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浅谈撰写新闻评论应把握的关键

作者:■汪三汉

摘 要:全媒体时代,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诉求差异化日趋明显,公众的意见表达空前活跃,各方声音纷繁芜杂,用优秀的评论引导舆论导向、弘扬主流价值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新闻实践,从导向、标准、选题、角度和受众等方面切入,尝试讨论新闻评论写作中应把握的关键和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评论;导向和标准;写作方法

“皇冠上最璀璨的钻石”是业界对新闻评论这一体裁的比喻,足见其在各种新闻体裁中的重要地位。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在《报馆有益于国事》的文章中提出,报纸评论的作用是“去塞求通,劝百讽一,同舟共艰。”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诉求差异化日趋明显,公众的意见表达空前活跃,各方声音纷繁芜杂,用优秀的评论引导舆论导向、弘扬主流价值尤为重要。

一、“心有标准,行有方向。”才能写出好评论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灵魂,应追求高质量、高水平、高格调。只有知标准、明方向,悟规律、思方法,才能写出好评论。

一篇好的新闻评论,要在高度、深度、热度、温度、巧度上下功夫,才能有力度,才能让读者读之有劲、思之有理、观之有鲜、嚼之有味、品之有情。因此,新闻评论的撰写要始终站在时代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提炼主题,折射大变革、大发展中的中国,映照大调整、大转型中的军队,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伟力,凝聚强国强军事业的合力;不能只做是非判断,更要做价值判断,评论需要深度发掘、理性诠释,告诉读者“对的为什么是对的”“错的又错在哪里”;评论也是新闻,“新”就新在事实背后新的思想引领和说理逻辑。如果没有新的新闻事实,没有新的观点见解,评论就显得老套,写评论如果延误了时机,丧失了时效,新评就会成为旧评。这就要求我们把目光聚焦热点问题、热门话题,回应受众普遍关切的问题;一篇好的新闻评论,除了阳刚的力量,也需要温润的柔情,散发真情温情,传递信心爱心;评论要出奇制胜,巧妙选择选题,以新、奇、巧取胜,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森林大火,《中国青年报》的编辑记者跳出火灾写火灾,对深层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推出了《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3篇述评,对引起火灾的表象到火灾背后的官僚主义弊端予以批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及极大的震撼。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尖锐复杂,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新闻评论是利器,需要发扬斗争精神,该出手时就出手,猛击一掌、当头一棒,有时未必能一剑封喉,但一针见血是少不了的。2019年,针对美国贸易战和歪曲我国的行为,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动—“对华文明冲突论”可以休矣》《逆历史潮流而动 终将被历史抛弃—戳穿美方霸凌主义真面目》等时评,一看题目就很带劲,直接亮明观点,读起来大快人心。响鼓须用重锤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针对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急于“甩锅”中国的行为,《人民日报》专门推出了“造谣中伤‘中国抗疫’有悖国际正义”系列时评《污名化是危险的“政治病毒”》《“甩锅”岂能拯救生命》《追责索赔闹剧是文明之耻》《怀疑中国病亡率纯属政治化的臆测》,对其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有力驳斥。以上新闻评论都是导向鲜明、观点明确、有理有力,当下舆论场上更需要新闻人用好手中的笔,写下引方向、正视听的力作。

二、“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把握要旨写评论

历来批评家大多主张“文无定法”,强调文章要有个性,应该不拘一格,但并非否定共性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评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何选题、如何立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略如何、怎么表述等,都有基本的要求,并遵循一定的规律。

选题正向。新闻评论写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在许多人看来,央视“焦点访谈”是批评性栏目,重在揭露问题,其实指导思想也是团结、稳定、鼓劲。做选题时,除发挥监督功能外,“焦点访谈”还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批评是为了帮助改进工作、注重追踪报道等。同样,我们撰写新闻评论时,也要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角度新颖。角度切入的新颖性对新闻评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从新角度切入,提起对老问题的关注;可以从小角度切入,让大问题有贴近性;还可以从微角度切入,让小细节有大深意。《荆周刊》曾做过一期“懒得过年”的专题:《过年,太累了!》《过年,太贵了!》《过年,喝醉了!》《过年,心碎了!》《过年,太背了!》《过年,无所谓了!》《过年,变味了!》,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把过年这一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度阐释,让人眼睛一亮。

