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在践行“四力”中提高综合素养

作者:■朱章虎

摘 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应成为军事记者的必修课,通过强信念、练内功、转作风、树形象,不断提高能力素质,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舆论保障。

关键词:“四力”;新闻宣传;作风;文风

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军事新闻队伍。“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应成为新时代军事记者的必修课,通过强信念、练内功、转作风、树形象,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时度效,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舆论保障。

在走基层采访活动中强脚力

军事记者的战位在哪里,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军事记者要始终牢记军事新闻工作者“姓军为战”的职责使命,不忘自己既是“宣传员”也是“战斗员”,多到基层火热一线,采撷鲜活的新闻素材,讲述生动感人的强军故事。

走近更走进,身到基层心贴官兵。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新闻佳作,既是用笔“写”出来的,也是靠脚“走”出来的、用心“悟”出来的。军事记者要主动俯下身子,拜官兵为师,与官兵交朋友,真正走进官兵心里;多到一线,获取一手素材和鲜活事例;不仅面对面采访,而且肩并肩实行“五同”,拉近与官兵的距离,激发官兵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在2019年“新春走军营·记者在战位”主题采访活动中,《空军报》记者历时6天,行程数千公里,对经历调整改革移防的空军地导某营进行回访。其间,记者不仅“嵌入式”采访训练全程,还和官兵一起包饺子、过除夕,采写的稿件因文风清新、内容生动,受到读者普遍赞扬。

用脚板走出好作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军事记者强脚力的应有之义,无论走在哪里,都要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做到省繁从简,崇严尚实。要认真落实上级关于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决不把采访变成基层的负担。严格遵守新闻采访纪律,不搞特殊,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近年来,《空军报》记者认真落实外出采访有关规定,坚持到训练一线挖掘报道线索,采写原创新闻报道,不给基层报道员增加负担,按标准交纳伙食费,等等。既重文里功夫、又重文外形象,作风深入,脚踏实地,展现了军事记者的良好风貌,受到部队官兵的广泛好评。

在洞察强军目标实践活动中练眼力

眼力是军事记者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基本素质。只有练就一双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的慧眼,才能善于观察、敏于发现,从平淡无奇、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捕捉到具有报道价值的线索,并通过深入挖掘采写出鲜活的新闻报道。

增强业务素养,提高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衡量一名军事新闻人能力素质的重要因素。面对同样的事件,有的记者熟若无睹,而有眼力的记者却能从中发现新闻,见人之所未见;同样一篇来稿,有的编辑视为废稿,而有的编辑却能从中发现亮点,经过二次加工后“点石成金”。

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钻研新闻业务,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辨别力。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主动参加“新春走军营”和其他重大采访任务,通过深入地观察和思考,提高脑力和眼力。

2019年,《空军报》记者通过一次聊天式采访,了解到空降兵某营教导员余海龙为激发官兵发挥主体作用,探索实行“选听课堂”教育模式的做法。记者敏锐意识到,这是部队基层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探索。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后,推出了一个版的专题报道《“选听课堂”撬动了什么》,推动了部队基层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

擦亮新闻慧眼,捕捉精彩瞬间。作为“船头的瞭望者”,军事记者既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宏大场面,又要紧盯改革进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既要登高望远,又要抵近观察。既要学会用“望远镜”,把发生在基层的鲜活故事,与强军兴军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看,以小视角小切口展现宏大主题;又要善用“显微镜”,发现隐藏在新闻背后的倾向性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2019年,《空军报》记者针对少数官兵存在作风不实、章法观念不强的问题,及时推出《强化章法意识,坚守安全准绳》《强化基础意识,坚持按纲施训》系列评论,为广大官兵统一思想认识,把规矩树起来、把作风实起来、把职责扛起来提供了有力指导。

在深化报道主题中健脑力

新闻采编工作既是一项体力劳动,也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无论是采访、写稿还是编稿、校对等,都离不开大脑的深度思考。采写稿件时的命题立意、框架建构、选材行文,编辑稿件时的反复推敲、精心打磨,以及校样、出报的各个环节,无不是对脑力的锻炼和检验。

善于思考,增强稿件思想性。高尔基曾精辟地论述编辑工作的责任:“你们的责任,你们的使命,就是做最伟大的真理的向导。”

在新闻采编实践中,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稿子虽然是用浅显语言表述的,讲的也是寻常事,但读起来却令人回味、引人深思。这是缘于稿子的字里行间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能启迪人、引导人。这就启示我们,要多想想我们的采访目的究竟是什么?要通过稿件向官兵传递什么?通过深思熟虑,让稿件更具思想性、针对性。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一篇稿子的篇幅和字数虽然有限,但思想深度无限。要充分挖掘和提炼新闻主题,增加稿件的厚重感、穿透力和思想性,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深刻内涵的素材,聚焦强军兴军实践,为官兵实现强军目标、聚力备战打仗提供磅礴力量和不竭动力。

2018年2月,《空军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空军航空兵某团扎实推进实战化训练的做法,推出《问“道”探路者》报道,以“九问”形式对该团实战化训练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得失分析和思考探讨,为各部队在改革中发扬“探路精神”提供了借鉴。

勤于归纳,提高稿件指导性。军事记者不能把自己当成练兵备战的旁观者、简单记录者,要深入演练一线,和官兵一起摸爬滚打、出力流汗。通过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透过现象揭示新闻事实本质,解剖、阐释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做法,既就事论事介绍“是什么”,又就事论理讲清“为什么”“如何做得更好”,为部队开展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的经验和借鉴。比如《空军报》开设的“持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一例”栏目,不仅刊发部队的经验做法,而且一例一案配发记者点评,进一步提炼观点、升华主题,对推广部队训练、教育和管理中涌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发挥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在创新表达的方式方法中长笔力

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呈现。笔端有力,作品有魂。军事记者要不断增强笔力,在创新表达、改进文风上下功夫,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

勇于探索,创新表达形式。新闻贵在一个“新”字,不仅事件要新,表达形式也要新。新华社著名记者郭玲春曾经说过:“新闻,要永远给人新的感觉,包括内容到形式,某种样式多了,我就不写,我看报,若发现自己的报道在形式上和别人的类似,我就感到不安,对自己产生不满。”军事记者要摒弃惯用写法,从主题立意、布局架构到遣词造句,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既注重思想内容,又注重表现形式,采写主题深刻、形式活泼、故事感人、官兵想看爱看的新闻作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空军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推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报道,既有集体特写,又有个人素描;既有医务人员的日记、自述,又有客观报道、白描写真,充分展示了抗疫英雄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改进文风,用冒热气的语言、有温度的故事打动读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来自官兵身边、充满真情实感的新闻故事,才能引起官兵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军事记者要不断改进文风,在文字中融入思想情感,用真实的细节吸引人,用鲜活的故事打动人,用真挚的情感感染人,只有这样的报道才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空军报》记者以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文风,推出《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警报骤响游园时》等带着温度、冒着热气的报道,让官兵在“悦”读中接受了思想引领。

(作者单位: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