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用真情温暖人间

作者:■吴家斌

摘 要:在当今这个“新闻过剩”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品。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需要记者努力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提升作品的温度和品质,吸引受众的关注。

关键词:供给侧;情感连接;传播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新闻不仅源于好题材,更在于以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浓度感染受众,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拓展传播力和影响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情感是“立文之本源”: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新闻报道只有饱含人情味,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才能散发出长久的生命力。

注重情感导向——主流价值引领主流情感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的当下,信息过剩使注意力成为稀缺品,直接导致新闻生产功利化倾向。煽情过度、哗众取宠、品味低俗的内容一定程度消解了新闻的引导力和公信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生在大时代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因其内含温暖人心的情感力量,正越来越多地被发掘、传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成为照亮文明进程的一束束光亮。

事实上,不是说平凡难以成就崇高,平凡是人生的常态,多数人的平凡才构成真实的生活。平凡的力量最能打动人、激励人,那些热爱生活且拥抱生活,那些追求人生事业的高度并愿意为之奋斗,那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价值追求和选择,与世人的主流情感相匹配,建构着社会的主流价值,不需要人为“意义”的赋予就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群体,甚至小到每一个体,都有各自的情感诉求,不过是有的外显,有的内藏而已。

获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扫雷英雄杜富国之所以能够感动亿万国人,不仅在于人们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更重要的是,人们钦佩他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生活还得继续,一定要坚强。”“我做了一名扫雷兵,尽了一名战士应尽的职责。”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的情感冲击力震撼人心,令人动容。杜富国是军人群体的典型代表。在岁月静好和负重前行这架天平上,军人出于本能的选择永远忠于职责与使命,这背后折射的是人民子弟兵对人民的深沉大爱。这份爱,祖国知道,人民知道。

目前,随着故事化写作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得越来越多,我们应下功夫发掘那些富含温暖深沉情感的新闻故事,鲜明而深刻地弘扬新时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引领广大受众追求美好的生活,感知美好生活中孕育出的人性之美、道德之美和情感之美,凝聚建设“美丽中国”的情感最大共识。

建立情感连接——真实生活孕育真实情感

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轻阅读,导致受众的目光停留在新闻作品的时间越来越短。“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即时通讯和在线交流压缩了时空距离,却给情感穿上了一层淡漠的外衣。而优秀的新闻作品,总能够消解这样一种现实困境,建立起与受众的情感连接,给人以力量的激励和心灵的慰藉。

新闻名篇《落日》报道了日本东京湾内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记者朱启平目睹了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全过程,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将读者带到了受降仪式现场,见证“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的庄严、肃穆时刻。通讯最后,记者借用一名水手的话“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引出大家的朴素心愿:“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情感升华可谓水到渠成,避开了那种强烈、泛滥甚至刻意的渲染,至今依然引人共鸣和深思。

情之所至,甘之若饴。尽管情感的生成是个人化的,但情感的表达一定是大众化的,只有真情感,才能让受众感同身受地把自己代入故事中的角色,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一些新闻骨干容易忽略这一点,习惯于以“全知视角”预判某种价值,有意无意加入“我”的观点和情绪,结果不可避免带来“说教味”。受众对超凡脱俗的人和事都怀有朴素的敬仰,一旦这种朴素的敬仰与新闻作品呈现的情感有距离,他们就拒绝把情感与新闻作品建立起链接,新闻作品的传播力也无从谈起。

大凡优秀的记者,都善于挖掘新闻当事人的真生活、真情感,呈现新闻当事人的真状态、真精神,运用感人的细节描写,让报道深入人心,打动人心。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讲述了老红军余新元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时期送“两代雷锋”当兵、几十年如一日传播雷锋精神的感人故事。“我把放羊的鞭子一扔,当了兵。”“首长,让我叫你一声爸爸吧!阿姨,让我叫你一声妈妈吧!”“我对他(郭明义)说,当雷锋传人,不能带引号的,你说我说得对不对?郭明义说,对!对!”……生动的情节凸显了老红军的真性情,他投身革命的激情、与雷锋和郭明义的战友情、与儿子的父子情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真情感无需刻意引导,深刻而细腻的情感,自然会在受众心里扎下根、开枝散叶,成为真善美的参天大树。古往今来,最能打动人心的作品都是富有情感张力的。看似只是某个人的情感抒怀,却因为真实而被更多人感同身受,成为激励砥砺前行的动力。

