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评论的审美

作者:■辛士红

摘 要: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提出了评论的审美价值、受众的审美体验、评论的审美元素等前瞻性理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好的评论”“怎样写出好的评论”。

关键词:评论;审美价值;审美体验;审美元素

谈到文学、戏剧、电影、舞蹈等方面的审美,都可以言之成理,自成体系,但论及评论审美的研究成果则几近于无。只有深刻认识评论的审美价值,重视受众的审美体验,设法丰富评论的审美元素,才能回答好“什么是好的评论”“怎样写出好的评论”之类的核心问题。

一代政论大家梁启超,“以饱带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新民说》《少年中国说》等以汪洋恣肆的文字、新鲜活泼的思想倾倒了几代读者。郭沫若评价梁启超:“他负载着时代的使命,标榜思想自由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我们研究评论的审美,就是要学会鉴赏“好的评论”、努力写出“好的评论”,拥有像郭沫若那样一双明亮的眼和梁启超那样一支灵动的笔。

一、提高评论的审美价值

马克思曾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爱美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评论作为“报纸的宝塔尖”“一张报纸‘综合报力’的重要标志”,借助于美的形式、美的表达,无疑可以像“闪电涂上润滑油”一样更好更快地走近受众。尤其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挥好评论“定音鼓”的作用,提高自身的审美价值,既是“内容为王”的客观要求,也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和主导权的重要途径。评论的写作与传播如果掌握了打开“爱美之心”的密钥,就一定能赢得受众、征服受众。正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所说:“智慧的美才是一种非凡的力量,它推动世界,创造历史,安排命运;它或明或暗地参与在每个事件中。”

这是新闻评论特殊使命提出的新要求。有“中共中央第一支笔”之称的胡乔木曾说:“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党的报纸必须有评论,没有评论就不能算是报纸。”邵华泽也说过:“一张报纸,它的水平的高低,影响的大小,很重要的要看评论的水平。要提高报纸的质量,首要的是提高报纸评论的质量。”重视评论的审美价值,回应受众的审美需求,是提高评论质量和办报水平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提高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还是加强和改进评论写作,都需要在开掘评论的审美价值上下功夫。

这是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正在加速转型和成长。过去只有专业媒体手持大喇叭和金话筒,现在不仅有PGC,还有OGC、UGC。传统媒体只有把自己的每一根血管、每一根神经,都在互联网这个基础上重新搭建起来,才能获得重生。新闻评论在这场大变革、大比拼中,不前进肯定会一败涂地,前进得慢照样会死得很难看。提高评论的审美价值,就是要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不被淹没,努力构建与互联网发展逻辑相适应的语态、形态和姿态,把“楷体字”写在全媒体的大平台上。

这是改进文风持续推进亟待的新突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评论尽管承担着“为党立言、为民发声”的特殊职能,但什么时候都不能端着架子、打着官腔写。毛泽东同志曾尖锐地批评道:“你的架子摆得越大,人家越是不理你那一套,你的文章人家就越不爱看。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改进评论写作的文风任重道远,从审美价值入手寻求突破,可以很好地克服评论思想上的旧、结构上的单、语言上的死、论证上的疏,可以水到渠成地达到改进文风的目的。

二、重视受众的审美体验

一篇好评论到底美在哪里?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恩格斯曾对“宣传者”提出4项要求:“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确,风格要更好一些,知识也要更丰富一些。”梁启超主张政论文章要做到“耐驳”和“动听”。所谓“耐驳”,就是道理要讲得正确,观点能站得住,别人驳不倒;“动听”,就是文章要生动引人,使读者爱看、爱听。穆青也说过:“如果我们的新闻评论不仅有政治家的坚定、睿智,理论家的深刻、严密,还有文学家的嬉笑怒骂,岂不更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的审美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发展的,带给受众的审美体验不是浅薄的而是丰富的、不是一时的而是持久的。

