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战地记者成长路径探析

作者:■吕锡成

主持人语:

据《新闻学大词典》解释,战地记者( war correspondent),是指“被派去报道一场战役的报人”。战地记者是近代报业和战争联姻的产物。追忆16世纪以来的历次战争,我们都可看到活跃在战场上的战地记者的身影。

这是中国战地记者的声音—以范长江、孟秋江和陆诒为代表的新闻记者,冒着枪林弹雨,走向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记录下中国抗日战争的珍贵历史。在剑桥攻读硕士学位的萧乾,走进战事激烈的二战西欧战场,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向国内传递来自欧洲的战地新闻。朝鲜战场上,中国战地记者跟随抗美援朝部队跨过鸭绿江,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战火中中朝两国军民的不屈意志,魏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家喻户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理念、内容、渠道、平台和展现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战地报道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便捷。然而,任何样式的战争,都需要战士彰显血性、视死如归;任何形式的战地报道,离不开战地记者勇往直前、出生入死。新时代的军事记者,应当如何传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如何面对军人和记者双重身份的责任担当?为此,我们约请数名军事新闻工作者,结合他们的采访实践和对战地报道的感悟,对融媒体环境下战地报道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探讨。

主持人:吕俊平

战地记者成长路径探析

摘 要:战地记者是军事记者中的“特种兵”。分析考察中外著名战地记者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如: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有全局视野和观念,有很强的拼抢意识,有细致深入的观察。

关键词:战地记者;成长路径 ;探讨分析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真相告诉人们。”在武装冲突和战争持续不断的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以难以想象的勇气、热情和坚持,勇敢地走进战火纷飞的战场。即使危机四伏,哪怕牺牲生命,仍然要把采写的新闻报道发出去……这些人,就是让人心存敬意的战地记者。

何为战地记者?有专家学者认为:“战地记者是在一场战争期间,被新闻媒体派到战场、敌后或交战某一方的指挥中心,以便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采访、报道与战争有关的见闻、事件、话题等内容的记者。”

回望灿若星河的中外新闻史册,我们会发现,曾经涌现过不少著名的战地记者,如:威廉·拉塞尔、罗伯特·卡帕、杰克·海敦、陆诒、范长江、阎吾等。他们以其大无畏的气概和牺牲精神,一往无前地冲锋在战争风云的前沿,为世人记录下一幅幅真实的战场画卷,在新闻史上留下大量经典作品,也将他们的记者生涯和整个人生推向辉煌巅峰。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战地记者?或言之,要成为出色的战地记者,需要具备哪些精神特质和素质能力?笔者在分析考察中外著名战地记者的成长经历后,深感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要有远大理想和抱负

认真了解和分析拉塞尔、卡帕和范长江等著名战地记者的成长经历后,我们不难看到,他们虽然性格志趣不同、意识形态有别、新闻风格各异,但他们都抱有向外界报道战争进程和真实情况的强烈愿望,怀有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宏大志向,有着建功立业、成为著名记者的理想抱负和价值取向。很难想象,如果一名记者只是贪图生活的安逸,贪恋工作的安稳,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当战争真正来临时,他怎会挺身而出走向战场,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更遑论能够成为优秀的战地记者。

20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国民党军队全力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消灭于长征途中。当时,只有26岁的《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范长江,苦苦思索着两个问题:红军的前途命运将会如何?日军占领若干大城市之后,我国的西北地区必将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那里的情况到底怎样?尽管他深知,西北地区兵荒马乱、危机重重,但他毅然走进大西北,过雪山草地,钻原始森林,几度遭遇危险,实地采访报道了红军长征和西北问题,从而写出新闻名篇《中国的西北角》。对此,范长江说,一个记者,一定要有抱负。“抱负、理想,不是个人主义,这是我们的国家,广大群众所要求希望于记者的。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著名军事记者阎吾从1946年开始,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边境作战的战地报道,是新华社军事记者当中参加战斗最多、写下战地情景新闻和战斗通讯数量最多的一位。他曾经说:“作为一个军事记者一定要有抱负。就是要把革命战争的历史镜头留给后代,有些东西可以事后写,但是历史镜头必须亲临阵地才能看到,必须当时写出来。”正是这样的理想、抱负,激励着他舍生忘死在战场上奔波采访,写出数百篇新闻作品,其中不少成为军事新闻的名篇。

要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战场上,子弹和导弹是不长眼睛的。战地记者因为必须进入战斗一线或核心战场,在枪林弹雨、双方互相厮杀的环境中,谁也无法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在交战双方中,任何一方的情绪一旦被激发起来,或者失去理智和控制以后,不加区别和没有限制的盲目杀戮是很容易发生的。战地记者无论是随军行动,还是单独行动,都有可能成为敌方随意袭击和狂轰滥炸的对象。据介绍,自21世纪初以来,全世界有数千名战地记者在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和战争中死亡。仅仅在叙利亚战争中,截至2018年,就有153名记者丧生。

