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军事新闻报道应如何有效避免负面舆情

作者:■李砺寒

摘 要: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报道一旦出现差错往往会引发负面舆情,并迅速发酵形成热点,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无法预测的危害。本文提出,军事新闻报道避免引发负面舆情,应着重从强化政治意识、紧贴实战环境、改变惯性思维、坚持实事求是等方面加强把关。

关键词:军事新闻报道;《解放军报》;防止差错;避免负面舆情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报道中出现重大政治性差错,或是由技术性差错导致政治性问题,往往会引发负面舆情,并迅速发酵形成热点,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无法预测的危害。但在实际采编业务过程中,引发负面舆情的原因要远比差错更加复杂。如何防止新闻报道引发负面舆情,成为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一门必修课。本文结合《解放军报》(以下简称“军报”)夜班实践提出,军事新闻报道避免引发负面舆情,应着重从强化政治意识、紧贴实战环境、改变惯性思维、坚持实事求是等方面加强把关。

一、不断强化政治意识,把“政治家办报”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军报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必须在恪守党性原则上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不断强化政治意识,把“政治家办报”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军报夜班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引用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必须有公开的权威出处。在一篇军报一版头条稿件中,作者引用了大段领导的讲话,但夜班编辑反复检索查询,却始终没有找到出处。虽然当时已是凌晨,但编辑还是想方设法联系到作者,反复与作者核实这段讲话是从哪里摘用的。最后作者告知,由于找不到领导相关主题的讲话,他就根据过去的讲话编写了这段引言。在夜班工作中,我们还曾遇到有意无意改动讲话内容,颠倒讲话前后顺序,随意截取拼凑讲话语句等情况。可想而知,如果稍有疏忽放过了一次,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政治后果。

同时,这种对表还应该是“行进式”,需要不断更新。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宣传就是典型一例。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月24日,在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4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又有新的表述。可以看到,表述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中央对当前形势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军事新闻宣传也必须紧紧跟上节奏,从稿件的组织策划到采访写作、再到编辑刊发,都应找准最新坐标对表。

除重要时政活动,其他稿件也不能降低编校标准。尤其是已审稿件,经过上上下下多道关口审核,容易让人放松警惕。殊不知,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这么想,错情就会“一路绿灯、过关斩将”。党的十八大后,军报刊发了一则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的稿件。这篇稿件经过层层审核签字,编辑部也是认真编发,夜班反复核对审稿原文。但就算有这么多双眼睛,夜班编辑还是直到唱题时才猛然发现,稿件标题出现差错。

还有一种需要注意的情况是,编辑常常会把注意力放在核对审稿原文上,但如果原文本身就有问题,反而成了“灯下黑”。2019年上级机关出台文件对某项工作作出规范,但审稿上有一个称谓与现行条令不一致。夜班编辑没有放过这个疑点,立即与机关联系,得知这是机关内部材料上的提法,还未公开报道,如果按审稿刊发可能引发炒作。

稿件中的文字要反复核对,照片上的每一个细节也不能放过。军报上的一篇稿件、一张照片,乃至一句话、一个框、一条线,都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政治敏锐性,才能经受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

二、紧贴实战环境,一刻也不能脱离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当前,部队大力纠治训风、演风,要求考核与战场接轨,取得明显成效。然而,脱离实战化的问题并未完全绝迹,时不时还有隐患苗头,而且变得更加隐蔽。一次,夜班编辑在一篇特种部队的训练稿件中,看到一位狙击手废寝忘食刻苦训练,练到右臂和手指都失去知觉,成为部队开展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很感人,但夜班编辑想,这样的细节,读者可能质疑,诸如对训练是否科学、有效等提出疑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贴实战环境,一刻也不能脱离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要强化敌情意识。过去曾出现这样的事例:某部官兵和装备身披蓝色迷彩,千里机动到大漠戈壁进行实战化演练。我们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稿件和照片都刊发了不少,但照片上黄色沙漠中那一个个蓝色身影实在太醒目了,宣传效果没有预想的好,反而引起对实战化训练的质疑。我们常常说,脑子里要装着敌情,但实践中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某部开展电子对抗演练,由于驻地周边环境复杂,室外干扰太多,就搬到了室内进行。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实战情况下不就是敌方干扰多吗?复杂电磁环境难道不正是练兵的大好时机吗?正是疑问,避免了可能引发的舆情。

