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直面血与火 “圈粉”无意间

作者:■刘万平

摘 要:融媒体时代,战地记者携带的装备“鸟枪换炮”,战地报道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武器的关系,人总是居于主导地位。战士如此,战地记者亦然。因此,战地报道永远是一项需要担当、激情、勇毅、牺牲等强大精神品质做支撑的事业。

关键词:战地记者;使命感;精气神;感染力

时代决定战争的样式,时代也决定着战地报道的形式。身处媒体融合快速推进的信息化时代,战地报道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便捷,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任何样式的战争,都需要战士彰显血性、视死如归;任何形式的战地报道,同样也离不开战地记者勇往直前、出生入死。毫不夸张地说,战地记者就是特殊的战士,其所担负的报道任务就是特殊的战斗任务。

“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对我军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在融媒体环境下开展战地报道,变了的是手中采撷制作新闻作品的工具和脑中谋划传播质效的思路,不变的是胸中炽热的情怀和脚下坚定的步伐。一言以蔽之,战地报道永远是一项需要担当、激情、勇毅、牺牲等强大精神品质做支撑的事业。

使命感:战地报道的力量源泉

对任何一个血肉之躯而言,战争的残酷及其所引发的恐惧感,都无须赘言。“在现场的每一分钟,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发生的这一切。但我是一个拿相机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门就躲开,还是应该负起摄影记者的责任?”曾在卢旺达、科索沃、车臣等多个冲突地区采访过的美国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所说的这番话,无疑代表了很多战地记者的心声。

记录历史,展示真相—这是随着近代报业发展出现战地报道活动以来,很多战地记者面对战争时冒险坚守而不肯躲开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罗伯特·卡帕到埃德加·斯诺到詹姆斯·纳切威,无不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他们投身战地报道的使命所在,是激励他们不断靠近战火的力量源泉。

而对我军新闻工作者来说,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历程和人民军队阔步前进的步伐,随军采访进行战地报道乃是职责所系。若论使命感,除了在“现场记录历史”的荣光与豪情外,无疑还有着更鲜明、更具指向性的价值内涵,那就是以手中的纸笔和镜头做武器,记录我军官兵英勇无畏、攻坚克难的精神气概,展现我军战斗的正义性与崇高性,提振军心士气,赢得舆论支持。正是因为肩负着这样的神圣使命,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和几场边境作战,一批批军事记者冒着枪林弹雨深入战场一线采访,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一篇篇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报道,拍摄了一幅幅弥足珍贵、生动鲜活的影像。

今天,信息技术引领的媒体融合方兴未艾。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战地记者身上携带的装备“鸟枪换炮”,不再局限于纸笔和相机,而是拥有了种类众多、功能丰富、使用便捷的电子类媒介传播工具,得以将其报道快速推送至不同形式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客观而言,现代化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战地报道的效率,为优秀战地报道的出炉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但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武器的关系,人总是居于主导地位。战士如此,战地记者亦然。如果缺乏崇高使命感的牵引,缺乏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战地记者的装备纵是再精良,也很难拿出叫得响、传得开的战地报道。这和毛泽东同志当年讲的“钢多气少”的军队难打胜仗是一个道理。所以,对我军新闻工作者而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担当意识,是完成好战地报道任务的先决条件,是永不过时的精神法宝。

精气神:战地报道的血性底色

战地报道的危险性,决定了战地记者必须要有非凡的胆气与血性,要时刻准备流血牺牲。据统计,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消息报》有40多名记者牺牲。抗战时期,新华社牺牲的战地记者多达110余名,解放战争期间又有28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中外历史上有所建树的战地记者,无不是在用鲜血乃至生命完成任务。采访过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身上中过237块弹片,头上缝过57针。解放战争期间,随军采访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阎吾臀部负伤感染,在坐着小推车后送时,车子又掉入深沟,真是死里逃生。我军老摄影记者郝建国1946年在战场拍摄时,被炮弹爆炸崩起的石子击伤了一只眼,仍然坚持在前线采访。抗美援朝期间,他硬是靠着一只眼睛,拍出了《夜战飞贼》等佳作。

近年来,我军在执行一系列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时,很多军事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他们勇于担负重任,自觉接受砥砺,展现出了从事战地报道所需要的优秀精神品质。比如,在汶川、玉树、芦山等地抗震救灾行动中,多名军事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跟随救灾部队行动,在复杂而艰险的环境中坚持采访,发出了大量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报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过去的抗疫报道。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肆虐,我军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迅速派出多支医疗队驰援武汉,同时组织多名军事记者奔赴抗疫一线采访。到达武汉后,军事记者不畏艰险,穿戴着厚重的防护服,一次次深入定点救治医院的“红区”采访拍摄,真实记录我军援鄂医务人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勇往直前、连续奋战的英雄壮举,生动讲述军队抗疫故事,向中国和世界传播了强大正能量。这些洋溢着战斗气息、带着浓浓现场感的报道,在融媒体平台推出后,迅速引燃网络,有的成为阅读量、播放量突破千万甚至过亿的重磅新闻产品。

这场在融媒体环境下进行的带有战地报道特点和性质的新闻宣传实践,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和感触。在笔者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战地记者只有充满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出手的新闻作品才会有“战味”,才能够“硬核”;而这些有“战味”、够“硬核”的作品,借着网络的力量会飞速传播。说到底,平台是手段,战地报道的血性底色才是吸引人的关键所在。

感染力:战地报道的价值追求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当志愿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同抗击侵略者的时候,众多新闻工作者也前赴后继奔赴朝鲜,“到一线去,到战壕去,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记录和歌颂志愿军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精神风采,采写出大量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战地篇章。这些作品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不仅有效激发了前线指战员的战斗精神,而且给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巨大的鼓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价值理念。

闻令而动,倾心投入,执着坚守,真情表达。对军事新闻人来说,回望抗美援朝滚滚烽烟,我们可以从前辈们那里汲取到很多精神营养。

谈及从事战地报道的体会,著名军事记者阎吾曾说:“一个记者出入火线,他就是一个特殊的士兵,记者要写好新闻,就要当好这个‘兵’。这就是我的记者价值观。有价值的新闻,也就产生在这样的记者价值观之中。”

可见,战地记者的价值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战地报道的质效。

衡量战地报道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可能各有侧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生命力的战地报道,往往具有穿透人心、涤荡魂魄的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一点,无论是观看罗伯特·卡帕等西方战地记者留下的经典摄影作品,还是阅读我军著名战地记者的传世之作,人们都会有深刻的感受。那么,战地报道的感染力从何而来?毫无疑问,这与一名战地记者在战场上采访时所带有的情感、投入的激情、付出的代价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

感染力是一种充满魔性的力量,具有神秘的、高度的“传染性”。当年,魏巍采写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经发表,便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在读者中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据说很多血气方刚的青年就是怀揣着这篇文章踊跃应征,奔赴朝鲜战场的。与那个年代相比,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今时代,资讯手段何其丰富,信息流动可谓飞速。一件有感染力的新闻报道问世后,会在极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显然,信息化条件下的融媒体传播,为蕴藏在新闻作品中的感染力插上了神奇的翅膀,使其得以飞得更快、传得更远。

所以,一名具有崇高使命感的战地记者,当他面对血与火倾心投入战地报道的时候,他出手的作品,可能会在分分钟便“圈粉”无数。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编辑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