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为改革强军留下历史“底片”

作者:■柳 刚 高立英

摘 要:《解放军报》的“军营观察”专版迎来第800期。从2017年1月3日,“军营观察”专版应运而生那一天起,我们始终站在时代江河的潮头,立于历史巨轮的桅杆,用不同的视角和文字来记录历史之重,记录这支军队阔步新征程的新足迹,担当起改革强军记录者、观察者、瞭望者的厚重使命。

关键词:《解放军报》;“军营观察”;改革强军;深度报道

细密的齿轮,流转着时光。2020年金秋时节,《解放军报》的“军营观察”专版迎来第800期。

有人说,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回首来路、眺望未来。

2016年元旦前夕,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在“@军报记者”平台敲击键盘,发出一条微博向全军官兵祝贺新年。

那次视察之后不到一周,《解放军报》全新改版,从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启程,沿着新时代的航道开始了新的出发。

2017年1月3日,“军营观察”专版应运而生。自此,我们始终站在时代江河的潮头,立于历史巨轮的桅杆,用不同的视角和文字来记录历史之重,记录这支军队阔步新征程的新足迹,担当起改革强军记录者、观察者、瞭望者的厚重使命。

每个版面,都是透视改革强军的一扇窗口

看见,需要用眼睛更需要用心—用眼睛看是为了观察事实,用心看则是为了发现价值。

我们希望,我们的目光是锐利的,有如《朱日和之问》中弥漫的战火硝烟;我们希望,我们的目光是清澈的,有如《寻找“凌晨两点的中尉”》带来的清风拂面;我们希望,我们的目光是温情的,有如《在那遥远的地方》生发出的奋进力量……

用“放大镜”观大势察大事,我们带你领略领袖沙场点兵的雄壮,带你聆听火神山白衣战士的脚步;用“显微镜”观察部队细小的变化、潜在的发展;用“望远镜”跟踪解读前沿动向,既看到一支军队宏大的气象,更科学预判未来的发展走向。

改革视野下,一支支部队的转型重塑,成为“军营观察”专版的重要主题。我们从合成营转型建设这个切面,呈现官兵的实践探索,也试图解剖部队转型面临的现实课题;我们聚焦新时代经常性思想工作,审视“网生代”语境下凝聚兵心兵力的时代命题。

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我们品尝并解读中国军队实战化训练的味道;夜宿朱日和,在蓝军旅一名连长的宿舍里,我们追问并思考基地化训练的“这些年、这些变”;追踪铁路提速中的“N个2分钟”,我们思考观察“建设打仗型后勤”的动态,推出多篇深度报道……

习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关爱,经由改革强军的脉动持续注入座座军营。呈现这些关爱和温暖,成为我们的常态化议题。统建房来了,我们关注“如何统、如何建”;“氧二代”来了,我们关注高原边防军人的“解难2.0”;过春节了,我们追踪军人福利落实情况;就诊“一卡通”有了,我们第一时间跟踪解读……

一个个典型事件,共同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宏大叙事。正如一位作者所说的那样:“看到那些事件背后的时代坐标,才能搭建起关于人民军队探索、改革、创新、使命这些宏大的价值体系的框架。”

在触摸梦想中,一点点积攒梦想的力量

2018年10月17日,《读懂每一名战士渴望成长的梦想》这篇文章在“军营观察”专版刊发后,再次激荡起广大官兵对梦想的渴望。成长与梦想,正是“军营观察”专版的两个关键词。

我们深信,那些平凡的官兵身上所呈现的故事肌理,更有温度和代入感;我们坚信,那些普通的面孔里,不仅能看到一个时代的表情,还能聆听到梦想的呼吸。

于是,我们着力把“军营观察”专版打造成一个分享官兵追梦圆梦故事的舞台,并把这个舞台提供给改革强军历史剧中的主角,把历史的追光灯,打到普通官兵身上。

同一片星空下,不同的军营中,身着不同颜色迷彩的一张张面孔在“军营观察”专版一一亮相。其中,有新锐力量,有斜杠人生,有传奇故事。我们用一个个非典型人物,还原军旅人生的千姿百态,把一个个丰富的表情,设计成时代面孔的一块块拼图,汇聚在一起,共同呈现中国军人的样子。