思想之美。思想是智慧的花朵,是时代的强音。评论是靠思想来引领舆论、指导工作的,思想的高度决定着评论立意的高下,也反映出写作者的见识、素养和才智。思想之美是一种理性之美、立意之美、智慧之美。作家傅雷曾说:“感性的美近于火焰的美,浪涛的美,疾风暴雨之美,或是风和日暖、鸟语花香的美;理性的美却近于钻石的闪光,星星的闪光,近于雕刻精工的美,完满无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比如,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解放军报》推出的《“ 唯一”不可成“之一”》《“主业”怎能变“副业”》《“花枪”怎能敌“真枪”》《“虎气”不可变“娇气”》,每篇言论都鞭辟入里、直击要害。在解决“五多”问题为基层减负中,《解放军报》推出的《减负松绑,更要担责增效》《对上负责,也要对下负责》《重问题导向,也重结果导向》《顶层统筹,也要末端控制》,在寻常中窥见奇崛,自凝固中看出变化,说出人人想说、要说而说不出、说不透的精辟见解来,给受众以深邃的启迪。

逻辑之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逻辑思想是一切事物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依据。评论要用论据去证明论点就离不开逻辑。斯大林曾赞扬列宁演说中逻辑的力量:“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逻辑之美,就体现在条分缕析、层层剥笋、步步为营、无可辩驳的力量上。比如,用演绎推理形式进行的论证,是评论写作最常用的方法。通常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从已知的一般性结论推出个别性论断。《为人民服务》一文,由“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个大前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这个小前提,得出“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这一结论。再如,鲁迅针对论敌惯常以“外国也有”为自己辩护的丑行,他运用归谬法写道:“外国人说中国多臭虫,但西洋也有臭虫;日本人笑中国人好弄文字,但日本人也一样的弄文字。”作者正话反说,将论敌的谬论推向极致。

语言之美。评论是以文字为媒介与受众进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评论也是语言的艺术。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观点再独到,材料再丰富,如果不讲辞章,行文拖沓,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照样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语言的丰富多彩是思想丰富多彩的反映。一个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人,很难写得出生动活泼、严密周到的文章来。李卜克内西回忆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对于语言的简洁和正确是一丝不苟的”。习主席无论是讲话,还是写文章,都表现出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强大的语言魅力。《之江新语》一书,收录了他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发表的232篇言论。从语言特色上看,有的气势恢宏,有的优美生动,有的简洁明快,有的风趣幽默,俗文俚语点缀其间,诗文典籍信手拈来,在讲故事、摆事实中凝聚共识,在大白话、大实话中解惑释疑。这种语言之美,既有很强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穿透力与冲击力。

情怀之美。“情之一字,所以维系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好的评论不仅应有理性的高度,还应有情感的温度,不仅能让人从逻辑上产生认同,还能让人从情感上引发共鸣。如果认为评论写作必须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必须不偏不倚、有据可依,那不就如同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芬芳”吗?当年,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南方周末推出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等散文诗一样的编辑部文章等,都是用激情四射的笔发黄钟大吕之声。2020年4月16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撤离湖北时,我们在本报评论员文章中写道:“‘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在70多天并肩抗疫的日子里,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心早已与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武汉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也把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留在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结尾将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峰:“致敬,英雄的城市!致敬,英雄的人民!致敬,英雄的战友!”

三、丰富评论的审美元素

新闻评论包括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编辑部文章、短评、时评、个人署名言论、重点打造的品牌言论等,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鲜明风格和特殊个性。《解放军报》的评论品种很丰富,在强军论坛、八一评论专版、解辛平等专版专栏的基础上,2020年我们又推出了“八一锐评”短评栏目和“钧浩”品牌栏目。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体,新闻评论可以是以理服人的议论文,也可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演讲稿;可以是优雅别致的美文,也可以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杂文。1945年9月1日,在国民党眼皮底下合法存在9年的共产党报纸《新华日报》发表了《为笔的解放而斗争》的社论。今天,我们提倡不拘一格写评论,尽可能地丰富评论的审美元素,就是一种“笔的解放”。

