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浅析《中国民兵》杂志扶贫主题报道的“二次传播”

作者:■解学锋 臧晨雨

摘 要: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通过新闻策划及其与新媒体进行议程互动,实现新闻资源的“二次传播”,进而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民兵》杂志在扶贫报道实践中,强化扶贫主题新闻报道的策划,注重与新媒体进行联动,满足了不同层面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多维度、多视域、多平台、多渠道展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喜人成果。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体融合;“二次传播”;脱贫攻坚

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在被受众接受后,其传播过程并未结束,它常常又以别的舆论形态继续传播下去,这种继续传播被称为新闻的“二次传播”。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信息源,“融合”与“转型”也成为传统媒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关键词。媒介环境的变迁使得媒介议题开始呈现双向流动、交互影响的特征,网络媒体对新闻资源的“二次传播”无疑也成为传统媒体实现“融合”和“转型”的重要途径。顺利实现新闻资源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流动,既是检验传统媒体新闻策划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元素,也是考量传统媒体实现媒体融合的重要标尺。

《中国民兵》杂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系列报道中,以老区的脱贫攻坚战作为报道重点,精心设置议题选题、重点进行策划、创新呈现方式,充分发挥《中国民兵》杂志的原创、深度和军媒特色优势,借助中国民兵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优势,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联动报道,扩大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传播视域和传播效果。

一、立足自身优势进行新闻“二次传播”探索

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以智能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以信息发布及时、发散蔓延快速而抢占了新闻的第一落点,使传统媒体丧失了报道先机。据此,传统媒体只有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自身权威报道、深度解读报道优势,抢占新闻第二落点的基础上,依托强大的原创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实现新闻的“二次传播”,扩大传播视域,提高传播效果,继而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用原创内容哺育新媒体

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头部效应”,是指因个体的注意力稀缺,导致社会整体的注意力异常集中,使得每天刷屏爆款的文章并不多。因而,在传播渠道显得愈来愈加重要的全媒体时代,仍要坚持“内容为王”理念,发挥内容生产优势,向原创和深度要传播力。

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但是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报道仍来自于传统媒体。从目前的媒介发展形势来看,新媒体的显著特点,在于运用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进行呈现,而内容生产能力有限,传播内容、特别是原创内容的传播还有赖于传统媒体。

《中国民兵》杂志作为指导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传统媒体,拥有成熟的采编队伍,以及在长期采编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采编机制,从源头上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创优质新闻资源。

在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系列报道时,《中国民兵》杂志编辑部组织记者深入井冈山、武陵山、大别山、大巴山、乌蒙山、秦岭、六盘山、沂蒙山、吕梁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采写军民携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量鲜活故事。中国民兵微信公众号在杂志编发的基础上,依据新媒体特点,对文章标题、版式进行了重新包装,既尊重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又充分发挥了杂志的原创优势。

(二)以深度报道和独家视角见长

进入多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新媒体平台在大多数时候提供的是一种简单的“新闻快餐”,以及与动态事件报道相关的材料链接。与此相比,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方面确实无法与新媒体争锋,但其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以及独到的视角则是新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传统媒体可以凭借自身权威的信源、专业的团队优势,通过充分、深入地采访、调研,从而做出更全面、更深刻的原创、独家深度报道。可以说,传统媒体在提供调查性新闻报道、解释性新闻报道等“后新闻”方面具有新媒体无法比肩的后发优势。

2019年,在全国向扶贫工作发起总攻之际,《中国民兵》杂志策划了“长征路上看扶贫”主题报道。2020年,脱贫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展的一个关键词,“扶贫”自然而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新闻话题。《中国民兵》杂志编辑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策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深度报道,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以宏观的视野、独到的视角,对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全貌进行了大视野、多维度、全景深地扫描和解读。

从微观层面看,无论是“长征路上看扶贫”,还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系列报道,每篇稿件都是从小处着手,通过一个村子,亦或几户建档立卡户生活的变化,来呈现老区人民整体的生活变化。

以2020年7月份《中国民兵》杂志刊发的《沂蒙腹地,美丽乡村入画》为例,该报道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扶贫故事和一组组详实的扶贫数据,将扶贫工作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总体上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这组策划报道的30篇稿件,在横向上拓展,在纵向上深入,形成强大报道声势,收到良好传播效果。

(三)彰显军队媒体的特色优势

近年来,新媒体的涉军题材新闻报道虽不断增加,但报道内容多为娱乐性,报道方式也多以娱乐化呈现为主。一些反映部队官兵训练生活的报道,也多为表面化,既不专业,也缺乏深度。

而军队媒体在获取军事新闻资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凭借这种优势,为受众呈现了大量独家军事报道,在受众中享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军队媒体强大的品牌效应,在受众中产生了极强的信任度与吸引力,是媒介丛林中一块耀眼的金字招牌。

省军区系统作为连接军地的桥梁纽带,扶贫工作既区别于地方又有别于作战部队。《中国民兵》杂志在扶贫工作报道中,充分彰显省军区系统的独特优势,立足军地结合部做文章,使报道体现出了浓郁的军队底色,表现出我军官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努力的意志和决心。

《中国民兵》杂志在“长征路上看扶贫”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专题报道中,充分发挥军队媒体在新闻传播垂直细分方面的优势,为革命老区扶贫报道铺垫了独有的军队底色。

二、在增强受众黏性中强化“二次传播”效果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自己在内容制作上的优势,积极进行内容和表现形式创新,不断生产出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增加用户黏性, 以此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内容创新驱动“二次传播”

媒体融合丰富并拓展了“内容为王”的内涵和外延。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不再局限于专业新闻工作者生产的新闻产品,还包括受众生产的有传播价值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一次性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还包括根据受众反馈的信息对内容进行改写、包装调整的能力。