人物特稿《追问马宝川》以讲故事的方式,将马宝川高职低配的经历和情感,原生态搬到报纸上。很多人谈起马宝川,都说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和身边战友的影子。马宝川说:改革时代,我只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系列策划“凌晨两点的中尉”,引起无数基层干部的强烈共鸣。一名读者说,当自己因专业不对口、未适应基层生活而郁闷发愁时,恰好翻到了这篇文章。从中,他看到了同龄排长的成长,自己也暗下决心融入集体,成为士兵认可的排长。

从《“好兵”熊宏鑫》引发的争议,到《上士吴付涛的“新兵突击计划”》;从《士官长赵彦俊的“良心哲学”》,到《八连指导员郝爱君的“突围”之战》;从《合成营营长吴春明掀起的“学习革命”》,到特战营营长沈子阶《冲出第二个“亚马逊”》;从仗剑空天、朝气蓬勃的空军旅团长,到驾驭战舰、劈波斩浪的海军舰长们……一个个非典型人物走进“军营观察”专版,成为我们记录的主角。

就这样,在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里,在一期一期的数字累加中,中国军人的选择、奋斗、价值、尊严,以特稿的形式固化在“军营观察”专版的每一个文本之中,装订成新时代强军故事里不可分割的时光页码和梦想章节。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在距离首都北京最远的边防哨所—支普齐哨所,它门厅的墙壁上,有一张被胶带塑封起来的《解放军报》—这张刊发于2019年10月28日的“军营观察”专版上那篇《在那遥远的地方》,写的就是这个哨所普通官兵的故事。

此前,我们派记者花了10天时间,从北京出发,经新疆乌鲁木齐到达喀什,随后跟着汽车兵,途径七八个兵站,行至西藏阿里。来到支普齐后,记者和官兵们在一起,呼吸着最稀薄的氧气,遥望最耀眼的银河,听着战友们讲自己的故事,体会遥远带来的感受。

等记者采访结束即将返程时,看到这样感人的一幕:哨所的全体官兵列队欢送,几米隔一个人,一直送到了山后的铁桥处……

这样的感动,为梦想也为成长。我们在记录梦想成长中,一步步成长。我们在触摸梦想中,一点点积攒梦想的力量。我们在见证历史中,一天天行进在正在发生的历史中。

回应官兵关切,也解答时代课题

“军营观察”专版是一个集聚和发散动力的能量场。

过去的800期,我们始终观察并记录着,不断集聚着热量,持续传递着能量,及时发现并大胆回应官兵关心、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

从记者亲历“军人依法优先”,到跟踪解读“一卡通”,追踪军人福利落实情况,我们不仅为普通官兵的所需所急进行呼吁,也为部队发展的挑战机遇而呐喊。

以《你是谁,为了谁》为开篇的一组“清明节特别策划”开启了我们的寻找之旅。《走近父亲》,空军女军官杨欣完成了一次精神寻找之旅;为了《团圆》,70岁老人陈永泰连续多年为烈士寻找遗属;《那年清明,今年清明》,由一张照片开始,记者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寻找……我们同样把温暖的笔触留给那些军娃,于是便有了《“军爸”该怎样陪伴孩子成长》《“第五条军规”背后的温情》。

这800期,我们立于发展变革之潮头,在喧嚣中沉静,在沉静中思考,希望用最敏锐的“触角”感知春雷隐隐、捕捉新生事物,也试图回答改革转型中遇到的问题。

从追问并思考基地化训练的发展,到审视“网生代”语境下如何凝聚兵心兵力;从透视基层军医生态,到关注新排长成长;从建议《把双休日还给官兵》到记录《手机管理规定为何不断“迭代”》……我们试图解剖部队转型面临的现实课题。

观军营,解难题,谋打赢。一个个热点话题,引发了很多人共鸣和思考,也推动了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正如“军营观察”专版的一名作者所说:“不仅仅是记录,我们在“军营观察”写过的文章,能对这个部队有所改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为这支军队做出一份贡献。”

贡献是什么呢?作者、读者和我们编辑都在找寻着答案。而一位作者的叙述中就藏着答案—看到自己的文章刊发后,这名年轻军官兴奋地说:“我还记得当我看到那一个整版的感觉,大概就像农民伯伯站在田埂上,眺望他耕种的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麦田吧!”

如果把800期“军营观察”的版面摆放起来,还真是一块不大也不小的麦田。如辛勤的老农,我们日复一日播种着希望,也收获着充满希冀的未来。

(作者分别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解放军报社军事新闻编辑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