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62年,场站人的脚步从未停歇

来源:空军新闻 作者:刘仁泉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06-09 21:54:26

“忆往昔忠诚奉献、艰苦奋进,凝钢筋铁骨、筑天路基石,且看基因传千古,驰骋中原舞旌旗。”重读场站红色基因传承谱,战士李阳郑重地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诗句。这是六月初,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中的一个镜头。

该场站是一支拥有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部队,曾参与过国土防空作战等战役战斗,涌现出大批英雄单位和个人,并以此凝结形成忠诚奉献、艰苦奋进“天路基石”文化。

62年来,一代代场站人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攻坚破难,为托举战鹰高飞远航做出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路基石”精神。

“天路基石”是爱站建站的家国情怀

该场站建立于1958年,62年如一日的沉淀坚守,需要“热爱场站、建设场站、奉献场站”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以站为家、忠诚奉献已成为一代代场站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气质。


一穷二白,自力更生。

前年,该场站气象台举办建台60周年庆典,不少老战友回单位参观。面对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上世纪80年代的老台长朱思斌驻足良久,“变化太大了,这棵桂花树还是我来台里种下的,如今它长大了,我们也老了。”回忆起过往点滴,老台长眼含热泪。

气象台以前是低矮平房,住宿办公环境阴暗潮湿,条件非常艰苦。“全靠我们一双双手,建围墙、起高楼、垦菜地,这个家才慢慢起色。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你们更要把气象保障做好、把单位官兵带好。”临走前,老台长对现任台长田威反复嘱托。


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

无独有偶。年初,场站军械股组织官兵制定梦想书,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考学、留队、入党……轮到驻守洞库的两名士官陈庆美、袁虎兵,他们想了半天支吾几个字:“让股里吃上我们种的菜……”引起大家哄堂大笑。欢笑过后,又集体没了动静。

大家都太懂洞库了——离场站两三公里,周边杂草丛生,常年驻守两名官兵,主要负责报废弹药的处理存放,现实版的“草原五班”:光荣而艰巨,平淡而漫长。

股里为方便教育管理,对洞库人员每三月进行一次轮换,而当轮到陈庆美时,轮换的脚步却停了下来。原来,他盯上了洞库外道路两侧的空地,耕荒为田的想法油然而生,洞库再荒也有诗和远方!


建库爱库,以库为家。

一片废墟、四只脚丫,他和轮换不久的袁虎兵清营院、砍枝桠、垦荒地,用一辆简易三轮车将土中碎石拉到五公里外,运送几百趟来回。一个卷尺、两把锄头,硬是开辟出八块土地,开春之际种下十余类果蔬。然而由于缺乏种植常识,不少蔬菜瓜果常常“夭折”,于是便有了刚才那一幕。

“干一行爱一行,小岗位也有大作为,在这里呆久了,这里就是我的家。”陈庆美爱库之情溢于言表。如今,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报废弹药的清理运输工作,路边的瓜果也早已偷偷发芽。

“天路基石”是胜战“密码”的星火相承

该场站警卫连是一个老先进,迄今已连续29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单位,2011年、2016年先后被空军评为“先进基层团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的背后,是胜战“密码”在一代代场站兵中的星火相承。


细心呵护“小目标”。

在警卫连,黄培炎的故事无人不晓。上世纪90年代初,战士黄培炎探亲休假途中,凭借自身过硬的训练功底,在列车上靠一己之力勇斗三名歹徒,被上级评为“一等功臣”。

“这个故事我们讲了快30年了,每年的授枪仪式都会搞一次传承教育,主官每次讲、官兵每次听都有不同的体会。”警卫连政治指导员孙超感慨万千,“连队官兵都以他为榜样,严格执勤训练,苦练杀敌本领,守牢空地防线。”

虽然时光已过去快30年了,但像黄培炎那样的警卫战士特有的“忠诚、果敢、机警、迅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后来人。


披星戴月,精细准备。

历经岁月磨砺,这些胜战“密码”弥足珍贵,不仅体现在单位,对个人同样适用。汽车连运输排班长吴创,近两年来被空军反复“点名”,2018年被空军评为“红旗车驾驶员标兵”,2019年被评为“空军后勤工作先进个人”。而在此之前,他曾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以及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在汽车连期间安全行车30余万里。

