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像打仗一样抓落实!“空军蓝”这场扶贫攻坚战太硬核

来源:学习军团 作者:张雷 甘欢 朱姜海 刘川 周雪峰 乔雨虹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07-08 09:04:51

扶贫先扶志,“脱贫之星”榜样树起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6月中旬,笔者跟随中部战区空军机关扶贫工作组,来到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团瓢村,实地采访脱贫攻坚情况。

“随着你们帮建的支柱产业全部复工复产,今年村民收入还要涨一截。”刚进村部,团瓢村村委会主任万长林一双大手握了上来。

团瓢村位于隆化县东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环境艰苦,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地、养殖和外出打工,属国家级贫困村。

在村部会议室,有一张工作组评选打印的“脱贫之星”表格,10余位村民的姓名和脱贫事迹跃然其上。“不要小看这张评选表格,它在我们村脱贫致富过程中立了大功。” 万长林向笔者介绍。

2016年年底,中部战区空军扶贫工作组来到团瓢村。工作组干劲满满,可在脱贫畅谈会上遭遇“冷场”,问题到底出在哪?

站在墙根等不到脱贫,晒着太阳盼不到小康。拔除思想上的穷根是首要之急,工作组深入调研发现,关键在于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志向,用力争上游、脱贫致富的思想氛围取代消极等靠的落后思想。

不久后,团瓢村贴出了第一张“脱贫之星”评选表,从评选条件、收入水平、时间跨度都进行了详细说明。那一天,村部宣传栏围了一些村民,首次上榜的2户人家出尽了风头。

“这是借鉴部队的军事训练龙虎榜。”工作组成员介绍,参照部队军事训练“龙虎榜”的模式,把2名脱贫尖子张贴出来,就是号召后进者学有目标、追有榜样。

村民闫广选那一年响应号召,进入养殖场当了一名工人。一年工资加上土地租金,到手3万多元,当年就成为“脱贫之星”。第二年开春,闫广选的邻居、亲戚都跟着来养殖场应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工作组成员给笔者例举了几个数字:2017年底团瓢村评选“脱贫之星”4名,2018年为8名,2019年增到16名,辐射带动的贫困户更是逐年跃升。

党建扶贫,扶志励志。2018年初,扶贫工作组以“互学互帮互促”活动为载体,指导基层连队党支部与村党支部携手共建,打造脱贫致富坚强战斗堡垒。“给钱给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村党支部龙头作用强了,团瓢村脱贫的步子也就迈得更快了。”工作组成员体会到,组织帮扶是扶贫的核心。

“还是部队的同志有办法,这几年来,从个人到村党支部,都像换了一个人,比着干抢着干,心里有火,眼睛有光。”团瓢村党支部书记闫立峰说,中部战区空军机关对口帮扶团瓢村3年来,村民人均收入由2930元增长至11236元,2019年底最后2户贫困户脱贫退出,全村发展蒸蒸日上。

输血更造血,“特色产业”落地农户家

“记者同志,不怕您笑话,我这个草莓园是空军同志给我做思想工作做出来的。”“思想工作怎么做出草莓产业呢?”

“这说来就话长了……”6月中旬,记者跟随中部战区空军扶贫工作组,前往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团瓢村,实地采访脱贫攻坚工作中产业扶贫情况。进村不久,就听说“思想工作做出一个草莓产业”的新鲜事。

从村部往北1公里,连成片的草莓生产冷棚就展现在眼前。村委会主任万长林告诉记者,这个草莓产业园就是由部队敲定并帮建,2018年投建,现在已有137个大棚,带动贫困户60多户,是村里扶贫的“明星项目”。

走进一个草莓大棚,村民周大娘正在采摘草莓。“以前外出打工,不仅家里顾不上,年纪大了也不方便”,周大娘说:“现在家门口上班,每天有钱拿,家里事也没耽误,多美哩!”

“部队援建的扶贫项目,成果也要惠及到村民身上。”在一旁的产业园负责人周向成接上话,“马上就进入盛果期,每天用工需求量都在60-80人,优先保障贫困户来上班。”

红红火火的草莓产业背后,也有一段曲折故事。

今年43岁的周向成,之前一直在外地从事草莓采购与销售,积攒了一些销售渠道。2018年初,中部战区空军扶贫工作组与村“两委”几番论证,决定发展草莓产业。在确定带头人时,工作组将目光锁定了周向成。

可当工作组找到周向成时,他却“顾虑重重”: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是好事,可自己从来没搞过草莓种植,种不好、不赚钱怎么办?建设产业园牵扯巨大,项目动工后,部队扶贫资金到不了账怎么办?

