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丹东:镜头里的“英雄城市”

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 谭 杰 秦 然

银杏,是丹东的市树。

2020年初秋,当我们踏上这片英雄的土地时,街道两旁百年银杏整齐排列,成片的绿叶迎风飘曳,像是在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

众所周知,丹东和70年前发生的一场战争高度关联,那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采访组此行,就是为拍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新闻而来。

“在我们丹东,‘抗美援朝’这个词的频率出现是非常高的。好像一提起丹东这座英雄城市的名字,就自然想起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一位名叫姚瑶的市民面对摄像机说出的一句话,话语间透出的是一种自豪,不,准确地说是一种豪气,一种英雄气!相信,这豪气来自他们的父辈,来自他们的血脉,来自整座城市对抗美援朝无私支援的底气。

我们在丹东的工作,是从采访市民开始的。民众为何能说出这些豪言豪语?读一读丹东的历史,就能找到答案。

丹东是中国海岸线的北端起点,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望,历来都是军事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1965年1月前,丹东旧称安东。

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安东的鸭绿江防线的重兵布防几日内被日军全线击溃。1904年,日俄战争的战火,又吞噬了这座边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使安东人民生命财产蒙受空前浩劫。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日本军队又一次侵占了安东,据市民回忆,当时曾发生过两个日本士兵占领一座村庄的悲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安东人民结束了被奴役被压迫的梦魇,彻底翻身做主人。1950年10月,大部分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安东入朝参战,安东市千家万户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喊出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的支前口号,体现出打败一切侵略者的豪迈气概。这种豪气一直延续至今。

作为战争后方的最前沿,安东经历和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被誉为“英雄城市”。现在,“英雄城市”这个称谓,成了丹东最自豪、最响亮的名片。

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是丹东的地标性建筑。改扩建后的纪念馆对公众开放前,我们获准进馆采访。走进展厅,一个题为“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展区映入眼帘,这一反映了安东人民在支援前线、参军参战、救护志愿军伤病员、防奸反特、拥军优属、踊跃捐献等方面所做出的特殊贡献的展区,为我们的新闻采访提供了许多线索。墙上一幅《五龙山上捉飞贼》的油画,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当年,一架美军飞机被志愿军空军击落在五龙山附近。飞机上载了14个特务,当时摔死了3个,剩下的11个,被咱们安东军民全部活捉了。”86岁的宋群基老人,给我们讲述了安东民兵抓美军特务的故事。宋群基是丹东市委宣传部的退休干部,抗美援朝纪念馆筹建期间,他曾担任过纪念馆陈列办主任,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他说,这11名被俘的美军特务,后来成了促成美国允许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回国的“关键筹码”。沿着这条线索,采访组驱车几进五龙山,寻找美军飞机坠毁地点,寻访当年抓过美军特务的民兵和见证者,还来到丹东市公安局档案室,查阅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档案资料,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新闻调查式的还原,拍摄完成了《鸭绿江畔抓特务 11名美军战俘换回钱学森》的独家电视新闻。

丹东因鸭绿江而闻名。鸭绿江畔,留下了许多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遗址、遗迹,比如志愿军指挥所、过江桥梁、志愿军空军机场、志愿军总医院,还有汽车修配厂、军人商店、随军银行等等,百余处遗址、遗迹,遍布在城乡各地。这里的一处山丘、一个桥墩、一湾江水,或一所建筑、一块残垣,都向人们述说着这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在20世纪50年代所书写的英雄史诗。在镜头前,丹东这座城市,就如同是一个抗美援朝的大博物馆,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遗址,自然成为我们采访拍摄的重要地点。

在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上河口村,有一座静卧在鸭绿江上的铁路桥—上河口铁路桥。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3万多名志愿军将士从这座桥上奔赴朝鲜战场,大量志愿军伤病员也经此运回国内治疗。连接这座桥两端的铁路线,是志愿军运输补给战略物资的最重要通道,这条铁路线,曾被志愿军称为“秘密铁路运输线”,它在战争期间只被炸坏过一次。

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馆长解本胜向我们介绍说,除了大山作掩护,这条铁路线还有防空部队的严密保护。当时,志愿军高炮第506团在铁路沿线的山头设置了多个防空阵地,对实施轰炸的美军飞机进行了猛烈打击,村民李凤彬曾目睹了敌机被击中后坠毁的场景。