“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装备。”翻开吴创政治的教育本,首页上写着这样一行字。这句话,是吴创以前的班长曾百万告诉他的。


严格训练。

让吴创记忆犹新的,是2015年的一次飞行保障。牵引飞机后汽车突然打不着火,他急忙找到时任班长曾百万求救。原来是电瓶电量亏电,原因在于保养维护不细致,连队及时更换保障车辆才未发生人为差错问题。后经连队党支部决定,将吴创调离驾驶岗位一个月,并作出书面检查。


安全行车40周年庆典。

徒弟犯错,师傅难辞其咎,曾百万找到主官,主动要求在军人大会上做检查。“老兵”把责任担当扛在肩上,“新兵”才能把安全底线守在心中,“那些陪伴我成长的力量,我一定要传承下去。”如今,吴创也带出了一茬茬徒弟,奔赴在各个运输保障岗位,接续书写着连队安全行车40周年的光辉历程。

“天路基石”是凝心备战的任务淬炼

一把镰刀斩荆棘,一把扫把清跑道。该部组建之初,适逢某战机进驻训练,面临着人员、营房、物资器材严重短缺的困境。老一代场站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敢于叫响“胜利表现在空中、胜利保证在地面”的战斗口号。


没有伙房,露天做饭。


军需保障“胃动力”。

他们睡草棚、吃干粮,割高草、修跑道,白天筹措保障物资、整建营区,夜间轮流执勤站哨、守护战机,官兵们吃苦不言苦、受累不叫累。连续两个月的日夜奋战,物资齐了、道面平了,身形瘦了、精气足了。随着第一架战机腾空而起,保障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同样,去年该部首次受领新机型保障任务。面对新机型、跨地域、多兵种、任务重的演训特点,对于保障工作来讲未尝不是一个挑战。


定期开展特情处置演练。

“新机型进驻能否按照原有保障标准保障”“机场那么大,修复工作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人员装备工作强度大,会不会增加安全风险”……面对一系列问题,官兵心中画满了问号。

新机型不同于老机型,各级必须终日乾乾、谨小慎微,打好提前量、拿出高标准,确保演训保障万无一失。在站党委坚强领导下,全站官兵闻令而动,严谨细致、精心尽责的保障自觉迅速体现到各个战位。缺少配套装备,协调!道面存在隐患,排查!


通导联接空天。

“一把工具刀、一副手套、一支胶枪,蹲坐机场上,一干就是大半天。微小的裂痕、细碎的砂石都不能放过,那时眼睛时常酸得睁不开。”回忆那次保障,场务连连长赵一凡仍历历在目。“飞机起落安全离不开机场道面的有力支撑,道面标准就是保障标准。”从旭日初升到暮色四合,从夜色如墨到霞光拂晓,历时一个月的艰苦卓绝,场站实现了新机型保障历史性突破。

一支部队,两个年代,一次次重大任务的摔打锤炼,锻造了该场站官兵锐意进取的战斗精神和闻战则喜的任务自信,他们的身影遍布南疆丛林、东南海岸和长江江畔。


致胜基因,代代相传。

某次任务期间,凌晨四点,航材股多方协调。六小时千里转运输送航材,及时满足机务次日维护需求;某日飞行进场,场务连及时发现道面突发起拱问题,仅用两个小时完成道面修补,确保了飞行计划正常进行;某次比武竞赛,四站连面对强敌对手、面对自身未知业务领域,坚持向兄弟部队学、加班加点学,最终成绩名列前茅,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改革转隶以来,场站多次执行重大演训任务,全方位全天候综合保障能力提升明显,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党委。


任务淬炼中成长。

高飞远航凌云志,竞逐空天正当时。近年来,该场站深挖部队红色基因,并将此贯穿练兵备战、渗透日常生活,真正使红色基因内化为灵魂和血脉、转化为标准和追求、外化为形象和品牌、体现为标识和符号。一代代场站人踏着先辈足迹,迎着时代光辉,正朝着建设一流场站的目标奋力迈进。

图片作者:唐志斌 李欣 何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