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全媒体时代提高调查采访质效探析

作者:■张 雯

摘 要: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给新闻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全媒体时代调查采访的重要性、鲜明特点和特殊要求入手,探讨提高调查采访质效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调查采访;质效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给新闻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采访作为新闻产品生产的基础工程,需要顺应时代趋势,根据全媒体时代媒介传播特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头脑,探寻调查采访方法路径,全面提高调查采访质效。

一、全媒体时代调查采访的重要性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门槛大大降低,有人认为新闻调查采访已失去意义。但笔者认为,调查采访地位作用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更加重要。

(一)拨开迷雾追求真实

全媒体时代,新闻的来源、传播途径、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信息泛滥、公众参与度的提升等都给新闻真实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各类不实新闻层出不穷,涉军虚假新闻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大部分虚假新闻都是由于新闻工作者通过网络手段获取信息,没有深入调查采访研究和分析判断造成的。对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对军事记者而言,首先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新闻真实性,将真实性作为军事新闻事业的第一要义。只有大量深入的调查采访,真正掌握事件第一线第一手的详尽信息,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还原新闻最真实的一面。

(二)锲而不舍保持权威

全媒体时代,把关人作用的弱化、技术门槛的降低,尤其自媒体的诞生与发展,更是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不小的影响。如2014年鲁甸抗震救灾中,关于官兵“浑水泡面”的新闻一时成为热点,前一天某家媒体求证的“该新闻是假新闻”,第二天又被另一家媒体查证是真实报道。前后矛盾的报道内容使本来就纷繁复杂的舆论场更加扑朔迷离。实践证明,有些新闻虽然进行了调查采访,但若调查采访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和理性思考,同样无法形成具有公信力、经得起推敲质疑的好新闻。传统媒体多年积淀营造出的公信力,有时在一夜之间就会崩塌摧毁。军事新闻是部队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讲好强军故事的重要载体,必须要更加强调公信力和权威性,也就更需要发挥调查采访的重要作用。

(三)深度挖掘保证质量

全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使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但也造成了信息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有的新闻工作者或为缩短新闻编辑流程,或为抢占新闻报道焦点,会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类似的报道,这就使受众从不同媒体获取的信息在内容方面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完全一致,新闻的时效性和质量也就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新闻热点的报道上,经常都会出现同一内容被不同媒体转载“刷屏”的情况。这虽然是全媒体时代为追求新闻效率而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新闻工作者依然可以做到将新鲜性与时效性相结合,即突出调查采访的重要性。只有经过亲身调查采访,才能挖掘出新闻信息的深层内涵和隐性信息,最大限度避免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把“深”的文章做足。

二、全媒体时代调查采访的鲜明特点和特殊要求

如前所述,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得调查采访的特殊性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加鲜明,同时也提出了特殊要求。

(一)时效性更强

全媒体时代,新闻因其新鲜性的本质特征更加明显,即时传播成为常态,“新鲜性”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珍贵。有媒介专家称之为“全直播时代”。通俗的说法,那就是指事件一发生,传播也就随之同步展开,并且伴随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把“当下的、当前发生的、非常新鲜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新闻时效性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采访活动的高效迅速。对记者而言,好比一场接力赛,调查采访是跑赢整场比赛关键的第一棒,必须进一步强化“抢”新闻的理念,确保新闻更“鲜”。

(二)需求性更广

传统意义上的调查采访往往是满足特定媒体特定目的的需要,而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因传播平台多样化和内容需求多样性,新闻体裁、题材和样式更加丰富多样、包罗万象,采访需求性更广。这就要求记者要真正成为“杂家”,既能提供多种媒介、内容的产品或素材,还能提供跨领域、专业的产品或素材。正如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记者》一书中指出: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像哲学家培根一样,把一切知识都当成自己的领域。

(三)方法手段更多

全媒体时代,采访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搜集、信息汇总、向受访者反馈信息等,使采访范围实现了时间与空间、语言与文字的双重突破,甚至打破了传受者的传统地位。这就要求记者要熟悉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文本特征和传播特性,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系统软件和设备进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采编制作,确保新闻编发快捷、有针对性,并能根据其特性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制作传播特定信息,及时进行信息跟踪、读者调查、线索收集等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同时,随着传受者的传统地位被打破,要求新闻工作者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始终保持调查采访的主动性。

