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融媒体环境下战地报道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琚振华

摘 要:融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以此同时,现代战争的样式也出现了巨大变化,信息战、太空战、网络战等区别于传统战争的作战样式已经成为战场的新常态。作为军事新闻记者,如何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抓住融媒体环境特点,探索战地报道的新理念和新实践,不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战地报道;军事记者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网络的不断普及,媒体传播领域催生了一场又一场全新的革命。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代表的自媒体开始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不同媒介之间的藩篱与壁垒开始逐步消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格局。与此同时,现代战争的样式也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迭代,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为主要作战手段的信息化战争已经出现在了真实战场上。在陆地、海洋、天空、太空、电磁、网络、心理等多维空间进行的一体化作战,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两次世界大战。当传统的战地报道面对融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化战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行针对性研究和检验性训练,探索出一套适应融媒体环境的战地报道新理念、新实践。

近一段时间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和新华社的双重指挥下,结合全军重大演习演训任务和国家通讯社特点,多次派出战地报道小分队深入一线部队随队报道,对融媒体环境下战地报道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人员配备上进行“模块化”组合,成立小而精的融媒体报道小分队

未来的战地报道必将是类型丰富的综合报道,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还将会囊括更加能调动受众感官兴趣的视听、视觉产品。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正在迅猛发展的5G通信等新技术,必将彻底改变和重塑媒体对信息化战争的报道方式和形态,并极大地提升传播效果。

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对于人员的需求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需要精细化的分工。理想化的分工是策划、文字、图片、视频、推广等各个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最后形成整体合力;但与之相对的是,战地报道由于作战任务、作战区域等条件限制,无法承载大规模精细化的融媒体报道团队,对人员的需求是少而精。如何准确把握人员分工与人员规模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是战地报道筹划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的经验是人员配备进行模块化组合,成立小而精的融媒体报道小分队,具体人数在3到5人之间,分工上至少包括文字(策划)、摄影和剪辑三种类型。在瓦罕走廊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采访报道任务中,我们去了3个人,分别为策划、文字和摄影。采访期间,3人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有机结合,采访、拍摄、撰写脚本多线并举,仅用2天时间便完成了故事采访、巡逻拍摄、同期录音等大量工作,随后制作完成的短视频报道《他们的青春,以每天48小时的速度远去》获得3000多万播放量,成为边防部队官兵的“刷屏之作”,有效鼓舞了边防部队官兵卫国戍边的信念与士气。

二、装备携带上进行“机动化”配置,确保设备“背得动”作品“传得出”

融媒体环境下,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使一种设备能够同时完成多种沟通任务,如果记者只喜欢用一种工具进行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传播,那就会限制新闻报道的方式,同时也无法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在融媒体环境下,战地报道的新实践还应该要拓宽新闻报道的领域,采用多种工具,有效拓宽战地记者的报道思路。

参与战地报道的军事记者所需携带的设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新闻采集和加工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录音器材、照相机、摄影机,以及无人机、微型摄像机、全景摄像机、直播设备等特种器材;二是传输设备,包括日常使用的5G手机、随身WiFi,以及民用海事卫星、北斗卫星电话和部分军用传输设备等。未来的信息化战争,高速、机动、透明的特点使战争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可能发生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域,也可能发生在没任何信号的高原边疆地区。这就要求我们的战地报道融媒体小分队对携带装备进行科学地统筹,确保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机动化特点,还需要确保所有设备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背得动”、采写制作的新闻产品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传得出”。在完成南海中建岛专题采访报道任务时,我们组成的4人小分队,携带了大量微型摄录设备,为的就是能够满足通稿、新媒体、微信和抖音等不同平台的不同需求,进而满足受众对于新闻的多样化需求。为了寻找一个空中俯瞰中建岛的最好角度,我们使用无人机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多次环岛飞行,终于找到了一个中建岛的“心形”角度,最终制作了“心形中建岛向祖国表白”的刷屏产品。

三、报道形式上进行“互动化”设计,增强受众在战地报道中的参与度

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上的自媒介账号大量涌现,使得媒介与个人生活进一步融合,媒介真正地成为了“人的延伸”。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并不希望被动地进行信息接收,他们更多地是希望参与到视听、阅读、评论中,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新闻。融媒体环境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受众为本”,将受众作为“合作伙伴”,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新闻报道的传播、转发和热点凝聚的过程中来。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战地报道,除了以平面媒体采用为目的的文字、图片通稿需要重点采写外,如何在报道形式多样化、互动化上有所突破,值得每一名战地记者深思。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就战地报道互动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前方采写阶段即注入互动化思维,比如针对当下网络舆论对于战争的关注点和热点,即时采写相关报道进行回应,同时还可以制作一些H5等互动性强的网络产品;二是后方平台维护团队针对战地报道产品与受众进行积极互动。这两个方面都能有效吸引受众参与到战地报道中来,通过新闻事件最新的、在线的、持续的报道,增强用户的粘性和关注度。2017年6月21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条标题为《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的文章,吸引了阅读量和点赞量双“10万+”。新闻标题的意思明确、语言简练、风格活泼、时效性强,“刚刚”一词一改以往累赘的时间表述方式,“被废”的说法简单明了;消息内文仅用40多个字符就明确了新闻发生日期、人物及事件,要素齐全、言简意赅。该文对新闻语言风格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以简练的体例、鲜活的语言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以时尚、个性的网络热门词汇回复网友评论,使用户的关注度和好感度迅速上升。

四、报道内容上进行“故事化”呈现,强化战地报道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融媒体报道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与获得途径,使信息在今天已经变得触手可及。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要求快速、准确,而是要好看、生动。新闻报道故事化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的媒体报道中,原因在于故事化叙述能很大程度上决定新闻的传播效果,既能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又能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实现受众的“注意力经济”。

在战地报道中,最值得关注的同样是新闻故事的讲述: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好、讲清楚,是战地记者必须重点提升的核心能力,也是战地报道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源泉。写好新闻事实,用故事进行驱动点缀新闻事实的同时,要时刻注意不能冲淡事实的真实性以及报道的主题。特别是在战地报道中,事实的真实性、故事的驱动性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尤其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反复核实。在《5-4-3-2-1,现在开始执行人民海军时间》短视频制作过程中,我们从人民海军走向深蓝后涌现出众多的新特点中,抽取24小时这个概念作为切入点,以海军官兵的一天“没有24小时”“也是24小时”“超越24小时”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有效展示了海军官兵与普通人完全不同的一天。在采访拍摄期间,我们始终把挖掘官兵故事作为第一要务,登军舰、下潜艇的第一时间不是拍摄,而是采访。在潜艇、驱逐舰和综合补给舰三个单位总共3天的拍摄中,仅座谈采访的时间就占了一半。潜艇声呐兵在水下每天12小时的生物钟、驱逐舰雷达班长战斗警报跑位时脑袋磕出3厘米的口子、远航官兵争抢凌晨值班的背后是对家人对儿女的亏欠……全片所有的故事和细节都是现场采访得到,是与众不同的,也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播出后全网总浏览量达到1.6亿次,先后获新华社总编室表扬稿、2019年社级好稿,并在中国纪录片业界规格最高的专业奖项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微记录作品”。

融媒体环境下,战地报道的组织和实施可以继续从人员模块化、设备机动化、形式互动化、内容故事化等方面进行不断尝试,这些新理念和新实践在未来的战地报道中虽然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报道模式的作用,但却能够催生更多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方法,为服务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报道工作贡献一份新的力量。

(作者单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