敢言会言善言。“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益精。” 问题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也历来是评论关注的靶标。把问题当选题,是评论增强战斗性和说服力的不二法门。加里宁说过:“如果你讲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即使你讲得很平常,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你拨动了社会上绷得最紧的弦。”评论的敢言会言善言,不是为了问题曝光,也不是为了宣泄义愤,而是为了因势利导、寻根探源。比如,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解放军报》围绕“以整风精神革除问题积弊”这一主题,连续推出10 篇评论员文章:《讲信仰的不能丧失信仰》《决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权力姓“公”不姓“私”》《做老实人不做“两面人”》《特殊化是致命的离心剂》《文恬武嬉消磨血性雄风》《莫把“责任田”当“自留地”》等,文章甫一发表,便牢牢占据各大新闻网站的醒目位置,很多媒体包括海外媒体纷纷进行转载和解读。评论的价值,体现在解释好上,更体现在解决好上,就如何“有功于社会”而言,“怎么办”比“怎么看”更重要。2018年5月,我们围绕激活基层内生动力刊发6篇言论。中宣部新闻阅评认为:“这组系列言论,不仅为基层如何铆足干劲干事业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各级领导机关更好认识和把握新体制下基层建设的特点规律、创新抓建模式起到推动作用。”军委首长也作出批示,认为这组言论组织得很好,要求部首长和机关各部门“透过这6篇言论所反映的问题,反思和改进我们的工作”。《偏离中心怎能凝聚兵心》《捆住手脚怎能施展拳脚》《不卸包袱怎能轻装前行》等6篇言论,深入剖析基层建设中遇到的中心不居中、条条框框多、各种压力大、上升通道窄、穿新鞋走老路等方面的问题,搞好说服引导、降压疏流的工作。

有物有序有格。古人对写文章有两条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王国维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经典美文,除了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外,还有哲理之美。如果只是写洞庭湖天气的变化和不同时候的心情,而没有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永恒的理,《岳阳楼记》肯定不会像今天如此脍炙人口。写评论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思想提炼、语言锤炼、学习修炼的过程。一个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评论,必然要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深刻,观点变得明确,论据变得完备,条理变得清晰,然后才能胸有成竹,一挥而就,达到“有物有序有格”的标准。2020年6月30日,《解放军报》发表署名“解辛平”文章《砥柱人间是此峰—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气势恢宏、文采飞扬,视野开阔、纵横捭阖,融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于一体,寓深厚哲理与新鲜表达于笔端。文章构思巧妙、匠心独运,用喜马拉雅山、井冈山、百望山、宝塔山、珞珈山、莲花山、红军山贯穿全文,借景写史,寓理于事,赋予“山峦恢宏的意象、高峰壮美的精魂”,形象地表达出我们党浴血烽火、发展壮大、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鲜明体现出“砥柱人间是此峰”的丰厚意蕴。

大事大情大理。梁衡一直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他写的《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等文章,关注的都不是杯水波澜、个人恩怨,而是用忧国忧民之心,写大事大情大理。正如季羡林先生对他的评价:“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古人讲:“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大”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站位;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高度。只有从大处着眼,明察大道、把握大势,拥有大格局、大视野,才能写出大手笔、大文章。评论的地位重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紧跟大政方针,紧贴中心工作,紧盯现实问题。这些年,除了重要会议、重要讲话、重要文件、重要节日配发社论评论外,我们还围绕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关注陆军合成营建设、从抗疫斗争中汲取奋进力量、新时代“基层建设十问”、激发强军中的“士官力量”、野外驻训如何训出“野味”、感悟军营“年味儿”等主题,策划了不少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的署名言论。2019年3月,习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后,我们结合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组织了八篇言论。《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人》《敢于向错误思想亮剑》《一个药方难治百病》等,论证条分缕析,文风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很多部队把这个系列的文章汇编起来,作为指导政治教育的教材和研究政治教育的读物。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评论编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