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探访航天测控功勋点大树里45号副站

来源:装备科技 作者:马奥林 陈国邦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1-02-09 15:16:53

“点号”一词对航天人而言并不陌生,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片神圣的土地时,道路两旁难得会出现一片绿色,这些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注的地方,航天人以数字为它们命名。

途径大树里45号副站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53米的校零塔,犹如神剑指天,和不远处的雷达天线首尾呼应,述说着这里过去50年的辉煌历史。

45号副站组建于1970年,是154-II期无线电外弹道测量系统中的一个副站,同大树里主站及其它两个副站担负着外弹道测量任务。

从无到有,探索Y之路

2001年的一次任务联试联调,指挥大厅内所有科技人员正按照指挥人员口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操作。此起彼伏的报告不绝于耳,各号人员严阵以待,密切关注着手中的设备。突然,调度机里传来报告声:“9号报告,9号方向没有信号。”

调度中的9号就是45号副站。由于当时连续波雷达采用的是无线传输方式,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容易受到外界电磁环境、地理环境和气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此时担心的潜在问题出现了,而解决方案尚处于摸索阶段。

“用有线传输。”组长张采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试验,发现用光纤作介质具有应用到任务实施的可行性。

然而,攻破高频率稳定度的光端机成了当时的技术难题,他们只能奔赴各个研究所寻找合作机会,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数据来验证……由于地方偏远,场所专家有的不愿意过来,有的跃跃欲试,但随着试验数据与目标要求差距悬殊,也都半途而废。

前途未卜的有线Y之路,何去何从?经过千方百计协调,他们终于找到设备验证试验课题。时间定格在2005年,“4号、7号,准备进入光纤传输试验程序。”“试验成功!”大厅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从无到有,这条探索之路他们走了4年,一切并未终结,新一代航天人还将延续……

从有渐优,告别“老三样”

在北方,特别是戈壁滩,冬天吃菜基本都是“老三样”:萝卜、白菜和土豆。45号初建时,要想在冬天吃点新鲜蔬菜,是一件很难办的事,从四川调运,几经辗转,才能到达点号,日子过得很清苦。

“点号人够苦的了,凭什么只能啃土豆、吃白菜,我们也要向城里人一样吃新鲜蔬菜。”

说干就干,也不知从哪里得知当地人的土温室,大家看过之后,觉得这种土温室投资小、效益高,就立即决定在45号进行试验。先在戈壁滩推出一块空地,两侧用木板夹着,中间一层一层地夯土,土墙夯实到约一米宽、一米五高后再在上边搭上竹条,铺上棚膜,一个简易土温室就建成了。

土温室采用白天吸收太阳光线,晚上铺草帘保温的方式,一个冬天能产两季蔬菜,基本可以确保航天科技工作者每天都能吃上一顿新鲜蔬菜。

尝到了甜头,他们又开始建果园、搞养殖业生产,没过几年,原本荒凉的院子被打造成集劳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劳动田园、放心菜园、赏心花园、温馨家园。

人稀号小,恋爱“老大难”

副站的一副对联深刻反应了点号生活:“人稀号小无闹市,志广歌多有事业。横批:乐在其中。”在人生最美的芳华,他们走进了东风航天城,来到了偏远点号,数十年如一日,在这里与航天事业相伴、与风沙为伍,其中的苦乐哀愁是没有来过这片热土的人体会不到的。

90年代的45号副站,只有十几个人,而且清一色的单身汉。每天除了要完成既定的跟踪测量任务,还要搞好农副业生产,实现自给自足。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堪称是转得了雷达、拿得了锅铲、挥得了锄头、喂得了猪羊、缝得了衣裳的全能“五好男人”,可惜却缺少“女伯乐”的关注。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报纸新闻到了这里也早已成了旧闻。为了排遣寂寞,这里的人喜欢收养流浪狗,可是心中那些儿女情长的哀思,除了这些小动物,还能说给谁去听呢?

“同志们,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我们这个婚恋问题,也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决定进行杂志征婚!”一石激起千层浪,站长李珏立即组织8名大龄青年润色“爱情宣言”,投稿湖北省《相思树》杂志编辑部,当时受到报刊高度重视,并放在了醒目位置刊发。

不负众望,等待了近1个月后,与刊发杂志一起到来的是天南海北的信件,像雪花一样从四面八方飘向了这个西北边陲,更以成全了一段美好姻缘而成为大树里点号百谈不厌的佳话。

而今,50年过去了,45号副站早已经失去了它曾经的颜色,雷达天线也早已不再转动,但它像一个卫士一样,在戈壁大漠静静巡视。看着火箭从不远处的发射场上一次又一次腾飞,而发生在这个点号的故事却已告一段落,但历史不会忘记,后来人不会忘记。