提升情感温度——用心发掘提炼走心情感

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说过:“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不能感染人的新闻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一篇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往往是一篇体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作品。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作者、新华社记者张严平,跟随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跋涉“跨于莽莽高原、原始森林、悬崖峭壁间”的邮路,通过三天两夜抵近与扎实的采访,进入到人物的内心和情感深处,呈现了一个爱岗敬业、心系家国、不惧艰险的基层邮递员形象。王顺友“我只有为党和人民做事,心里才舒坦,好过”的朴实话语,掩饰不住胸中的大格局和大境界,传递出来的正能量是巨大的。中国青年报社报道团队深入西藏边防采访,和边防战士一起走冰封之路,用饱含最深沉情感的笔触,推出反映西藏山南军分区边防某团六连戍边故事的全媒体报道《我站立的地方》,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让人们发现在这样一个物质时代,同样存在革命的英雄主义,并开始审视英雄主义的伟大。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平凡人物、平凡故事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入发掘时需要新闻骨干饱含真情,到一线去,到采访对象身边,体察国情民情军情、反映火热生活、传递人间真情。更重要的是,不有意拔高制造矫情,施放“催泪弹”,而是把新闻故事的人情味讲出来,让故事的感染力传播出去,使受众的情感发生同频共振,在别人的故事中,产生“我的生活”的共鸣感。

2019年2月10日,央视“新春走基层”栏目播发了一则《相约在零点37分》的新闻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一对年轻情侣,都是铁路职工,坚守岗位,坚守梦想。俩人因铁路线结缘,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好几个月才能在站台上相见一次。春节前,好不容易有8分钟的时间见一面,但火车晚点,时间只剩1分52秒,准备求婚的男孩把戒指交给女孩,甚至没能说出“嫁给我”,简单一个拥抱就匆匆下车,女孩在车厢里戴上男孩塞给自己的戒指,低头抹泪。《因为爱情》的背景音乐把观众的情愫代入进俩人的恋情里。如果记者没有兵分两路分头采访,没有走进俩人的工作、生活,跟班、谈心、聊天,就得不到俩人的信任,也就不可能呈现出这样温情的画面。很多观众被新闻报道中俩人朴实隐忍的爱情所感动,觉得特别温馨和温暖,更升腾起敬仰之情。“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但同时也把聚少离多带进了普通人的生活。爱有多浓,思念就有多重,离别就有多痛。有观众说:“相约在零点37分”的爱情何以令人感动?我们感动的是虽然相思成泪,却仍执着而坚守的情怀。

《解放军报》一版头条《“老吕叨叨”本是兵》报道中,女记者邵薇立足女性视角,利用自身特有的细腻和柔情,从老吕琐碎的日常中,挖掘出不少鲜活的新闻素材,还原出一个对职责心怀敬畏、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群众重情重义的转业干部、公安民警形象。在妻子眼里,老吕是“浪漫”的:用一根葱和两个蒸熟的鸡蛋做成数字“100”,说希望能和她携手度过100岁;在同事眼里,老吕是热心的:群众的要求合理的尽量满足,不合理的反复解释;在群众眼里,老吕是不遗余力的:自己尽管过得不容易,帮群众出力总是尽心尽力。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深入采访、大量收集素材、用心去粗取精,是不可能把老吕的形象生动展现出来的。

信息时代,新闻是易碎品,这就需要新闻骨干对时代、对社会、对生活时刻保持敏锐的感知,不断加深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平凡的日月流转中发掘、提炼出永恒持久的人间真情,感动更多的人。

(作者单位: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