三、全媒体时代提高采访质效的方法路径

调查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是新闻生产链条的第一环节。提高全媒体时代调查采访质效,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运用科学思维

目前我们正处于全媒体时代全面发展初期,关于如何做好全媒体时代新闻调查采访工作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在摸索前行的进程中,必须要依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思维,通过实践与认识的不断调整,达到主客观统一。作为军事记者,就是要做好思想上的“扬弃”,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思维理念,以全媒体思维推动采访工作发展,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另一方面还需保持并发扬传统媒体时代的好做法,发扬扎扎实实、俯下身子、沉到一线的调查采访作风。由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人认为:在采编发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压缩采访占比,以提升生产速度。但当前碎片化传播的弊端已经显现,公众对最能体现传统媒体优势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的需求愈发强烈,而这种深度报道的基础正是取决于调查采访的深度和厚度。如为报道武汉抗疫一线一个个中国军人的抗疫故事,人民武警报社派出了战地记者赶赴武汉,前后方配合推出了《像父亲一样去战斗》《ICU里的“急先锋”》等多篇好文。“我采访过的很多队员都说,支援武汉是他们作为医者的本能选择,承不起‘英雄’二字。他们的想法很朴实,尽己所能,救死扶伤。他们的付出很容易满足,一声谢谢,一句辛苦,足矣!”若无一线的切身体会,又怎能写出这质朴而深情的文字。这其实就是科学思维的具体体现。

(二)创新方式方法

全媒体时代,受者不一定完全被动,而传者也不一定完全掌握“生杀大权”,双方逐渐形成互动互联互通的关系网络。这种变化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调查采访实践中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改变以往“只笔定乾坤”的片面认识,用更加开放的眼光和开阔的心态倾听受众声音,分析受众反馈,使调查采访由单纯的“你问我答”变为“访谈交流”,从平等的姿态角度与受众进行对话,采访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同时,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开发多种采访模式,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记者们曾尝试过在成都地铁车厢自导自演快闪《中国很赞》,不少乘客都主动参与,《歌唱祖国》响彻整个车厢。这种“浸入”的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采访模式,却让受众亲身参与到互动中,宣传效果胜过千言万语。还可以通过网络主动搜索找寻新闻线索,如目前很多内部网站不仅拥有海量的内部新闻,很多都开设了法律服务、心理服务等平台,官兵关心的问题正是调查采访的素材宝藏,细心发掘官兵的所思所想,必将会有新的收获。

(三)注重融入感情

调查采访是做人的工作,是与人进行沟通交流,能否在采访中与被采访对象产生情感共鸣,是增强被采访者对记者信任度、提升采访质效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记者要融入感情,一方面要在采访中突出情感内容。近年来,部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抢险救援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任务中,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更寻求情感上的依靠和宣泄,所以突出“人的安危、人的情感、人的尊严”的原则愈发重要。如《人民武警报》推出的《战疫之役—武警部队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斗纪实》一文,在描述面对亲情与责任的考验时,记者在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中寻找到了交汇点—“亲情的力量作用在为国为民上,会产生一种情感的交织!每个人都是一束微光,合起来,却能散发出炙热的爱。大音希声,大爱无形!”这是在扎扎实实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得到升华的情感力量,刻画出平凡人不平凡的大我精神,扣人心弦,令人动容;另一方面要将情感融入采访过程,尽管当下追求碎片化传播、眼球效应的现象较为普遍,但作为军事记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轰动性新闻能够引发受众关注度,但也要尊重被采访者,不能片面追求搏眼球、搏噱头。如在对烈士家属进行采访时,要充分考虑其情感接受度,不能为了宣传而刻意宣传,要通过与其细致入微的情感互动,自然而然地使其敞开心扉,从中挖掘更多有用信息,为下一步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全媒体亮剑》,姜兴华著,长征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系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编辑一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