在“长征路上看扶贫”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传播活动中,借助受众对《中国民兵》杂志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时内容的点击、评论和转发,放大了新闻的影响力,使杂志制作的内容价值最大化。《六盘山下,特色养殖富农家》这篇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被频繁转发后,很多来自革命老区的热心网友,积极为编辑部提供了自己家乡扶贫攻坚的鲜活素材。微信公众号编辑采纳网友的合理建议,相继推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的“山篇”“水篇”和“人篇”,通过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实现新闻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此外,编辑部还通过设置微信公众号留言区、开设“长征路上看扶贫”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专栏、“来晒晒你的家乡”征稿活动,征寻新闻“志愿者”参与内容制作,为栏目征集到大量鲜活的报道素材。

(二)瞄准需求优化传播手段

近年来,各类竞相崛起的新兴媒体,在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使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变化,出现了由被动到主动,信息接收方式由整体到碎片,信息需求由单一到多样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应高度重视受众的传媒接触体验与感受,以鲜活的传播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继而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

新闻传播形式上,使新闻产品的呈现由单调、古板变为生动、鲜活。《中国民兵》杂志在对“长征路上看扶贫”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主题策划进行呈现时,在版面上趋向于简洁明快,向着更加时尚、更有活力的方向改进,通过使用优质图片、增加留白、加大正文与标题字号,使版面更有层次感。杂志封面则多注重采用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强烈的大图,使读者可以通过封面图片了解本期杂志的主要内容,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新闻表达语态上,由宣讲模式转变为对话模式。《中国民兵》杂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活动中,对黄河流域的革命老区进行报道时,生动描述了记者踏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进入到牧民家中,看他们做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听他们讲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同牧民一起动手制作奶制品,全身心融入到牧区百姓的生活中去,用老百姓的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致富故事。编发的《“几字”弯内欢乐多》一文,在向受众呈现黄河流域老区群众生存和生活状态的变化时,注重运用朴实的话语表述,以一种谦和的姿态与受众对话,增添了报道的亲和力。

(三)立体传播拓宽影响范围

《中国民兵》杂志在“长征路上看扶贫”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的主题报道中,在大力抓好期刊新闻传播活动的同时,还注重利用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平台等,开展新闻“二次传播”,最大程度地拓展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强化自身传播内容在信息空间的多向复合占位,从而最大化对受众人群进行信息覆盖。在新闻传播手段上主动变单一介质平台为多元复合介质平台,通过构建立体传播体系拓宽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扶贫主题报道中,首先将相关文章在《中国民兵》杂志上刊登;然后,将同一主题策划的稿件分别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要闻版和一版头条等重要位置刊登;继而,联动中国民兵微信公众号、解放军报微博微信和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对纸媒策划内容进行重新包装。由此形成以纸媒为依托,微博、微信和手机新闻客户端三位一体移动的传播布局,实现多角度全覆盖的全媒体矩阵。通过整合不同媒体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影响范围。

三、在新闻“二次传播”中构建全媒体话语体系

随着手机媒体的兴起,根据网民需求集成和编辑新闻的“二次传播”手机新闻客户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民众对“一次传播新闻”的消费已经大大减少,由“二次传播新闻”为牵引的新闻生活,已然成为新闻消费的主流。

(一)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价值定位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传统媒体必须做好继承与创新这两篇大文章。就《中国民兵》杂志而言,继承,就是坚持自创刊之日起,就一直作为指导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刊物定位,发挥对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报道优势,以正确导向、权威信源、原创新闻作品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聚集强大力量;创新,就是在继承刊物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延展报道内容、丰富话语表达和呈现方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大力拓展国防后备力量报道的传播视域。

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和“长征路上看扶贫”两个扶贫策划主题报道中,《中国民兵》杂志注重针对传播对象的不同信息需求,进行分众化传播。对于刊登在杂志上的文章,则将中心工作报道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而在军报记者微信微博、中国民兵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相关内容时,对这一系列报道从排版形式到标题制作,从图片搭配到重点内容提炼,都贴合受众接受习惯进行了再创作,进一步丰富了表达方式。通过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延展了《中国民兵》杂志在国防后备力量报道方面的影响力。

(二)在优势互补中增强传播力

作为传统媒体,《中国民兵》杂志在巩固原有的话语地位和发挥其原有优势的同时,积极向微信微博、手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延伸,通过与多媒体的联动进行优势互补,提升综合传播能力。

2020年7月,《中国民兵》杂志在刊载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系列稿件中,推出了《吕梁山区,地瓜圈粉变“网红”》一文,文章刊出后,他们又将标题制作成《人武部让地瓜圈粉成“网红”,还登上了军报!》,在中国民兵微信公众号上及时进行推送,有效增强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

(三)以贴近受众的话语表达增强传播效果

在采编实践中,《中国民兵》杂志着力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主题扶贫策划中,延续报道了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事迹。20世纪90年代,苏明娟因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走进人们的记忆深处。那张被众多人称之为“看着长大的女孩”的照片,油然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文章一经推出,迅速在杂志和微信、今日头条等媒体发酵,在受众中引起强烈正面反响。

秉承“三贴近”的原则,《中国民兵》杂志采编人员在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记者老区行”和“长征路上看扶贫”专题活动中,深入革命老区挖掘动人故事,将笔触、镜头对准普通群众,关注贫困户的所盼所想,记录乡村的可喜变化,展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崭新面貌,与群众同喜同忧。这些报道因接地气,带着浓郁的泥土味儿,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

(作者分别系《中国民兵》杂志主编、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