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铜鼓岭上向天而“问”

来源:装备科技 作者:曾鹏 黄国畅 何辰祎 责任编辑:安思翰
2020-08-17 02:41:50

“天问一号”静待发射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太空。火箭点火起飞后,该发射场铜鼓岭测控区测控设备又一次及时捕获目标,有效获取火箭飞行数据资料,圆满完成此次任务。

铜鼓岭,位于海南岛最东端,得名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挥师之战鼓,又有骇浪拍石声如铜鼓之意。临海远眺,清晰可见海对岸的两座发射塔架。由于独具优势的地理位置,文昌发射场的火箭一旦点火起飞,铜鼓岭则是测控接力的“万里海天第一棒”,为指控中心提供火箭起飞和初始飞行阶段的数据信息,是问天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直以来,测控区工作人员扎根山头、牧箭逐星,勇立潮头、筑梦海天。测控区大门口,“面朝大海,仰望星空”八个大字在阳光下闪耀光芒,这是工作人员们扎根海岛、矢志航天的生动描绘。

晨曦中的铜鼓岭测控区

2013年6月30日,测控区工作人员正式进驻铜鼓岭。孤悬荒岭,三面都是茫茫的海水,用水保障成为进驻之初的主要困难之一。党员马乃峰告诉笔者,当时他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开着消防车从山下拉水,少则两三趟,多的时候五六次还不止。先解决建设施工用水,所剩无几的生活用水常常要反复使用好几遍。当时的生活中心,连张床都没有,工作人员就在机房里打下地铺。海南气候闷热潮湿,蚊虫滋生异常猖獗,劳顿一天后想睡个安稳觉成为了奢望。但是他们始终无怨无悔,凭着对航天的热爱和执着默默坚守。

测控区里还口口相传着一段党员突击队的故事。2014年7月,5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经过了铜鼓岭附近的翁田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铜鼓岭上最大风力达到了18级,固定设备方舱的钢索眼看就要支撑不住。危急时刻,6名党员组成突击小队冲锋在前,用背包绳相互联结,短短100多米,顶风爬行20多分钟,拼死对钢索进行加固,这才成功地保住了设备。

一块蛮荒地上,航天人艰辛付出,崭新的测控点号破茧而出、一鸣惊人;他们苦练本领,沉着应战,圆满完成长七、长五首飞等60多次航天测控任务。

林鹏仔细核对任务参数

“林鹏,你再检查下数据,看正不正常?”“天问一号”发射任务中,光学岗位设备负责人刘延和林鹏进行任务参数检查,这已经是他们第5次检查了,而此时他们已经忙碌了3个多小时。

林鹏揉了揉发胀的双眼,对各项数据又一次进行了检查,确保设备状态良好……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机房里20余名岗位人员精神抖擞,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键盘敲击声、口令传达声、服务器电源的电扇转动声……忙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李浩认真进行岗位训练

光学岗位操作手李浩稳稳握着测控单杆,从火箭点火的那一刻起就紧紧追随。李浩可以做到“盲跟”10秒目标不丢失,这也算的上一门绝活了。绝活的背后离不开刻苦的训练,自从弹道下发开始,他每天都进行跟踪训练,往往一练就是一整天。一天下来,胳膊都练得阵阵酸疼。

管士磊正在进行设备维护

测控区雷达岗位高级技师管世磊,点号尚未建成就来到这里,是在铜鼓岭工作时间最久的“老人”,也是一名老党员了,参加执行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上百次,成功解决了试验任务中10余种故障,被大伙儿们亲切地称为“老管”。他一心扑在设备上,在山上一待就7年,下山的次数屈指可数。今年由于疫情原因,为了执行任务,他早早告别家人返回单位。他和儿子、女儿约定,下次发射一定带他们到现场来见证爸爸从事的光荣事业。

冷平正在进行电力检修

柴油机房里,轰隆隆的噪声中,配电技师冷平正在仔细查看油机发电状态。任务前夕柴油机突发故障,冷平和工作人员每天泡在机房拆件维修,反复调试。一天下来,人人弄得灰头土脸,身上沾满了油污。有人说:“航天测控是高科技事业,油机发电又累又脏,又吵又闹,看不出半点的高大上。”冷平答道:“越是高大上的事业,就越需要坚固的基石,而我们就是那块坚不可摧的基石。”

铜鼓岭上,牧箭逐星石显得鲜艳无比;崖边的草海桐,在贫瘠的沙土上,一年更比一年葱郁。工作人员们像磐石一般意志坚定,犹如草海桐一样把根扎深去,面朝大海,仰望星空,向天而“问”,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