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轻松用好“的”“地”“得”

作者:■杨亚丽

摘 要:助词“的”“地”“得”虽属虚词、无实在意义,但使用频率极高、作用无可替代,而使用混乱情况由来已久,造成后果不容小觑。为维护汉语言使用的规范性、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消除对受众造成的困扰,亟待对三者使用进行矫正、规范。用好“的”“地”“得”,通过语法划分是正途,而抓谓语是关键,找动词、找形容词是捷径。

关键词:语法;“的”“地”“得”的正确使用

助词“的”“地”“得”是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特殊虚词。它们在现代汉语中虽无实在意义,却是广播、电视、报刊、电子网络等各种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助词之一,可以说,语言文字表达离不了“的”“地”“得”,它们在句法功能上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一、使用现状

从目前使用状况来看,有时使用混乱、随意,包括一些中央媒体使用上也欠规范。特别是当今网络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出现,以及在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上的普遍使用,在为人们交流信息、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提高便捷的同时,其重表达而轻章法的特点,使“的”“地”“得”使用产生的混乱现象令人堪忧。这无疑会对语言使用的规范性、文字表达的准确性造成侵害,对读者、观众的理解造成困扰,对受众造成误导。因而对“的”“地”“得”的使用进行规范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二、原因分析

那么,“的”“地”“得”对人的困扰究竟为何?混乱又出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是两种情形:一是分不清三者,随意乱用;二是对三者不予区分,一“的”代之。如:“他跑的很快”“他使劲的跺脚”“只有不断的加强营养,才能长的更快。”

造成“的”“地”“得”混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没有从语法上搞清“的”“地”“得”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的”“地”“得”的运用会对句子的意思造成不同的解读。如:“他高兴地跳着。”“他高兴得跳起来。”两个句子词语差不多,但意思却不同。前者是强调“他跳着”,“高兴”是他跳的状态;后者强调的是“他高兴”,“跳起来”是他高兴的程度。这就是“地”“得”的不同作用。其次,对这个问题缺乏重视,觉得都读“de”,听起来不影响理解,因而处理起来常常很随意。一些网络媒体上为了一味追求信息传播的快捷,往往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一“的”到底。这都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准确性。

三、如何区分

如何区分好三个助词,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依语法划分过于烦琐,因而主张用词性划分:名词前面用“的”,动词前面用“地”,形容前面用“得”。笔者认为此种分法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对有些特殊情况则未囊括进去。如词性发生变化时:“钢铁让我们的生活发生质的改变。”“改变”本是动词,可本句中因变为名词前面要用“的”。再如,“天格外地蓝。” 蓝是形容词,但前面不能用“得”,而应用“地”。因而较多观点认为,最准确的判定标准还是语法:主谓宾,定状补;“的”定“地”状“得”后补。笔者赞同后者。原因在于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写明“的”“地”“得”分别为定语、状语、补语标志,那么,这三个助词的使用,以语法作用为标准才更准确、规范、合理。

既然“的”“地”“得”是一个句子中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那么要正确使用它们,就必须先搞清什么是定语、什么是状语、什么是补语,然后依次确定,在前面修饰主语、宾语的是定语,用“的”;在前面修饰谓语的是状语,用“地”;在后面修饰谓语的是补语,用“得”。说来简单,而在句法分析中,复杂的语法知识却往往令人眼花缭乱,分析一个复杂句子的成分也常常令人头疼。

笔者认为,在实际运用中,语法中作定语时“的”用错的不多,错处往往出在“地”“得”。而“地”“得”都和谓语发生紧密联系—在前修饰限定谓语的为状语,助词用“地”;在后修饰限定谓语的为补语,助词用“得”。

那么,搞清谓语就是用准“地”“得”的关键。即分析一个句子成分时,最紧要的是要判明谓语为何。找到了它,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谓语动作的发出者即主语,谓语涉及的对象即为宾语。然后再根据修饰限定的对象,决定“的”“地”“得”的使用。这种方法比按部就班地找主语、找谓语、找宾语要省力得多。

具体步骤可分两步走:

(一)找动词

我们知道,充当谓语最常见的是动词(还有形容词和名词),因而先找动词是捷径。如:

