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神舟”开舱第一人

来源:我们的太空 作者:钱新辉、董延荣、郭志超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1-02-03 15:21:08

神舟飞船开舱人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恪守初心、兢兢业业

他完成了

中国11艘飞船返回舱的开舱门工作

成为了

我国11位航天员遨游太空后

见到的第一个地球人

李涛(左)

在中国载人航天任务中

每当“神舟”系列飞船成功着陆

我们总能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橙色背影

第一个冲上前去

为航天员打开返回舱舱门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

这项工作一直由他负责

他就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搜索回收分队的搜救队员李涛

开舱第一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返回舱开舱是一个手艺与心理并重的技术活,既要得心应手地用专用工具精准插入锁孔,也要轻车熟路地通过减压阀平衡舱内外气压,开门的速度必须稳妥可靠。“太快了航天员的身体可能一下子适应不了,太慢了则会耽误航天员的出舱时间。”李涛说。

为了巩固和加强自身开舱技能,一有空闲,李涛就利用模拟返回舱进行反复练习,一个动作一天反复练习上千次,手酸痛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为了提高自身全域搜救的开舱能力,他还曾针对高温天气、晴雨天气、水中陆地等不同环境进行开舱训练。

李涛回忆,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回收时,他所乘坐“雄鹰”指挥直升机和返回舱同时着陆,李涛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按操作程序先插好开舱工具,然后进行2分多钟的减压,转动工具,舱门却没能打开。

这种情况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时间李涛的心紧张起来,手也有点发颤。随后,又急忙地进行了一次减压,再次转动工具,还是没有打开。在场的人都着急了,李涛更是急出了一身汗。

这时候,他迅速理了理思路,排除舱门变形故障,判断是因为舱内外的气压还没有完全平衡。便在心里对自己说,沉住气,别紧张。于是深吸了一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再次进行了减压,舱门终于打开。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航天员安全出舱,现场掌声、欢呼声雷动。

搜救通信中枢

无论是在沙漠戈壁还是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只要开展航天搜救任务,通信畅通是完成任务的基本保障。如果通信设备出现故障,轻则各搜救小组之间失去联系,重则返回器搜索处置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李涛就是负责把任务现场的数据传输到指挥中心,为返回器现场处置指挥决策提供实时画面那个人。

在航天搜救领域已经工作了27年的李涛,是航天搜救通信岗位的专家,多次解决技术难题,为完成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2018年7月,新研设备正式列装搜索回收分队。虽然之前在通信岗位干了有20多年,但是对于新设备,李涛还是从理论学起,从基础展开,按照操作方法循序渐进实现探索突破。

在设备测试过程中,为了测试出车载设备数据的准确性,李涛和同事将天线放置在不同的高度,测出不同距离的话音图像传输质量。

测试前,他要爬到50多米高的砖混结构标校塔,把天线固定到塔顶。标校塔较高,塔顶面积较小,为了安全稳定的将天线固定好,李涛戴上安全帽、系上安全绳从天窗爬到塔顶,并将天线捆绑在塔顶的围栏上,再从塔上爬下来,迅速展开测试。一系列动作完成后,他全身都是灰尘,有时候一天能爬10多个来回。

李涛带领同事利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设备的调试工作,并通过测试获得了准确的数据。

通信多面手

在嫦娥五号返回搜索任务中,李涛的工作岗位由空中分队通信操作手,变为地面分队通信技术总体兼任动中通设备操作手。

他结合通信方案完成了地面设备安装调试,路由配置,搜救天地通信网的多路由备份保证。

结合任务实际,他完成了地面中继电台的选址和架设调试,动手改造了车载电台高增益天线的倒伏机构,开展了地面车队电台的优化配置,使地面分队的内部通信在正常区域内能高效顺畅。

针对此次任务的低温特点,他组织地面分队通信设备开展了10余次最低气温达-30℃的低温极限测试,了解掌握极寒条件下设备性能,研究敲定有效措施并对通信设备进行保温和备份,出现问题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抢代通”任务。保证了地面分队的通信通畅,实现了跨区通信中的指挥调度顺畅、图像传输不间断、话音数据通信及时有效。

在一次训练出发前,动中通与指挥部通信中断,导致地面分队与飞控中心和搜救指挥所的指挥通信中断。动中通决定着指挥口令能否到达每一个队员、现场图音能否传回总部。

此时经验丰富的李涛立即组织故障排查。通过仔细检查,发现是连接外部天线的中频线缆出现了问题。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李涛爬上车顶及时更换了备份馈线,完成信道恢复,最终只用了3分钟时间解决问题,训练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