都是把关人”氛围

对于任何一个媒体来说,“把关人”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编辑部,甚至包括记者、通讯员等。为将关口前移,让每一层级都切实当好“把关人”,《解放军报》坚持新闻稿件三审三校制度,对稿件初审、复审复校、终审终校进行了严格规定,保证了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此外,2020年《解放军报》还改进稿件差错登记公示制度,每周将报纸付印前发现的差错进行登记公示,加强全员在思想上的“关口”意识,也让公示成为共享的过程,把一个人的经验教训变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业务学习的生动教材。如,“血液”误写成“血浆”、“泪眼朦胧”应该是“泪眼蒙眬”等。事实证明,一旦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就能在编稿审稿时自觉形成消除差错的“条件反射”,差错公示的数量也逐渐减少。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编辑校对工作,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升级变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数字化智能纠错技术在新闻实践中将发挥更大作用。这些新技术可以辅助采编人员对包括文字、图片、版面图等元素在内的内容,进行快速准确的校对、识别和纠错,提升工作效率和把关质量。实践说明,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党报“把关人”只有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始终对党的新闻事业充满敬畏之心,才能不负重托,在新闻舆论阵地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党报版面安全得到充分保障,以独特的“版面语言”书写属于自己的新时代篇章。

(作者分别系解放军报社总编室主任、一版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