信息丰富。新闻即信息,评论亦信息,信息丰富才有说理性、可读性。《人民日报》曾推出两篇“任仲平”政论《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表扬。文章精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理。评论写作是不断吸收新思想、形成新观点、习得新经验的开放过程,应在对时事的观察中拓展视野、升华认识,不断积累新知识、充实新信息。

构思充分。三思而后行,撰写评论应充分酝酿。只有“功夫在诗外”,才能“下笔如流水”。还是拿《人民日报》“任仲平”政论来说,写作机制是“七八条枪、七上八下、七嘴八舌”。“七八条枪”指的是组织架构,成员来自全报社,有社领导、部主任、资深记者、年轻编辑。“七上八下”指的是工作态度,精心构思、反复修改,有时甚至推倒重来,像《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改了11稿,《走好全国一盘棋》改了14稿。“七嘴八舌”指的是民主氛围,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论证巧妙。一篇好的评论,应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理性思辨,文思跌宕,大开大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构形式有“凤头龙身豹尾”之说,也就是开头有气势,中间要丰满,结尾有力量。开头可以是经典名言、醒目数据、生动描写、鲜明反差,一上来就吸引人;主体论证要十八般兵器齐上阵,有疑问、有辨析、有迂回、有悬念,充分调动受众的情感,还要注意起承转合的过渡句,有哲理、有韵味,有新意;结尾大致有四种类型:前后呼应型、展望未来型、生发拓展型、动员激励型。

表述生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评论要耐看、中看,就得讲究语言艺术,让看似没有生命的文字灵动起来。虽然我们的文章少不了“阳春白雪”,但许多时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群众语言、生活语言、网络语言,更容易让官兵理解和接受。

三、“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走心成就好评论

宣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宣传对象的了解和把握。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党的新闻工作者:“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目标受众是新闻评论的信息接受者、主动参与者、客观反馈者和效果检验者,一篇受欢迎的新闻评论,应该能够具有说服力,起到启迪人、感染人、打动人的作用。

“一面提示”与“两面之词”。一般来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角度会有不同。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明或说服,可以采取“一面提示”,也可以使用“两面之词”。使用“两面之词”即在表述自身观点时,也把不同看法一并交待清楚。这样的新闻评论,表面看似没有好恶,实则暗含作者的立场,还消除了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抵触,增强了宣传的可信度。

“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借助理性的观点和阐释,发表理性的看法、作出理性的判断,其生命和力量关键就在于理性。当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闻评论既要“达理”,更要“通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没有对伟大祖国深沉的热爱、百姓生活深厚的关切、美好生活深度的向往、科学真理深刻的追求,就不会有乐于评论的激情、敢于评论的勇气、善于评论的智慧。思考是“锦”,情感是“花”,优秀新闻评论往往就是“锦”上添“花”。

“柔性传播”与“硬性灌输”。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新时代受众个性鲜明,有着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盲目灌输,“过强、过硬”的表达方式,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对评论信息“拒之门外”“敬而远之”。这就要求我们防止居高临下的“命令口吻”“说教气势”,枯燥生涩的“口号模式”“八股文风”,采取可读性和亲和力强的柔性传播。白色恐怖时期,共产党的文章“看了掉脑袋”,可是许多热血青年“掉脑袋也看”。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融入真情娓娓道来,如同和朋友聊天,赢得群众的真心回应,使哲学成为群众手中的武器,蒋介石无奈地说,《大众哲学》害死人!撰写新闻评论就是要这样,与受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和颜悦色谈道理,把有意义的事说得有意思,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系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总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