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巍巍大凉山,风展红旗美如画

来源:装备科技 作者:何玲、刘晓晖、黄国畅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1-01-25 11:09:35

2021年1月20日0时25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托举着天通一号03星直奔寰宇。

夜幕下的发射场,旌旗猎猎,战鼓铮铮,庆贺成功的“大红屏”再一次点亮寒冬里的万丈豪情。

巍巍大凉山,风展红旗美如画。

梦想的底色

32岁的刘洁拿到了此次任务的发射日工作计划,在接下来的12小时里,她将在测发地面系统工程师的岗位上,为管路、塔架“活血”“添力”,确保星箭飞天的天梯安全可靠。

2年前,刘洁辞去东部省会的工作,考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穿上航天蓝,站上发射塔,遥望火箭顶端鲜红的国旗,儿时记忆中父亲护航“神舟”的背影,让她更坚定了“梦想何为”的答案。

无数个日夜的埋头奔跑,无数个周末的加压追赶。她用执行15次任务的经历,完成了从企业经理到航天人的美丽蜕变,和发射场上的众多同事一道,用“向疫战、向天行”的行动展示着西昌航天追梦奋斗的姿态,为着最初的那个梦想风雨兼程,未曾懈怠。

“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难忘的2020。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去迎接更加美好的2021!”这一夜,中国航天2021年发射序幕将在他们手中拉开,无数晶莹的梦想将再一次被火箭升腾的烈焰点亮,汇聚起发射场扬帆起航的热血和豪情,也必将激扬中华民族破浪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信仰的本色

31岁的汤开政首次走上测发地面总体系统工程师的岗位,他镇定从容地注视着“发射场上最庞大最繁杂”的地面系统工作,为即将开展的推进剂加注工作抓总把关。

作为发射场上年轻“总体”的代表,汤开政身上有着“后浪”典型的标签:高学历、脑洞大、玩得开……而在发射场众多老指挥老高工看来,他身上所代表的年轻航天人那种“靠谱”更加难能可贵。

担任动力系统指挥员时,发现并及时处置推进剂贮箱压力异常上升故障;首次担任测发地面系统总体系统工程师,就拿出了极寒天气条件下地面系统应对可能发生风险的应急措施办法……很多老专家,透过他的沉稳果敢,便已欣慰地感受到了这支“后浪”征战太空的铿锵步伐。

26岁的供配电系统工程师王明菱,在系统调试期间突发急性肠胃炎,坚持排除设备硬件故障后才被救护车拉下一线,那种倔强的担当令人钦佩。

32岁的低温系统工程师徐绯然,负责把关指导低温推进剂加注工作,发射前长达8小时的独当一面,成千上万份数据的监测判断,那份忘我的专注令人动容。

……

“向天图强再立新功,航天报国再创奇迹!”新年伊始,面向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这句嘱托便被这群系统工程师们写进了承诺里,激励着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和更严的标准,迎接2021年高密度任务的挑战。

初心的颜色

51岁的气象专家杨本湘 ,完成点火前最后一次气象汇报后,和气象团队里的年轻人一起合影。合影前,他习惯性地整理抚摸了胸前那面鲜艳的国旗。

此时,距离气象会商间3公里外的2号发射塔架,洁白的星箭组合体蓄势待发,“中国航天”四个蓝色大字恰如镌刻在发射场上每名航天人心底的“刺字”,撩拨起无限的热血和澎湃。

“为国争光!”这是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发射后,杨本湘父母接受家乡电视台采访时,隔空对儿子的叮嘱,亦是他28年前投身航天的初衷和这支气象团队50年来矢志航天的写照。

此次任务准备过程中,发射场遭遇罕见极寒天气,最低气温逼近历史最低值,对于推进剂加注工作影响巨大。为了准确预报场区72小时逐时气温,杨本湘和气象团队,提前进驻发射场,加班加点统计大量历史数据,分析了各类数值预报产品的偏差,将团队新开发的“基于神经网络的逐时气温预报系统”推向任务实战应用。

29岁的工程师王连杰,为了尽快整理出历史同期数据,连续挑灯夜战,眼里的血丝久久未消;

35岁的工程师张滢,为了掌握真实的测风数据,在夹着雨雪的寒风中测量记录,双手满是冻疮;

27岁的工程师胡云涛,为了找准预报产品的偏差,贴着膏药在电脑前端坐好几天;

……

新老几代航天人,传承接力一初心。“为了成功义不容辞,为了成功义无反顾。”就像张滢所说,每一次发射,胸前的党徽和国旗,大厅的红屏和标语,都是西昌航天人初心的见证和传递,那一张张浸润着喜悦和期望的合影,都将激励着他们在向天图强的征途上不断书写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