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浅析“日记体”报道在重大事件传播中的运用

作者:■滕鲁阳

摘 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报道中,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在大量推送记者采制的生动、客观报道的同时,开设了武汉抗疫日记栏目,鼓励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记录、讲述救护患者的场景、故事和情感历程,展现了主观报道的独特魅力。该栏目对于客观报道和主观报道双轨同行还原、记录、传播重大事件,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通过报道主体形象自塑,多维呈现新闻人物形象的报道思路。

关键词:武汉抗疫日记;主观报道;中国军网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为了多角度、全方位报道抗疫情况,展现军队医务人员与时间和死神赛跑,竭力救护生命的崇高形象,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在大量推送前方记者采制的新闻产品的同时,开设了武汉抗疫日记栏目(以下简称“《日记》”),该栏目以“日记体”的形式,通过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以第一人称主观展现抗疫实况,别开生面地描绘了新时代军队医务工作者的生动现象。

一、《日记》栏目呈现的军队医务工作者形象

(一)用“日记体”报道进行形象自塑

“招之即来,来之能战。”这是当下军人的生动写照。对军人而言,听党指挥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关键时刻主动归队的自觉,是争先恐后递交摁着红手印的参战申请,是除夕夜匆匆告别家人毅然出征的铿锵脚步,是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逆行身影。在抗疫日记中,通过一个个自述式的生动故事,塑造了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当代军人形象。

在《我和闺蜜继续春节的“相约”,只不过目的地换成了武汉!》的日记中,作为闺蜜的两位护师原计划利用春节假期带孩子们到雪乡去玩儿,在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后,蒋小娟主动退票并把带孩子旅行的任务托付给了闺蜜。之后,她立即递交了请战书。最终,闺蜜二人都入选医疗队。《在险难苦累面前绝不怂,请叫我硬核军嫂》日记的主人公吴婷婷,既是一名军嫂,又是一名军队文职人员。她在日记中说,感觉到疫情比较严重,便毅然报名,加入了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

《日记》栏目中展现的军队医务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付靖在《电视上播放了我们在病房为患者唱歌的镜头……》的日记中,讲述自己泪别家人奔赴疫区的那一幕时说:“父亲送我到家门口,他突然抱着我哭了。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见他哭,我强忍住泪水,告诉父亲,会平安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岑媛对哭闹的女儿说道:“妈妈是党员,是医务工作者,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冲在前面。武汉现在很缺医生、护士,妈妈必须去支援。再说,你看妈妈执行了这么多次任务,哪次不是平安归来?”这些主观式的报道,使一个个可信、可爱、可敬的医务工作者形象呼之欲出。

(二)“亲历式”叙述凸显了别样报道视觉

在疫区、在病房、在患者心目中,这些身穿白大褂的军队医务人员,是冬日里的暖阳、是降服疫魔的天使、是生命的救护神。他们把“悬壶济世”和“医者仁心”圭臬高高举过头顶,以强烈的责任感、精湛的医术和倾心的呵护,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使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增添了战胜疫魔的勇气、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在《日记》栏目中,不少军队医务工作者在记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过程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高度的专业性、崇高的使命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康军在《这例气管插管术,苗爸,干得漂亮!》的日记中,讲述了自己为患者邹爷爷插管的经历。面对近距离接触患者口腔里的病毒而产生的高度危险性的严峻考验,康军和同事们经过缜密的研究推演,制定了在确保安全的同时,科学高效的手术方案,使邹爷爷的手术获得了圆满成功。

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里,有5名男护士。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徐飞在日记中写道:“我的静脉穿刺成功率高,针针见血,一起并肩工作的同事都叫我‘留置针小王子’,大家在遇到有难度的静脉穿刺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我,找我帮忙……我们一起加油打气,互相鼓励。”祝清清在她《在死神手中抢生命,累并快乐着》的日记中,这样形容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之间互相监督、互相配合脱去满是汗水的防护服,互相提醒及时洗手、注意标准动作……”而在《那个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与我在武汉“相聚”》的传奇故事中,李传伟表达了与老同学相聚疫区、并肩作战、携手抗疫的信心。

