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军队报纸专题报道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探析

作者:■马 璟

摘 要:报纸专题报道是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深层次需求的重要报道方式之一,也是报纸品牌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全媒体时代,军队报纸专题报道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发挥其独特作用,是一道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军队报纸;专题报道;守正创新

报纸专题报道是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深层次需求的重要报道方式之一,也是报纸品牌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全媒体时代,专题报道以其独具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在报纸中的作用愈显重要。置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互融合、相映生辉的全媒体时代,军队报纸专题报道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发挥其独特作用,是一道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全媒体时代专题报道在军队报纸中的作用愈显重要

专题报道作为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人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通过记录调查分析解释评述的报道形式,进行深入系统而又生动反映其发生发展和结果及影响的全过程,揭示主题的深刻意义,因而广受大众欢迎。全媒体时代,这种深度报道也成为各大门户网站追踪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专题报道在媒体中的作用职能来讲,可以称之为报纸的“压舱石”“贴金纸”“广告牌”。

纵览军队报纸专题报道,不能不提及《解放军报》的“军营观察”栏目。“军营观察”栏目以“唱响时代旋律、紧贴官兵实际、回应难点热点、精准实践指导”的鲜明特点,大幅提升了专题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展现出来的精度、深度、温度、黏度为全媒体时代军队报纸做好专题报道趟出了一条好路子。以该栏目2020年6月3日《一支部队的基层建设“辩证法”》一文为例。该文以事见理,在娓娓道来中不乏理性思考和哲学思辨,既有从基层抓来的活灵活现的“活鱼”,又有聚焦热点、难点的问题之眼和破解之道,做到了“读起来亲切、学起来有用”,其分析力、引导力大大增强了文章的传播力、影响力。该栏目类似的稿件经常出现,既有聚焦备战打仗的热点新闻,也有针对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思考,亦有围绕基层建设的抓问题报道,还有反映官兵面对困惑的思辨性报道。笔者曾经对300余名官兵进行过问卷调查,超过94%的官兵对这一栏目给予了“十分欢迎”“欢迎”的评价;有超过94%的官兵认为,“全媒体时代专题报道在军队报纸中的作用愈显重要”。

官兵对专题报道的广泛认同,与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据舆论研究机构调查统计发现,有29.5%的被访者喜欢报纸的“专题报道”。这是因为,全媒体时代,人们获知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多样和全面,故而简单的事实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获知事实背后的来龙去脉成为了今天人们对新闻的更高要求。对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我军官兵而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快餐式”报道让官兵“一机在手,信息全有”。而作为军队报纸把新闻做深做实,通过专题报道的呈现方式,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分析故事背后的道理,在加大纵向维度,拓展思维深度中,发挥其独特优势,既满足了官兵的精神需求,又为报纸的有效传播找到一条有效途径,可谓事半功倍。

二、紧贴时代需求,把策划的文章做足

专题报道的新闻性不能简单类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报道”,应理解为一个“泛新闻”概念,尤其在策划选题时要贴近时代,关注大背景,选取时代大势下的重点选题,具体到军队纸质媒体上,就是聚焦强军兴军实践,紧贴练兵备战实际,关注部队官兵生活。

要立体式策划。一个选题确定后,要通过立体式的体裁选择、文本形式、呈现方式、传播途径,进行立体式展开,多层次传播。比如,围绕做深做透,每篇稿件可从一个角度来说一个新闻点,系列稿件则聚焦一个主题。

要延伸式策划。通过一个选题的成功策划,延伸到类似的选题策划,从而使专题报道具有连续性、系统性。以《战略支援报》专题策划为例,报纸创刊近一年来,先后围绕国庆阅兵、精准扶贫、主题教育、深入贯彻《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进行了专题策划,受到部队领导和基层官兵的好评。

要引导式策划。所谓引导式策划,具体讲,就是加强与部队报道骨干队伍的业务互动联动,把一个乃至几个作者较为散乱的稿件集中策划成一个主题集中的专题报道,发挥化零为整的效果。或者通过预设选题约稿的方式,围绕某个主题集中策划,形成宣传规模。