要熟悉军事常识。也有稿子本身是符合实战标准的,但可能与读者的军事常识相悖,也应做相应处理。在一篇某工兵团高原架设浮桥训练的稿件中,有不少关于严寒的表述和战士跳进水中架桥的细节,“浸泡在刺骨的水中,官兵们的下半身很快便失去了知觉”。社领导随后提出,天气这么寒冷的情况下,让战士跳进水中架桥,容易引发对部队不重视战士身体健康的质疑。夜班编辑反复推敲,把原标题《冰冷刺骨,28名勇士水中架浮桥》中的“冰冷刺骨”改成了“不惧严寒”等,凸显官兵的练兵热情。

要注意图片细节。如今是读图时代,读者拿到报纸后,第一眼看到的往往不是稿子而是照片,而图片恰恰是容易引起负面舆情的“重灾区”。首先,训练绝对不能摆拍,如战士攀越障碍时嘴里叼一把匕首,瞄准时两个眼睛都睁着,或是视线没有在瞄准基线上,等等。其次,是训练不符合实战化标准,如战斗机对抗训练没有挂导弹,坦克实战训练炮口上还罩着炮衣,装甲车排得整整齐齐地打靶,战舰火炮射击下面垫着毯子接弹壳,还有红蓝对抗双方插好多红蓝小旗,等等。最后,照片与说明词不能大相径庭,如舰艇训练的照片说明词里是风急浪高,图上却是风平浪静;特种作战训练的照片说明词里是恶劣天候,图上却是蓝天白云。

要严守保密规定。训练报道不能写得太细,否则就可能暴露时间要素或作战地域,或是透露了官兵手中的装备器材性能,引发舆论热点。诸如,把部队演练的时长、地域及机动作战能力和盘托出等等,都是必须避免的。对涉及敏感部队敏感装备的稿件,哪怕是审稿手续完备,还应多从保密的角度去想一想、看一看,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

三、改变惯性思维,防止出现“低级红、高级黑”

对于“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很多人的印象都还停留在前几年引发负面舆情的那些报道上。但在实际工作中,类似的新闻虽然大幅减少,但很难一时消除。2020夏,某地遭受严重水灾时,就有媒体发稿称夏日田园风光好,强降雨后的大地绿如翠玉、美如画卷,很快有网民转发了洪水带来严重损失的照片并质疑这样的新闻报道。防止“低级红、高级黑”现象,是一场不能松懈的持久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就有媒体的正面报道引发负面舆情。比如,有的宣传某女护士流产10天后重回一线、某孕妇医生怀孕9个多月每天孕吐打着吊瓶还要承担大量诊疗工作等等,被网友称为“卖惨式”宣传;有的宣传93岁的退伍老兵虽然自己家中都十分困难,却还是捐款好几万元,虽然当地政府婉言谢绝了这些捐款,却还是在网上引起质疑。军报的抗疫宣传总体积极稳妥,没有引起负面舆情,但并非没有隐患。有一篇稿件报道了一位赶赴前线的70多岁老专家,为突出表现其优秀品格,着力描写了他直到深夜还在帮忙搬运医疗物资,每天清晨别人还没起床他就已经在打扫病房等细节。这些内容放在平常的典型报道中并无大碍,但置身于当时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就可能引起网友的质疑:70多岁的老专家奋不顾身上前线,不应去当搬运工和清洁工,而应该在本职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还有一篇稿件的标题是《用信仰的力量战胜病毒》,初看上去非常正能量,但仔细一推敲就有问题,抗疫斗争中当然要相信党和政府,但战胜病毒还是应该依靠医学和科技的力量。

这警示我们,出现“低级红、高级黑”,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宣传理念还没有从过去的关系、惯性思维和写作套路转变过来。在当前复杂多元的舆论生态中,如果自说自话,仅沿袭传统媒体时代那套话语体系,轻则让人反感,影响传播效果,甚至授人以柄造成恶劣影响。稿件要避免出现负面舆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充满人情味道。为了集聚正能量,过去报道中不时突出忠孝不能两全、牺牲小家顾大局等矛盾。这样的剧情不是不能写,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绝不是把人物写得越惨越好,过犹不及就会带来副作用。如在一篇军地携手救助特困战士家庭的稿件中有这样一句话:“3个多月前,一场重病夺走了妻子的生命,撇下了出生不久的女儿,可在他身上却看不出沮丧,而是透着一种在强军路上奋进的坚强。”这看上去很符合主旋律、很阳光很正能量,但细细一想,就会觉得军人好像都是没有感情、缺乏人性的机器一样。还有一位边防连指导员因为过度劳累停止了心跳,他的妻子哭成泪人,可一开口却说她为丈夫感到骄傲,因为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献给了边防事业,献给了他的战友和兄弟,他爱兵胜过爱自己爱妻儿。很难想象,这样的话会出自一位刚刚失去丈夫的妻子之口。