(三)“角色”转换增强了医务人员的参与意识

在精心救治患者的同时,军队医务工作者想方设法呵护患者,以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坚定生活信心。真真切切的关爱,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敬。

初进病房,冰冷的仪器和紧张的治疗环境,使不少患者的内心增加了负担。为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医务工作者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排压。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分别采用思绪转换法、引导聊天法等。军医顾昱在《“本家姐姐”终于开心了,真开心!》的日记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她碰到了一位刚转到重症病房的“本家姐姐”,为了转移这位“本家姐姐”的思绪,她给患者讲述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并托姨夫发来了老家的风光照,鼓励这位同姓大姐早日战胜疫魔。

不管是在重症监护室,还是在普通病房,军队医务工作者在救治工作中,对患者既“治病”又“医心”。 医师陈阳在《好消息一个接一个,我经治的4名患者出院了!》的日记中提到:“她一住进医院我就注意到她心事很重……于是我主动与她拉家常,得知这位与丈夫同一天住进医院的患者,对能否治愈顾虑重重,我的救治工作就从解开她的心结开始。”病友服务中心护士张慧慧,也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为一名老兵患者带去抗疫的勇气和生的希望的故事。

从“被报道”到“自我播报”的角色转换,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参与感和自豪感,增添了他们为《日记》栏目提供鲜活报道素材的动力。

二、《日记》栏目的呈现特色

(一)运用“日记体”对主观报道进行积极探索

日记,是一个人对于所经历的事件和对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个性描述,是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微观记录。按照英尼斯的观点,它应具有时间偏向,以鲜活的日常记录对抗岁月的遗忘。日记的“时效性”可以辩证地看。一方面,日记是对过去的历史的主观印象记叙,也可以理解为事后及时补救的记录;另一方面,博物馆珍藏的著名人物日记多为研究对象和经验参考,这样的日记超越了时间限制,为后人了解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

日记原本属于个人内心世界的私藏,不在媒体公开报道的文本之列,与公共使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由于记事风格的独特、看待问题角度的别致,为人们了解、还原事实原貌和细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崭新的窗口,而成为媒体传播新闻事件的有效载体。《日记》栏目,通过新媒体将抗疫场景以“日记体”进行呈现,通过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主观报道,不失为新的报道形式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的一种有效尝试。

(二)全媒体联动形成传播合力

全媒体环境下,军队主流媒体要使抗疫报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除了在传播内容和报道角度上取胜,还应重视借助移动传播优势,实现全媒体传播、全路径覆盖,形成传播合力。

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开设的《日记》栏目,旨在鼓励广大军队医务工作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自发上传抗疫日记,既使微信平台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第一手新鲜素材,又让医务人员在获得报道者和报道对象双重身份体验后,增加互动意识和参与意识,焕发了自豪感。这些日记体报道作品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转发,大大提高了阅读量和传播力,被军地官方微博和自媒体广泛推送,《解放军报》还专门精选抗疫日记予以刊登,让电子日记以铅字的形式得以保存下来,实现了联动和跨域传播。

(三)多视域呈现新闻事件

在多媒体传播环境下,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广泛运用,为草根阶层民众表现自我、展现平凡人的生活场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非典型人物报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空前契机和机遇,丰富了报道路径和报道样式,从而使众多的非典型人物以多渠道、多侧面、多角度走进受众视野。

《日记》栏目,为人们还原了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鲜活形象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不仅是患者眼中不畏艰险、勇斗疫魔的医务人员,还兼具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伴侣等多重身份。在日记中,人们看到的,是担心病重外婆的年轻护士,是心系女儿的医生妈妈……正因为有冲突、有纠结、有对比,他们的事迹才更加鲜活、真切,他们的形象也更加立体、饱满,更能打动人心。

三、结 语

与其说“日记”是军队医务人员自发的感悟记录,倒不如说这是其对自身媒体形象的积极自塑。“日记体”报道样式,为将客观报道和主观报道相结合,多维呈现事件全貌、多角度描绘人物形象,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于我们在全媒体环境下搞好典型宣传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