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军事记者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作者:■刘建伟 张 宁

摘 要:记者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新闻作品的优劣,影响媒体的传播效果。提高军事记者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在军事新闻实践中长期磨练和积累。本文结合笔者采写《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稿件的实践,探讨培养军事记者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军事记者;创新思维能力;磨练和积累

记者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新闻作品的优劣,影响媒体的传播效果。有人曾经感叹,面对一张深受读者欢迎的报纸,其版式等表现形式可以模仿,但其独到的新闻创新思维是不能被简单模仿的。对军事记者而言,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在军事新闻实践中长期磨练和积累。本文结合笔者采写《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稿件的实践,探讨培养军事记者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路径。

一、学好党的创新理论,在理论武装头脑过程中培养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

新闻采访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多人同时采访同一件事,有的记者觉得新闻价值不大,或是不屑一顾,写出来的新闻寡淡无味;而有的记者却能看出其中蕴含的特殊意义,写出有深度、有见解,甚至妙趣横生、精彩无限的好新闻来。

究其原因,关键是记者观察、思考新闻事件的角度不一样,差别就在于记者有无创新思维品质。记者的创新思维品质最直接的表现是其有无透过表面看本质、拨开迷雾见真经的思维和眼光。

2018年,笔者采写的深度报道《读书筑梦:打赢“书桌上的战争”》一文,在“军营观察”版整版刊发后引发了广泛热议。许多新闻同仁都说,没想到一篇读书的稿件也能写得这么深刻!

如果谈经验,最关键的是缘于理论学习的深入。多年来,笔者除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还养成了结合工作实际写读书笔记、请军地院校理论专家解疑释惑等习惯。长期的积累,使笔者从更高的站位审视军营这股驰而不息的读书热:一流军队由一流军人组成,一流军人靠一流素质支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桌是军人的另一个“战场”,知识是军人的另一种“武器”。

笔者继而感到: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我们该如何认识读书的价值?怎样安排读书学习生活?强军兴军路上,又如何让书籍助力我们前行的脚步?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部采访,总结出了“一支有学习力的军队往往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胜利之师必然是好学之师”“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比你的对手更善于学习”“‘脖子以上’厉兵秣马,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等观点,并配以《谁在学习上孜孜以求,打赢的天平就向谁倾斜》的记者感言,使一篇关于读书学习的新闻调查稿件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生命力。

由此可见,理论的超越是创新的前提,记者只有学好党的创新理论,打好理论根底,才能培养出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必须悉心研究大局的发展与变化,通晓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自己的宏观视野。久而久之,才会有独到的见解和视角观察力,才能对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深入分析,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否则,面对千姿百态的社会现象和军营变化,特别是新生事物刚刚萌芽或是某一现象刚刚冒头时,很难发现新闻。即使发现了,也可能不能很好地深化主题。

二、坚持“下马看花”,在与官兵“五同”中培养调查研究的扎实作风

2018年,笔者随陆军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参加跨区演习,在与官兵“五同”中听到和经历了很多有意思的小事:

一个班长为了在演习中出彩,出征前带领全班对10余个班战术课目逐一过“筛子”,做好了充分准备。可战斗打响后,他却因为几个脱离战场的习惯性动作,意外暴露目标而败北。

有两名战士挖掩体时图省事儿,选择了一处土质较为松软的地方,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6名老兵卧姿射击次次成绩优秀,可演习中突然将靶子放到山坡上,竟然没一个人合格……

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却在和官兵零距离生活战斗的日子里,在笔者脑海中越来越清晰,逐渐汇集成一个主题:今天的训练场要想对接明天的战场,需要基层官兵补上战斗素养缺失这一课。

按照这一思路,笔者从“战斗素养的缺失,源于对实战化训练的认识跟不上”“头脑中的惯性思维,是阻碍打赢的最大敌人”“用‘战场法则’破除‘靶场思维’,让每次训练都是一场战斗”三个方面,深入剖析该合成旅官兵强化战斗素养的前因后果、前前后后,最终采写了一篇推进实战化训练的深度观察《从练为战到练即战,“一字之差”咋改写—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强化官兵战斗素养的新闻调查》。

