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张大禾:用忠诚坚守军队出版阵地

作者:■王 迪 邵龙飞

2020年1月8日,第十三届韬奋出版奖评选结果公布,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军事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大禾光荣入选,成为此届获奖者中唯一的军队出版人。韬奋出版奖是国内出版界最高的个人荣誉奖,每3年评选一次,每届最多30人入选,是出版人心目中的“珠穆朗玛峰”。

在漫长的30多年编辑生涯中,张大禾一直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努力创造了出版工作者生命中的最大值。他拥有着怎样平淡却不凡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版世界。

一、怀揣骄子之梦,将青春献给国防

1989年,张大禾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怀着从军报国之梦,被特招进军事科学出版社当编辑。入伍10余天,他与其他10多个从地方大学入伍的同志一道,被上级派到老山前线当兵锻炼。

蹲猫耳洞、守主峰前沿阵地,张大禾在西南边陲经受了战火的考验。

部队回撤后,他先后在步兵连、机枪连和炮兵连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站岗、同训练,身上的“兵味”日渐浓郁。

在连队指导员缺编的情况下,作为连队的代理副指导员,张大禾承担起了连队的政治思想教育等工作,还负责辅导报考军校战士的文化课。

“这段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战场环境的严酷洗礼和基层部队的艰苦磨炼,使张大禾迅速适应了部队生活,深入了解了部队,迅速完成了由地方大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

这期间,由于表现突出,他荣立了三等功。

有了部队实践经历,张大禾对军事体能、技能、一线作战部队等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回到军事科学院后,他敏锐地发现,出版社负责出版的图书,绝大多数为抽象的军事理论类,同部队鲜活的军事实践又有些不同。

张大禾遇到了拦路虎。

“要想给别人编辑书稿,自己得先成为行家里手。”于是,他参加了军事科学院举办的首期干部军事理论集训班,在鲍世修等各学科专家的精心授课下,张大禾系统学习了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军战史、战略学、战役学、军制学等军事理论基础以及军事科学研究方法,并代表出版社参训人员撰写了学习交流文章《军事理论图书的编辑工作初探》,对军事理论图书的编辑工作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被收录到集训班结集出版的论文集中。

1998年,为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张大禾还报考了在职研究生,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学习、工作两不误,并最终获得军事学硕士学位。

这些都为他从事军事理论图书编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笃定拼搏之志,踏实苦干挑重担

张大禾分配到军事科学院时,军事科学出版社刚成立不久,人员少、家底薄、办公条件非常简陋,组织机构也不健全,连总编室和编务人员都没有。

作为社里一个年轻编辑,张大禾除完成编辑书稿任务外,还承担起总编室的绝大部分工作,负责选题和书号申报、ISBN书号的管理与发放、各种编辑工作文件的登记与管理、样书与稿酬的发放、与作者的书面沟通、书稿档案的管理、著作权管理等等,一个人当几个人用,事无巨细,他都干得有条不紊。

上级业务主管机关看张大禾年轻又是“科班”出身,多次抽调他参加对全军出版单位的考核与检查、图书评奖的编校质量检查等工作。但准备调他过去从事其他工作,却被他婉拒了。“我觉得编辑工作更适合自己。”张大禾说。

在张大禾看来,“北大”这块金字招牌,给他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压力,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作为责任编辑,张大禾不仅对书稿精雕细琢,反复修改加工,仔细编辑核对,为书稿质量的提高贡献了力量,而且承担了大量组织协调排版、校对、印刷、装订与发行等出版流程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些重点图书的出版任务。

在实践中,张大禾注意不断总结编辑工作经验,针对军事图书的特点,积极探索编辑工作规律,总结了把好军事图书质量关的基本方法,精心编写的《编辑工作参考》,成为军事科学出版社图书编辑对政治、保密、法规、史实、学术以及体例等方面进行把关的参考依据,为提高图书出版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机关、院校在组织编写丛书等大型出版工程时也会请他去讲课或把关。