为打消周向成的“顾虑”,工作组主动做起了他的“思想工作”。“回乡自己创业多好,不用在外面奔波,还有部队帮扶,能省不少心”“部队扶贫都是实打实,确定帮建这个项目,就肯定会负责到底”,这一次,不用工作组邀请,周向成本家亲戚义务当起了“说客”。

为了让周向成彻底放心,扶贫工作组专门从邻近乡镇请来技术人员,查看土壤情况,与村委会规划草莓产业园用地,修建产业园与外界连通的“军民同心路”,第一时间将第一波产业扶贫资金144万打进了村集体账户。

双管齐下,周向成动心了。2018年,他回村开始筹建“军成草莓产业园”,在工作组跟进帮带下,一期投建冷棚40个,2019年扩建到112个,当年就实现育苗、产果、盈利,带动60多户贫困户就业,年工资发放就达到40余万元。

“有部队的同志在,我就安心。”尝到了甜头的周向成,2020年上半年继续扩建了25个冷棚。他告诉记者,从前期论证,到帮助审批园区用地,再到后期帮助拓宽销售链路,扶贫工作组的全程帮扶让他感受到了部队强大的组织功能,也感受到了部队的担当与责任感。

“嗡嗡嗡……”在草莓产业园对面,瑞兴生态农业园的恒温风扇高速运转,10多个工人正紧张作业。村党支部书记闫立峰指着眼前的“文洛氏”温室大棚介绍,这个产业园的兴建,部队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一地生三金”,让村里实现了由“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

由“输血”到“造血”,强的是团瓢村致富“筋骨”,村民收获的是稳稳的幸福。村里吉生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郑宝华对中部战区空军满怀感激,他提出村里道路老旧对外运输牲畜不便的问题后,工作组主动排忧解难,修建了“军民连心桥”,极大方便了养殖合作社的农牧产品运输。

中部战区空军扶贫工作组成员告诉记者,他们先后投入800余万元,通过军地集智合力,扶持发展草莓种植、肉牛养殖、光伏发电等6大产业,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品牌有品质,“美丽乡村”新风正气浓

青山脚下,由部队投资修建的河坝里,山泉水“哗哗”地流淌;道路两侧,官兵们栽种的金钱榆抽出嫩黄的枝条,随风摇摆……在团瓢村的休闲广场上和文化长廊里,健身娱乐的村民悠闲惬意、笑声不断,与四周的绿水青山共同绘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现在和以前比,真的是变化不小。”村委会主任万长林亲身参与这几年建设,对村里发生的变化感受最为直观。他给记者介绍,以前村里卫生情况不太好,文娱设施建设基本为零,是个实打实的“山疙瘩村庄”。

这个局面在3年前被打破。中部战区空军扶贫工作组来到团瓢村,在实地考察了解团瓢村基础设施薄弱后,决定一手抓产业扶贫,一手抓建设扶贫,整治村容村貌,打造“美丽乡村”。

美化建设,规划先行。工作组会同村“两委”的同志,实地走遍了团瓢村边边角角,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和治理脏乱差入手,制定出“突出重点、打造特色、逐年推进、梯次实施”的建设思路,对硬化田间道路、修筑防洪堤坝、改造照明设施等8项具体工作拉条挂账,明确推进节点和建设标准。

像战略一样搞规划,像打仗一样抓落实。在团瓢村的主村道和草莓产业园之间,有一条2公里长的“军民同心路”,如今已成为草莓对外运输的“主动脉”。“让每一项规划都从蓝图变成现实”,工作组成员讲述,这条路的规划几经论证,兼具经济效益和景观效果, 2018年竣工,如今成效巨大。

中部战区空军扶贫工作组成员告诉记者,帮扶团瓢村3年来,他们先后投入经费帮建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站、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组织医疗分队深入村中开展义务巡诊,将“美丽乡村”的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建设“美丽乡村”,不光要有干净整洁的“面子”,更要有正气充盈的“里子”。“部队的扶贫帮困,不仅仅是帮扶了经济,更是注入了一股新风气”,村党支部书记闫立峰讲述,部队帮扶以来,村里打麻将的少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养家致富的多了,村里的新风正气越来越浓。“荷包里的钱鼓了,身上的正气也要更足。” 78岁的老党员周凤林说,部队尽心尽力,村里老党员更是义不容辞,要带头把村里风气建设好。

“像抓战斗精神一样培塑新风正气。”工作组成员告诉记者,浇树浇根,育人育心,培塑好风气的关键在于敲中鼓点、找准落点。前期他们在走家串户过程中,了解到村里文娱设施缺乏、信息闭塞等难点,对症下药,加大文娱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常态化组织军地共建,把部队的清风正气注入团瓢村。

记者了解到,他们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军地人员参观见学,举办“送法下乡”活动,协调驻地农科院举办科技讲堂和“文化夜校”,推动成立“红白理事会”,让勤劳致富、崇尚科学的新风劲吹田野间。

在走访慰问贫困户时,村民万年青满怀感激。“感谢空军同志对我们贫困户的帮扶,现在家里盖了新房,我也在村里找到了工作,娶上了媳妇。”回忆起前几年的处境,万年青动情地说,“不是你们一直给我打气,我自己都想不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边走边看,边聊边议。3年多来,团瓢村在中部战区空军精准帮扶下,取得的可喜变化映照在村民笑容绽放的脸上,融入到浓郁淳朴的乡风中,展现在干净整洁的村容里。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收官之年,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让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更强!”村庄里,处处弥漫着火热的干劲。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