面对这种随时都会失去生命的险恶环境,记者如果没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强烈意识,没有向世人真实报道战争的价值追求,没有一种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很容易就会焦虑紧张、手足无措,甚至退缩不前,是很难完成好采访报道任务的,更无法采写出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战地报道。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一生曾经历过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北非战争等许多重大战争和战役。在以色列战场采访时,他的腿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但这丝毫没有让他惧怕和退缩。卡帕曾说:“惜力、惜命,不愿付出代价,就不会在事业上有所作为。”1954年,作为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卡帕再次亲临越南战场,伴随采访法国军队在越南的军事行动。为了离炮火更近一点,卡帕随法军车队一起前行。在一次停车间隙,卡帕准备下车拍摄,结果刚下车,就踩上了地雷,不幸遇难,年仅41岁。

我国著名战地记者宋大可和卡帕一样英勇无畏。抗日战争期间,宋大可参加了无数次战场报道工作。他有一句名言:不到前沿,我怎能拍到实战的照片?在泰安战役中,他随突击队冲上蒿里山,拍下了解放军3名战士扼守山顶孤堡、与敌人对峙一天的战斗情景,写下了著名的战斗通讯《蒿里山三勇士》。1947年9月7日,在鲁西南沙土集围歼敌人的战斗中,为了把将士们英勇战斗的情况真实地报道出去,宋大可不顾劝阻,毅然地进入突击营的前沿阵地。在战斗快要结束的时候,一颗炸弹飞来,正好落在他所在的掩体,宋大可不幸被炸弹击中而牺牲。

当然,战地记者在种种危险之中,既能胜利地完成任务,又能保护好自己,那才是我们所期望的。

要有全面过硬的专业能力

战地记者是军事记者队伍中耀眼的“特种兵”,享有一般记者所没有的殊荣。自然,素质能力方面,对他们也会有更高要求和标准。从新闻专业能力上说,战地记者必须能迅速选择采访对象、与人顺畅沟通交流和快速撰写新闻稿件等。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传播格局下,战地记者还要具有一专多能的全媒体采编能力。除了能写文字稿件外,还要掌握摄影、摄像、录音技术,同时还能利用海事卫星等通讯设备及时向后方传送稿件。在体能要求方面,战地记者还应有强健体魄和坚韧耐力。这是因为,战场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需要驱车长途跋涉,有时则需要背负着数十斤重的摄影机、摄像机、食物,徒步前往采访地点。有时可能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晚上休息也可能就在野外露宿。

当然,对战地记者来说,最重要、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能力素质,还是要具备基本的军事专业能力和素养。如:2002年年底,美国五角大楼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夕,就启动了一项培训战地记者的计划。这是越南战争以来,五角大楼举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地记者培训。培训的目的就是加强战地记者的生存能力和军事专业素质。具体的训练内容有军队常识、弹药识别、战地急救、交战规则以及遇到核生化袭击时如何自我保护。此外,美军还对记者进行了反擒拿、射击、求生技能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训练。

除了进行短期应急培训外,军事记者还应该时刻做好上战场的准备。在平时就要深入学习战争,研究打仗,尽最大努力掌握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联合指挥、情报预警、战役战术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知识和常识。这不仅能够提高记者在战场的生存能力,还可以帮助战地记者顺利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要有宏阔视野和全局观念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曾多次强调,记者要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他说:“作为新闻工作者,要能把任何事情都放在大局的天平上进行称量。有的事单独看也许很重要,但如果放到大局的天平上称一称,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同样的道理,原来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放到大局的天平上一称可能会很重要。”战地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更应该具备把握全局、看清大势的能力。走上纷繁复杂的战场后,不仅要了解参战双方的兵力部署和规模,特别是了解我方官兵的作战情况和感人事迹,更要从政治、战略和战局的高度上,准确把握国内国际斗争形势,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仔细研读著名战地记者阎吾的作品后,我们会发现,他善于把战场的微观情况与战略战局的宏观形势密切结合在一起。他能透过司空见惯的战斗场景和日常军旅生活,洞察并迅速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真谛进行报道。他的同事感慨地说,“我们和他在同一支部队或一个战场采访,他考虑的问题,提出的思想,写出的报道,总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揭示得更深,具有独到的见地,不能不令人佩服”。解放战争时期,阎吾写下的每一篇战地报道,虽然大多只有几百字,但内含却无比广阔,勾勒的是一个时代的侧面,反映的是时局最本质的东西。