稿件发表后,许多基层报道人员发来微信、打来电话说,看完这篇稿件后他们直拍大腿,因为稿件中的内容,大多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小事,可他们之前却没想到写,总是事后“诸葛亮”。

这篇新闻的采写,成功就成功在采访作风的扎实上,可以说通篇都是用眼睛写出来的,所以才能跳出惯性思维,创造性地写出平中见奇的好稿子。

笔者由此想到,记者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与“三贴近”分不开的。如果只把自己封闭于高楼深院、办公室内,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缺乏深入实际探索新事物的热情,满足于关起门来想点子、下到基层找例子、回到报社写稿子,这样的“闭门造车”毫无疑问只会窒息自己的创新思维。

军事记者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除了要“吃透上头”,更要深入调查下情;既要“走马观花”,更要“下马看花”,坚持与官兵“五同”,培养调查研究的扎实作风。这样,记者才能把上头与下头、宏观与微观巧妙结合起来,其创新思维就会胜人一筹,才能不断采写出新闻佳作来。

三、坚持求新求异,在“喜新厌旧”中出新出彩

一次,笔者深入北部战区陆军某旅采访,了解到一件新鲜事:他们出台了一项规定,里面没有一个严禁、禁止、不准、不让的词语,反而全都是可以。如,可以在休息时间通过政工网看电影、玩游戏;可以在符合手机使用管理规定的情况下使用智能手机;等等。

作为以纪律为生命的军队,为什么要出台这项规定?笔者逆向思考,越琢磨越有嚼头、越采访越有意思:很多基层部队在严字当头的时候,一味对执行条令条例“过分拔高”,结果导致了片面追求严,使部队管理落后于时代。究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对依法从严治军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

于是,笔者围绕这一课题展开深入采访,采写了《“十个可以”真“可以”》《带兵人:我们跟上新时代了吗?—北部战区陆军部队着眼时代特点更新观念抓管理的调查与思考》的整版深度报道,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告诉大家:军营不是脱离社会的“另一个世界”,带兵人的“鸵鸟心态”是跟不上时代的表现;能把“帽子”甩过墙头,就一定有办法翻过去,解放“大脑”,才能解放“手脚”;僵化思想驱动不了改革车轮,陈旧观念只会迟滞强军步伐,拉开新时代的大幕,让现代化的列车带上每一名军人……

这次采写经历让笔者认识到:当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后能立即“跟踪追击”,把自己的思维向纵深推进:既“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探究其本质,又“由此及彼”,联想到与这一线索相关的、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深入地、拓展地采访。

有了这样的创新思维,就能使记者在采写稿件时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因而能出奇制胜、先声夺人。一些充满新意、富有创见的新闻佳作,一些视角巧妙、内涵丰富、手法独特的新闻精品,毫无疑问都是记者创新思维的结晶。

一位资深记者曾这样说:记者的创新思维品质来自极端的“喜新厌旧”,对新生、新鲜、新奇的人和事要嗜之如命,而对旧闻、套话、陈词滥调要深恶痛绝。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记者必须凝注于事物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知事物的局限性。如此,方能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敏锐抓住“先知先觉”的新闻。

运用这样的求新求异思维,笔者在无意中发现了一条活鱼: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两名营主官主动拜了35个“兵师傅”。猛一听,感觉这就是一个消息的线索,可运用标新立异的思维认真一琢磨,感到这个故事的背后有文章。

果然,笔者深入采访后发现,新时代带来新挑战,新体制呼唤新能力,两名营主官拜了35个“兵师傅”是新体制带来的新现象,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于是,笔者采写了《两名营主官拜了35个“兵师傅”》《“拜兵为师”告诉我们—北部战区陆军基层干部适应新体制提升能力素质新闻调查》的深度报道,并以《来一场新时代的“学习长征”》的鲜明言论,告诉世人“拜兵为师反映了基层带兵人迎难而上的进取与奋斗精神”“拜兵为师折射了一支部队的进取态度”。

此稿见报后,很多基层带兵人、管理者通过各种形式留言说,稿件写出了他们的心声,看完后共鸣感很强,反映了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发展与进步。

可见,求新求异、“喜新厌旧”,既是军事记者出新出彩的过程,更是创新思维能力展示和培养的过程。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陆军防化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