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练就“火眼金睛”,当好时代“瞭望者”

作者:■赞 歌

摘 要: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工作者只有练就“火眼金睛”,坚持不懈培养洞察力,深入一线提高发现力,面对复杂舆情增强鉴别力,才能当好时代“瞭望者”,不断提高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洞察力;发现力;辨别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四力”中,“眼力”是新闻工作者观察事物、发现新闻的重要素质。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新闻工作者应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练就“火眼金睛”,以过硬“眼力”不断发现和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不断提高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展现时代风貌、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强大力量。

一、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视角独特能见其新,洞察深刻能见其本。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新闻作品的优劣,取决于捕捉和把握事物具体特征和内在本质的能力。眼力深邃,善于洞察事物本质,则能发现反映时代精神、引起广泛共鸣的好新闻。练就过人洞察力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从政治素养中来。毛泽东同志曾形象比喻:“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一学问,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网,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以政治敏锐引领新闻敏感,心里装着“天安门”,必然看得清、看得透、看得远,就能够洞察蕴含于一般事物中的重要信息、重大价值、重要意蕴,即使站在“田埂边”,也能抓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好新闻。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曾参观上海图书馆。参观结束后,克林顿在座谈会上谈及21世纪世界和中国发展时,忽然话锋一转,公开重申对台湾“三不”原则: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这是美国总统首次声明“三不”原则。新华社记者凭借敏锐的政治触角,迅速采写了《克林顿总统公开重申对台湾“三不”原则》的新闻,短短375个字的消息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彰显出新闻工作者时代航船“瞭望者”的卓越洞察力。

从视野格局中来。“高亭新筑冠鳌峰,眼力超然信不同。”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深切揭示了眼力与视野格局的关系。画好一山需胸有千峰万峦,写好一兵需心怀雄狮百万。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认识世界、把握事物规律的水平,必须始终关心大势、关切大事、关注大局,着力培养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由点及面看问题的能力素质。

1985年春,著名军事记者江永红在西南前线采访,27天内在《解放军报》发表了4个头版头条,形成轰动效应。其秘诀在于他虽然身在火线,但以全局视野抓新闻,4篇稿件既是战地报道,也是透过硝烟聚焦中心的报道。他切合后方正在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前线战斗故事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他采写的通讯《理想,在战火中闪光》生动反映了广大官兵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崇高理想信念……一系列稿件有效回应了热点、有力引导了舆论。

从实践经验中来。“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军队新闻工作者必须把基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感情走基层、带着责任走基层,同官兵坐在一条板凳上、睡在一顶帐篷里、爬在一个战壕里,才能“看”到更加真实、生动的强军故事。

2011年,解放军报社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第一时间推出“阿里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哨所巡礼”专栏,近百名军事新闻工作者深入山区野营、岛礁营区、边防哨所抵近观察、亲身体验,采写、刊发了《千万里,我守护着你》《千百次,你锤炼着我》《今夜,甘巴拉瞪大眼睛》等大量鲜活的新闻作品,受到读者普遍赞扬。

二、提高从寻常中看见不寻常的发现力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力是军事记者采写新闻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作为军事新闻人,应该时刻关注官兵的强军实践,用心挖掘深藏于平凡事件深处的真理、真谛、真情,从司空见惯的练兵备战活动中发现、挖掘出好新闻,为实现强军目标赞与颂、鼓与呼。

善于见微知著。优秀的军事新闻工作者能够从事件的细枝末梢中还原事件原貌,能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推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厚度的作品,吸引官兵、打动人心。

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见微知著的榜样。1936年,斯诺飞赴延安采访了4个月。他从毛泽东打满补丁的衣服、朱德用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怀用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用线绳儿缠着一条腿的眼镜中,看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为“谜一样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正是凭借过人的见微知著本领,斯诺写就了闻名世界的新闻佳作《红星照耀中国》。

善于以小见大。人们常说,好文章要以小见大。这个“见”字,就是善于从平凡的军营生活中捕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点,通过细节挖掘出强军路上的感人故事;善于发现小故事中的时代命题、深刻内涵,让受众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听到“滚滚惊雷”。

2017年,我军“脖子以下”改革拉开序幕,《解放军报》“基层传真”专版编辑张科进深入基层蹲点,采写了《“训练标兵”调入英雄连后》等多篇报道,每一篇报道都以发生在连队普通官兵身上的“凡人小事”反映改革大主题,以小见大的生动故事,精彩呈现出广大官兵在军事变改中面对个人进退、利益得失时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

善于以点带面。 在2010年舟曲抗击泥石流灾害新闻报道中,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有一种青春激情燃烧—记中国“90后”士兵》等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报道以舟曲救灾为背景,截取一段段感人的救灾画面,从救灾现场延伸到军队建设,从救灾个体延伸到军队主体,回应了社会上对90后士兵逐渐成为军人方阵中的主体后,能否担当起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历史重任的关切。这种以点带面的报道视角,不仅写出了新意,更写出了深度。

三、增强从纷繁中“拨开云雾看峰峦”的鉴别力

“岚烟欺眼力,不见鹿皮翁。”新闻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此类现象:不同的作者采访同一件事、同一批人,得到的新闻却有着极大区别。造成区别的原因就在于新闻辨别力的高低,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能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具备廓清迷雾辨是非的高超眼力。具体说来,需要把握好“三字诀”。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准”字诀。时代在发展,新的挑战也在不断涌现。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使新闻海量信息爆炸,受众已迈入“情感满足需要,事实变得次要”的后真相时代,信息多元飞速传播,真相往往“反转”,导致网上舆论斗争异常激烈。面对复杂局面,新闻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目光,提高洞察力、研判力、处置力,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态度观点,大力揭露涉军虚假信息、坚决批驳错误言论,用权威信息和正面言论引领舆论走向,掌握网上舆论斗争主动权。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字诀。提高辨别力,需要坚持不懈培养锻炼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找到新闻的燃点、亮点、泪点,采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胡春华,在抗洪前线采写的生长于特区的某部战士李向群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诱惑,树立远大理想,在抗洪火线光荣入党、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有力回答了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是否堪当大任的时代之问。《解放军报》连续刊登4个头条,累计刊发27个整版,深入宣传英雄的时代价值,使李向群成为我军继雷锋后,又一个高规格、大规模宣传的重大典型。

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新”字诀。近年来,我军在互联网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建立多个账号,推送军事新闻报道,鲜活的形式和生动的内容吸引不少“粉丝”,体现了军队新闻媒体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2015年,人民网、新华网等36家主流网络媒体,刊载了赴马里维和的陆军某工兵团下士管泰然百余篇“蓝盔日记”,让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得到广泛传播。这样良好的宣传效果,得益于军事新闻工作者“眼界”与时代同步、“眼光”与网络接轨,“眼力”在创新中不断提高。

(作者系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