在30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张大禾先后完成了近千部书稿的初审、复审和终审任务。其中,仅他担任责任编辑、独立完成的编辑工作量就有五六百种图书、总计字数近亿。

作为军事科学出版社的业务骨干,张大禾承担了许多重要图书,特别是以军队重点出版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为代表的国家和军队级重大出版工程的编辑出版工作,如《毛泽东军事文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抗美援朝战争史》《世界军事革命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张大禾也不例外。他的妻子姜沛曾任军事科学出版社美术编辑,她是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毕业与张大禾一道入伍的。两人在工作上紧密配合、互帮互助,彼此欣赏、互相成就。一人负责图书文字编辑,一人负责装帧设计,共同为图书的出版付出心血,在上百种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留下了两人的名字,有些图书还分别获图书奖和装帧设计奖。军事科学院的院徽也是出自姜沛的设计。

三、坚守工匠之心,打造众多精品力作

“编辑是职业更是事业。”通过严谨细致的编辑工作,30多年间张大禾打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品,受到领导、作者和读者的好评。

《中国军事通史》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组织编纂的鸿篇巨制,共20册800余万字,全面系统地记叙了自夏商周直至中华民国期间的军事史要。

在出版社领导的带领下,张大禾承担了共9册400万字的编辑任务,占丛书总量近一半。

为做好全书的编辑工作,张大禾协助出版社领导精心设计,通盘考虑,仔细规划设计了统一的体例、规范和版式,对书中的图表等体例也作了详细要求。

不仅如此,张大禾还查阅史料,核对史实,订正引文和注释,与作者反复沟通协商,纠正了书稿中存在的错漏,使书稿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确保书稿文字质量,张大禾提议专门聘请人民出版社曾参与毛选出版的老校对员校对书稿。

不是精品不出手。最终,这套图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

众所周知,编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他人作嫁衣”,但张大禾却毫不懈怠,一直勤勤恳恳。

由于长期看稿子,特别是晚上经常加班,有段时期张大禾的左眼总是干涩难忍,做饭时切洋葱都流不出眼泪。到301医院反复检查都确诊不了病因,但是医生共同的建议是:眼睛过分疲劳,需要休息。听从医生建议后,他适当调整了作息时间,眼睛的症状果然得以缓解。

张大禾面对鸿篇巨著总是耐心细致,精益求精。那年,原稿近200万字的《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的编辑工作交到了张大禾手中,该书作者是军内著名作家,出版过许多有影响力的历史著作。

对于作者,张大禾敬重但不迷信。他认真从政治、法规、史实、学术及体例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在策划组稿时与作者反复讨论书稿的结构体例和写作风格,确保书稿的通俗性和可读性;根据内容将书名改为《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压缩重复内容,删减多余枝蔓,将文字精简到130万字左右,重新厘定为上下两卷……

每次改动,张大禾都与作者反复沟通,充分讲清修改的原因和必要性,作者对他提出的意见心服口服,称赞经他编辑的书稿“有了脱胎换骨的完善和提升”。该书出版后荣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奖,是与《王蒙自传》等并驾齐驱的5部获奖长篇作品之一。

编辑一本好书,结交一个好友。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忘年交。作者对张大禾非常信任,后来在其它出版社出书前,也会先将书稿寄给他征求意见。

30多年来,张大禾参与策划、组稿和责编的许多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他因工作业绩突出,获得了不少荣誉—“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内的重要图书奖项也被他拿了个“大满贯”,仅第七届解放军图书奖10本获奖图书中,就有3本是他责编的图书,创造了该奖项的纪录。多年的勤奋使他4次荣立三等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后,原军事科学出版社等三家军队出版社重组为新的军事科学出版社,张大禾被任命为总编辑。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努力做好自身的编辑工作,更要带领年轻的编辑队伍按时保质地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出版任务。

当记者问张大禾的获奖感言时,他感慨地说:“30多年的出版生涯,是军队特别是军事科学院培养造就了我。我将忠实守望好军队出版阵地,继续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军事科研服务,为繁荣和发展军队出版事业再立新功。”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部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