“她愉快地接受了这件珍贵的礼物。”本句中动词是“接受” ,为谓语;这个动作的发出者为“她”,“她”为主语;“接受”的是“礼物”,“礼物”为宾语。确定了主、谓、宾,再分别看它们前后的修饰词,“愉快”在前修饰谓语“接受”作状语,助词则用“地”,“这件珍贵”在前修饰宾语作定语,助词则用“的”。

“这事不能管得太死。”句中动词是“管”,为谓语。在谓语后修饰限定谓语的只能是补语,因而补语前助词用“得”。

“鼓点敲得响彻云霄。”动词是“敲”,为谓语;动作发出者“鼓点”为主语。“响彻云霄”非“敲”的宾语,又在谓语后起修饰作用,只能是补语,因而助词用“得”。

“他们玩得真痛快。”动词是“玩”,为谓语;施动者“他们”为主语。“真痛快”是“玩”的状态,为补语,因而助词用“得”。

“他检查得十分认真。”动词“检查”为谓语,施动者“他”为主语,“十分认真”在谓语后起修饰作用为补语,助词则用“得”。

以上句子中仅有一个动词的较容易把握,有些句子中有多个动词,就要分析动词之间的关系,地位并列,则为并列谓语,地位不同,则要看哪个动词是主要动词,主要动词为句子的谓语,其他动词则可能为从属成分。如:

“对新战士面对面地传、一对一地教。”句中“传”“教”两动词地位相当属并列关系,同时作谓语。其前作修饰限定的“面对面”、“一对一”都是状语,助词用“地”。

“他默默地站起来,狠命地咬着嘴唇,紧紧地握起了拳头。”句中动词“站”“咬”“握”是接连发生的一串动作,几个动作地位相当、没有轻重,并列作谓语,则动词谓语前修饰成分为状语,助词用“地”。

以上属地位相当的动词同时作谓语。还有一种情况是谓语动词地位不同,这时,主要动词作谓语。如:

“他累得不想吃东西。”本句中有3个动词:“累”“想”“吃”,但三者地位不同,分析句义我们知道,此句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累”,“想”和“吃”都是“累”产生的后果,是下一层次的动词,因而累是主动词,充当谓语。它后面的“不想吃东西”补充说明累的程度,只能是补语,所以助词用“得”。

“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句中有两个动词:“高兴”和“蹦”。但句子主要意思是“高兴”,“蹦”从属于“高兴”,表示“高兴”的状态。因而“高兴”是主动词,作谓语。它后面的“一蹦三尺高”只能是补语,则助词用“得”。

“他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句中动词“激动”“知道”“说”地位不同,“激动”是主动词,作谓语。因而“不知道说什么好”都作“激动”的补语,助词用“得”。

这些都是典型的动词作谓语的句子,而有些时候句子中无动词,就要考虑可能是其他词在作谓语。这就涉及第二个步骤:

(二)无动词则找形容词

我们知道,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动词,还有形容词和名词,不过名词作谓语一般不涉及“的”“地”“得”,因而不加涉及。下面是形容词作谓语的例子。

“天渐渐地冷起来。”此句无动词,无动词则找形容词。句中“冷”为形容词,作谓语,因而前面的“渐渐”是状语,助词用“地”。

“他红得很。”此句无动词,形容词“红”作谓语,“很”在后作补语,助词用“得”。

这里我们要注意几种特殊情况:

1.要注意词性发生变化的词。“我们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本是动词,本句中动词变成了名词,作“进行”的宾语,在宾语前修饰限定的是定语,因而助词用“的”。

“我们要让新兵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发挥”本是动词,但此句中词性变为名词,作“得到”的宾语,因而前面修饰限定部分的助词用“的”。

“我们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样,“学习”由动词变为了名词,作“进行”的宾语,因而宾语前助词用“的”。

2.要注意某些固定搭配的词语。如“……似的”“真的……”

“腿针扎似的疼。”

“天真的很蓝。”

这两句中虽然“针扎似的”和“真的”分别作谓语“疼”和“蓝”的状语,但由于是固定搭配,“的”不变为“地”。

可以说,掌握了以上方法,抓住了谓语,再注意几种特殊情况,就可以轻松搞定“的”“地”“得”。

另外,有一小口诀可帮助我们大致掌握“的”“地”“得”用法,也可拿来一用:

“白勺的”有选择,

名词前面笑呵呵;

“土也地”真神气,

喜欢动词前边立;

“双人得”不一般,

形容词前常出现。

(作者单位: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