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有这样一群航天人,他们始终追寻火箭的足迹

来源:装备科技 作者:张金焘 王轶群 陈海滨 黄国畅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1-01-26 08:22:26

2021年1月2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而在庆祝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旗开得胜的时候,有这样一群航天人,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行走在落区的“活地图”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贵阳观测站落区工作组的成员刘思,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从小就因为放牛爬遍了老家附近的几座大山,崎岖不平的山路他走起来健步如飞,上山下坎完全不在话下。

因为航天事业的的使命召唤,这个曾经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山开展火箭残骸回收工作。贵州落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导航定位软件经常发生位置偏移,一不小心就会把落区工作组领到无路可走的“绝地”,这些挫折不但没有阻止刘思前进的步伐,反而更坚定了他投身航天事业的决心。

为了搞清落区地形地貌,刘思手机里安装最多的就是地图软件,办公桌上堆积最多的就是地形书籍,每走到一个新落区,他都要向驻地政府搜集当地的地形图资料,向当地群众询问一些山林小路。某次任务期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上山搜寻残骸的路上,当地向导已被丛生的灌木弄得晕头转向,可刘思通过自己积累的当地地形地貌资料,梳理出一条连当地人都极少知道的“猿猴道”。

事后,当地向导问刘思:“你是我们村哪家的娃娃哟,没怎么见过你嘛,你咋晓得这条路?”刘思笑着说:“我不是咱们村的,只是在脑袋里把这条路走了很多遍。”

乡亲们眼里的“婆婆嘴”

因为航天发射窗口的特殊性,火箭发射时间经常是深更半夜。每当有火箭发射任务,落区工作组都需要提前一周出发前往落区,对落区群众进行宣传疏散,经常是“上车看资料,下车进巷道”。临近发射时,还需挨家挨户确认人员是否安全疏散,并时刻注意对空观察。

每次开展疏散工作时,王思勇都跟村干部一起走进各个村民家中,逐个人头点清,不厌其烦地和落区群众讲清国家发射卫星的重要意义和及时躲避掉落残骸的必要性。

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发射任务非常密集,年均发射卫星近20次,实现了“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无重大舆情影响”的目标。

妻儿口中的“流浪汉”

因为航天事业的需要,落区工作组年均百余天在落区奔波,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面对超高密度的航天发射任务,他们不是在落区工作,就是在前往落区的路上,陪伴家人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面对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落区工作组邓华每次执行完落区回收任务,回到单位就要进行隔离观察,而解除隔离后,他又要奔赴新的落区开展工作,工作回来之后继续隔离,周而复始、反反复复。邓华的儿子正在牙牙学语,刚学会喊“爸爸”两个字,却总等不到当面展示的机会。妻子是医院护士,因为疫情在医院坚守岗位,一家人经常三地分居。

因为长期出差,落区工作组的同志们成了 “语音儿子”“视频老公”“照片爸爸”。在旁人眼里,他们是不着家的“流浪汉”,但在航天人眼里,他们是苦不言、难不叹、艰不畏、险不退的真好汉。

燃情追梦、持续奋斗、争创奇迹。一代代落区工作者用一串串追寻火箭的足迹,诠释着他们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