要挖潜式策划。挖潜策划式,就是要帮助一些重点作者发挥其写作风格和优长,通过议题设置的方式,充分挖掘其宣传潜力,量身策划一些能够彰显特色、产生一定效应的选题。对于有些重点作者拥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作为编辑要通过挖潜式策划,把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为报纸提供优质作品。

三、力求“新”和“精”,增强专题报道的吸引力

全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分众传播等成为新趋势,能否让习惯了多渠道获取碎片化信息的受众,耐心看完动辄几千字的专题报道,迫切需要“新”和“精”,增强专题报道的吸引力。

要牢固树立供给侧需求。要注重用小切口对接大主题,持续提升报道的准度。以2019年12月10日《解放军报》军营观察栏目《“小马拉大车”究竟靠什么?》为例,该文对保障团和保障营等保障体系的解剖麻雀,直击编制体制调整后“人少事多”这个突出矛盾,用发生在官兵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对改革后如何换脑转身这个大主题进行了精准的诠释,让传播力和引导力同频共振。全媒体时代,军队报纸专题报道必须找准“叫好”与“叫座”的契合点,既要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又要注重亲和度,提升传播力。既要以政治家办报的敏锐度,在大方向上准,又要以“朋友圈”传播的亲和度,在切入点上准。要在报道深度上求实效。传播渠道多样、信息过剩的当下,如果从理性客观的视角审视事件,很多往往处在浅尝辄止的层面。这就要求军队报纸专题报道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报道深度上求实效。要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注重挖掘和剖析事件背后的逻辑和道理,改变以往掌握更全面的消息、更客观地呈现事实即可的思维;在整合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上下功夫,以剖析问题的锐度、逻辑思维的深度、实践指导的准度,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不断提升产品竞争优势。

要增强专题报道厚度深度。专题报道作为一张报纸的 “看点”,取决于报道的“专”和“题”。“专”就是专业,即专业的生产,“题”就是“问题”。要搞好重点工作的深度报道。要让上级党委出台的方针、政策,以及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与部队情况相结合融会贯通,就要剥茧抽丝,找出适合深入报道的重点题目,引领舆论走向。搞好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既要吃透上级精神要求,还要摸清基层部队建设需求,聚焦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化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走出去、沉下去,围绕普通官兵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深人采访剖析难点问题,展开深度报道。要在老生常谈中发掘新闻素材。对于一些“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旧闻、久闻题材,要翻新创新、推陈出新、新中创新,创新专题报道的方式方法,让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新路,给专题报道的厚度深度赋予时代内涵。要提升报道立体感。要摒弃“专题报道”就是简单的“事件+资料”的错误认识。要把专题性深度报道的“卖点”进行设计与打磨,就像一个产品进入市场离不开精心包装一样,让专题性深度报道真正成为纸媒的品牌。

要紧紧贴近官兵。要想争取官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紧紧贴近官兵。要在提升报道黏度上求实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官兵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语言体系上更加亲民、在报道方式上更加互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架起沟通的桥梁。要采取一种亲切的、从微观叙事切入的视角,力求让官兵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从中得到切身利益。要遵循官兵认识问题的规律,把专题策划运作得更具立体感,更具真实感,使报纸在官兵中达到有口皆碑的程度。要强化军队报纸的“个性”,形成以报道形式个性化在竞争中求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要打造报道场效应。全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满足于以局部的、片面的视角与价值判断方式处理信息,而是希望通过创新的专题策划,进行深入分析,从更符合其本来面目与价值的角度形成认识。这启示我们,军队报纸专题报道,要注重对新闻进行更深入独到的分析、解释,梳理信息并使之有序化,赋予其与受众密切相关的意义,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如果有关专刊、专版在专题策划中仅仅告诉受众一些谁都能想到的浅表层的“分析联想”,那么这种专题策划是否成功就值得怀疑。在媒体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媒体与读者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未来军队报纸品格的提升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高品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传媒大战中发挥强势和优势,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战略支援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第三编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