曾经参加过边境作战采访报道的著名军事记者江永红,在谈到如何搞好战地报道时也认为:“身在前方勿忘后方,我认为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我1979年当记者的第一课是在前线上的,虽然十分勤奋,写出来的稿子却不行,不行在尽是战斗过程而缺乏思想。思想从何而来呢?”经过认真研究其他记者的采访经历和作品,他发现,战地记者不能只是简单地报道战争场面,更要知道后方的读者关心关注什么问题,他们的内心有什么疑惑。只有针对广大受众关心的问题或话题,加强报道的思想性针对性,才能够真正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引发人们的广泛共鸣。

要有充满激情的拼抢意识

记者常常被人称为“无冕之王”,其实,记者的权力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记者证并不是万能的通行证。部队官兵都在紧张地进行战斗,不但没有人给你保障采访所必需的食宿和交通,还经常会遭遇采访对象不配合,拒绝采访、不审核稿件的尴尬,甚至会受到粗暴驱赶、受到不合理责问。在这种情况下,对战地记者来说,无论是出于新闻职业本身的要求,还是为了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哪怕有千难万险,你也必须靠自己的坚持和韧劲,千方百计地完成你的采访,及时将战场上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消息报道出去。艾丰在他的《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记者,为获取第一手材料,都是不惜流汗,不怕流血的!”

有“世界第一位战地记者”之称的拉塞尔,刚开始前往克里米亚战场采访时,官兵们以一种怀疑的眼光打量着他。宿营时,他的帐篷被扔出营地;他向部队长官申请给养,得到的却是嘲笑;他想采访,却受到了将军的严厉责问,而且拒绝提供任何情况……但拉塞尔并不气馁。他历尽艰险,深入前线,观察战场和战争。当他在联军驻地看到士兵们处在极其恶劣的境况时,便不顾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盟军总司令的反感,写了一篇真实而具体的现场报道。由于拉塞尔的批评性报道,英国撤换了前线指挥官,部队的装备和战斗力得到大大增强。英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拉塞尔回国后,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联盟使馆发动野蛮空袭,邵云环和许杏虎、朱颖夫妇牺牲。当时,《人民日报》驻南联盟记者吕岩松正好回到大使馆。他刚进屋,就听到一声巨响,随即漆黑一片,屋顶楼板在他眼前十几厘米处轰然塌落,紧接着,第二次爆炸声响起……面对突如其来的空袭,吕岩松一时有些紧张慌乱,但他很快镇静下来,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带上照相机和海事卫星冲出房间,立即拨通《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胡锡进的电话,向他口述使馆被炸的消息。接着又冲进火光冲天的现场,抢拍下使馆被炸的现场照片,包括3位烈士的遗照。随后他又强忍悲痛,抓紧撰写目击使馆遭袭和3位烈士遇难的消息和通讯。第一个发出了让全世界震惊的独家新闻,也为我国外交和政府决策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战场上,许多瞬间、场景和事件都是稍纵即逝的珍贵的新闻资源。能不能抓得住,能不能抓得好,对战地记者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考验。战地记者只有具备强烈的拼抢意识,在第一时间深入新闻现场,才能看到最生动的场景,听到最真切的声音,抓到最感人的细节,从而写出独家、精彩的新闻作品。

要有细致深入的观察能力

如果说正义、勇敢、坚毅、敬业是一名战地记者的标配,那么,发现力、洞察力和表现力则是优秀战地记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在敌我双方殊死搏杀的战场上,参战部队众多、战斗行动复杂、作战地域开阔,战地记者是依托前方指挥部获取战况信息,还是跟随主攻部队报道最新动态;是前往战斗最激烈的现场采制战地特写,还是深入后方医院采访官兵先进事迹……这都需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尤其是到达采访现场后,更要用心去观察采访现场,用情去感受采访对象。

著名作家刘白羽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新华社战地记者,采访报道了解放东北的历次战斗,后来又跟随部队报道我军解放北平、武汉以及新中国诞生的情况。曾经写过《光明照耀着沈阳》等新闻通讯,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关注和肯定。他在谈到观察的重要性时说:“投入战争之后,随时随地,一语一词,一场景,一感受,我往往在行军途中停下几步,掏出小本,匆匆记下几个字。而这些观察,这些细节有如流星闪电,你不立刻把它捕捉到,它就瞬息即逝了。而它们最逼真、最动人,对我写通讯有很大帮助,它们往往给文章增加了生动、鲜明的特色。……我认为观察事物的敏感是一个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本事。”

曾经写出新闻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在介绍创作体会时说,在朝鲜战场,他被志愿军官兵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所感动。他细细地和官兵们交谈,让他们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你跟他们谈得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使你也沉入他们的情绪中,也就是说,使你感受得更深些。”一次次感情的交流,一回回心灵的碰撞,最终使魏巍感悟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最基本动力,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他深有体会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受到的,也就浅;你根本还没有感受呢,那就用不着说了。”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