要包含真实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有些稿子却偏偏在细节上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故意模糊,要么注入水分,从而让读者对稿件产生怀疑,甚至损害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一篇抗震救灾稿件中,一位医生“徒步巡诊累计300多公里”,而发稿时地震刚3天,这意味着这位医生一天要走上百公里,他哪还有时间看病做手术?在一篇典型报道中,主人公给自己制定的作息表是“711”,即每周上班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这已经很不容易,可作者还觉得不够,又加了一把火:同事们说,他的工作实际上是“718”,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这显然不科学。

要符合政策规定。在一篇新闻调查中,作者为突出机关人员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状态,详细记述道:“他们的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有的忙材料,一份重要材料从起草、修改到定稿,前前后后一忙就是十天半个月;有的忙开会,各类协调会、研讨会、座谈会接二连三;还有的忙着调研、培训、考核……”这在各级清理“五多”减负的大背景下,就显得非常扎眼,容易引发负面舆情。军事新闻报道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符合军队的条令条例、法规制度,尤其是在军队政策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的当下,更要与最新出台的文件规定随时对表。

四、坚持实事求是,坚决避免“片面性、绝对化”

很多时候,一篇新闻报道已经足够优秀了,但作者或是为吸引编辑注意,或是为版面上更好的位置,总有再拔高一点的冲动。殊不知,这多出来的一点,往往是画蛇添足、过犹不及。新闻报道中片面化和绝对化倾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违反了辩证法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不论是稿件选用还是小样删改,都应用辩证的眼观和思维来看问题。

不能随意夸大。一是典型宣传不能“高大全”。如有篇稿子这样写道:“他自主创新研发的某型野战指挥信息保密装备,集各种先进技术为一体。”不论是哪种高新装备,都不可能集各种先进技术于一体。再如某战士多才多艺,他“声乐、乐器样样行”;某士官善于学习新装备知识,“高新装备捣鼓一次,他就能绘出原理图”。二是数字不能任意夸大。说到工作成绩和官兵满意度,不是100%就是99%;讲某某爱学习,就是记了几十万、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三是评价不能太过自信。如写科研成果,不是填补了空白,就是世界领先、国内一流,创多项历史纪录,而所说的这些成绩,在稿件中又没有说明其根据在哪。又如一名军分区的副团职参谋参与研究民兵转型建设,“他领衔完成国防经济动员中心筹建、国防动员战时体制构建等大项任务”,同样也没有说明其根据在哪。

不能以偏概全。这类问题常常是由于作者采访不细或主观臆断造成的,因而得出的结论牵强附会,难以让人信服。一则报道中,一位营长因管理问题被问责,挨了处分,但其在陆军组织的比武中夺得名次,旅党委不仅为他报请三等功,还推荐他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第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立起了用实战标准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但细细一琢磨就会提出问题:只要能打仗,就可以瑕不掩瑜了吗?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不需要了吗?这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还有在一些抢险救灾报道中,常出现“官兵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的说法。在一些重大抢险救灾行动中部队官兵确实是主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地方政府和群众做了更多工作,部队官兵“发挥了突击队、生力军作用”更为贴切、准确。

不能顾此失彼。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是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常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强调现任党委如何具有创新精神,就说前任党委如何保守;强调团队现在如何安全发展,就说以前事故频发;强调实战化练兵,就片面地否定“环数、秒数、米数”;强调“键对键”,就否定“面对面”;为了搞好某项教育举办“战士家信展”,却侵害了战士隐私权;等等。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在对比今昔发展变化的稿件中,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如一篇某人武部2017年与山村结对扶贫的通讯,讲到以前村民出行难,“只有羊肠小道,邻居开着三轮车串亲戚,天黑路窄,一下子摔到沟里,折了两条命”;以前群众喝水难,“山村缺水,只能从山下挑水,一担水一层虫,不用纱布滤吃不成,得先洗脸、后洗脚、再喂牲口,不少人得了大骨节病、罗圈腿,走路像跳舞,天阴浑身疼”。这样的稿件刊发后,难免会让读者感到当地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上毫无作为,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总编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