从一座桥到一条“秘密运输线”,我们抓住这条线索进行了扩展式采访。随后,与此相关的上河口火车站、志愿军防空部队阵地遗址和现年80岁的上河口村村民李凤彬、跑过这条铁路线的96岁火车司机李德文等,相继走进我们的电视画面。

地处鸭绿江下游的河口景区风景秀美,是我国燕红桃的主要生产基地。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粉红如霞。时至秋季,桃花虽不在,游客仍如织,从上河口火车站到铁路桥头,每天有小火车载着游客定时往返。以此为启发,我们构思了以旅游小火车为主线,用“穿越”的思路来讲述“秘密运输线”的故事。于是,游客和志愿军官兵、在青山中缓行的小火车和在硝烟中疾驰的军列,就交替出现在新闻《穿越历史与现实的“秘密铁路线”》中。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镜头里的丹东逐渐立体丰满,我们对这座城市也越来越熟悉,不知不觉间,银杏果挂满枝头,银杏叶开始由绿变黄。

院里种满银杏树的丹东市振兴区十经街19号,曾是安东满铁医院旧址,现在是联勤保障部队第966医院的驻地。70年前,这所医院的名字叫“东北军区第六陆军医院”, 1956年3月更名为“志愿军总医院”,是唯一担负志愿军伤病员救治转运任务的部队医院。1959年12月,改编为解放军第230医院,这所部队医院的前世今生,对作为军事记者的我们来说,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但是,现在的966医院,除了一间由当年的病房改建的病案室还保留使用外,其他的遗迹几乎荡然无存。70年来,医院历经多次改编,医院的官兵也不知换过多少茬,只有医院多年前建的一间院史馆,保留着那段厚重历史的部分资料。好在,几位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医务工作者还健在,我们的采访就从这些老前辈开始。

“最多一天了我们接收了上千名伤员,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手术室里的8个手术台,同时抢救伤员。”面对记者的镜头打开话匣,86岁的关治礼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仿佛一下子又回到那个战争年代。当年,关治礼是志愿军总医院军医,医院用流水作业的办法,同时展开多台手术快速抢救伤病员的场景,是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记忆。

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使命,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担当。“一切为了伤病员”,是志愿军总医院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形成的医护精神,也被我们作为新闻《志愿军总医院的精神接力》的主题主线。经过60多年血脉传承和精神接力,医院新一代白衣战士给这种精神赋予了时代内涵。院长徐爽感慨,“不论是今年抗击突然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是未来可能要面对更加艰巨的任务,我坚信只要有这种精神在,我们的医务人员随时都能够挺身而出、服从号令、冲向战场、夺取胜利。”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给丹东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的印记,这些印记既作为历史见证遍及城乡,也成为文化精神刻在人们心里。志愿军战士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所表现出的拳拳赤子心、悠悠家国情,就像绵延不断的鸭绿江水,在这座“英雄城市”被铭记、被传承。

一天傍晚,在鸭绿江断桥旁的空地上,响起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声,寻声而去,一群身着志愿军军服的大妈们正在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引来众多游人驻足围观。音乐结束,跳舞的市民马丽娜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们生长在丹东,就是在鸭绿江边长大的。我们从小就喜欢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能抒发我们的情怀,寄托我们的情感,因为我们都热爱我们的祖国。”这朴实的爱国情怀,折射出的正是一种民族精神。

在丹东,对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文化传承既有“下里巴人”,也不缺“阳春白雪”。采访期间,正逢由丹东民族歌舞剧院原创的音乐剧《最可爱的人》连续在市文化宫上演,这又是一个采访拍摄新闻素材的好机会。剧场内,我们和观众一起感受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的兄弟情、战友情、家国情。台上演员的倾情演出,让台下观众看得热泪盈眶。

学英雄、演英雄,英雄的情怀滋养着“英雄儿女”。虽然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却一直在激励着这里的人们勠力同心、砥砺奋进。被丹东人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我们拍摄完成了新闻《边城儿女的悠悠家国情》。

铭记历史,是为了守护遗产珍爱和平;崇尚英雄,是为了传承精神开创未来。70年过去了,今日的丹东已经发生巨变,不变的是,丹东人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爱国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不惜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丹东这座英雄的城市,正在以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的团结奋斗精神凝聚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